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萍
如何把法治思想用在社區治理上,推動社區治理向更高層次發展?我講三個問題。
一、從社區管理轉變為社區治理
我們以往講的是社區管理,由管理轉變為治理,絕非簡單的字變了,而是含義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是主體上由一個到多元;二是過程上由控制到協商民主;三是組織結構上從縱向的科層設置到橫向的網絡互動;四是導向上由權力導向到問題導向;五是方向上由單一的、自上而下到多向度的、上下互動。
二、依法治理社區的具體體現
一是法治宣傳進社區。要做到“有書、有欄、有校(室)、有課”。二是法律服務進社區。每個社區應設有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服務人員,簽訂服務協議。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服務人員要積極開展經常性的有償或無償的法律咨詢服務,為社區居民提供法律保障。三是法律援助進社區。社區應建立法律援助聯絡點(服務站),向社區的低保和特困戶發放法律援助聯系卡,為社區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服務,依法維護社區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四是法治文化進社區。有計劃地組織社區法治文化活動或法治文藝活動,提高社區居民的法律素質和法治意識。五是法律調解進社區。根據相關法律,做好社區居民矛盾調解、歸正人員幫教安置等工作,在強化平安社區、和諧社區建設中,維護社會穩定。六是依法治理進社區。如落實社區事務、財務公開制度,進一步健全和落實相關監督制度,規范社區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工作,進一步保障社區居民對社區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等。
三、提高干部依法辦事能力
提高干部依法辦事能力有兩個要求:一是一切行為要合法,包含主體合法、權力合法、依據合法、行為合法、程序合法、責任法定。二是一切行為要合理,即合法理。在社區治理時,所有權力的運行要規范自由裁量范圍。
做好社區工作,社區干部要注重語言表述和工作程序。社區干部在和居民交流時,語言表達要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先心情、后事情,先傾聽、后解釋,先溝通、后行動,可失望、不絕望,說到做到再說到。做社區工作,程序一定要正當。程序正當是保證法律公正的基本要求,沒有程序公正,難保結果公正;程序正義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和步驟去實現。
做好社區工作,還要依法處置好典型事務,包括社會矛盾化解和突發事件應對。社會矛盾的出現主要由于利益表達不暢、原有利益失去而補償不足、公權違法濫用侵害公民權益、利益保護機制不健全、社會利益分配不公等造成的,這些矛盾一定要依法化解。處置突發事件要依法做到:發現得了,決策得準,指揮得靈,控制得住,處置得好,效率要高。
(作者系東北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