婁成武
在培訓班上,來自中組部、民政部、省委黨校、東北大學的專家學者,圍繞中國社區的改革與發展、社區黨建工作、社區法治建設、社區文化建設、服務社區群眾工作技巧等問題,為學員作了精彩的報告。
能與大家共同探討社區管理問題,非常高興。記得在1999年,圍繞編寫“社區管理”課程教材,產生了很大爭論,大家對公共管理學院本科生是否開設這門課程進行了激烈辯論。今天,成立遼寧社區干部學院,可以說是恰逢其時。
我講的第一個問題是:中國社會的現代變革
中國社會的變革是社區管理的大背景,決定著社區管理如何改革、朝什么方向改革。首先是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社會變革。目前,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規模達到美國的2/3、日本的2倍多,外匯儲備從1978年的200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4.4萬億美元。經濟快速發展帶來了社會的變革,城鎮化速度大大加快,1978年遼寧城鎮化率為40%,是全國最高的,現在全國城鎮化率已經超過54%;人口流動性大大提高,1985年中國人一生流動平均為1.02次,2012年達到了2.1次;人們對單位的依附性大大降低,以前大多數人一生在一個單位工作,現在80%的人脫離了單位,從“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實現了社會化,真正成為了社會的主體。還有民生制度改革帶來的社會變革。住房在計劃經濟時代絕大多數是福利住房,現在實行住房社會化。為此,除了傳統社區外,新社區大批涌現,但由于產權制度、稅收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社會救助制度等相對滯后,社區公共設施、公共服務沒有完全跟上,社區教育、醫療、治安、養老、救助等資源稀缺,社區建設、社區管理、社區服務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社區管理還存在許多盲區。再有,信息社會發展帶來的社會變革。現在已經進入了網絡時代,大量通過正常渠道表達不出來的非理性訴求、不合理訴求可以通過網絡表達出來,可以使一個小事件轉變為一個大事件。相對于信息社會的發展,社區管理在利用網絡等現代化手段上還存在差距,社區治安、社區交通、社區文化、社區服務、社區黨建等各種網絡管理資源還沒有得到有效整合。
我講的第二個問題是:中國社區的改革和未來發展
未來社區改革和發展的主要著眼點,是要通過創新社區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模式,把社區這個中國社會最基層的細胞融為一個整體,把中國社會融為一個整體,提升全社會的動員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凝聚力量。要轉變社區功能。現在的社區既有傳統社區,同時又大量涌現出新的非傳統社區。傳統社區是基于地緣關系、血緣關系、工作關系等形成的社區,計劃經濟時代大部分是由工作在一個單位的人構成的社區,特點是居民對社區的認同度高,對單位的依賴性強,本身就是一個小社會,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到位。而非傳統社區居民大都來自社會的四面八方,對公共服務的要求比較高,必須靠政府來提供,這就要求轉變政府職能、轉變社區功能,從管理型轉向服務型。居民是社區主體,發揮社區居民、非政府組織、志愿者的作用,進一步解決社區管理錢從哪里來、人從哪里來的問題,提倡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轉變社區的管理和服務模式。要利用信息技術整合社區各種資源,形成完善的信息網絡。
面對社區改革發展,社區工作者應承擔什么角色?我覺得,社區工作者至少應承擔六個角色:一是和諧社區的建設者。做好尊老愛幼、扶弱幫困、調解糾紛等工作,為和諧社會建設打牢基礎。二是民主法治的推動者。熟知法律、運用法律、普及法律,解決好社區面對的各種糾紛。三是社區安全的構建者。堅持警民合作、推進社區一體化建設,滿足居民的安全需要。四是弱勢群體的保護者。加大對兒童、老年人及殘疾人等群體的保護,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五是社區文化的組織者。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生活,建設有特色、有品位的社區。六是社區動員力的體現者。提升社區居民應對災難突發事件的能力,通過強化社區動員力提升整個國家的動員力。
(作者系東北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