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勇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之經濟功能的形態演變及發展策略*
●周 勇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教育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日益明顯,教育之經濟功能的現實形態開始顯現。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之經濟功能的現實形態具體表現為:教育消費的擠占效應已大為減弱、產學研結合具有很好的催化作用、高校園區形成教育經濟島嶼效應、教育資源分布的經濟影響凸顯、教育投入拉動經濟的潛力較大、大學生就業直接帶動經濟的增長等。根據當前我國教育之經濟功能現實形態的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有助于建立高等教育與現實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關系。
高等教育;經濟功能;現實形態;發展策略
在傳統觀點看來,教育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滯后的,因為教育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人力資源供給實現的,而人力資源的產生及發揮作用則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教育之經濟功能的表現形態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由于未能及時把握這些變化,當前我國關于高等教育之經濟功能的研究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誤區。
經濟功能是教育最原始的功能。然而,由于人類生產勞動長期的體腦分離,教育與經濟的聯系并不密切。直到18世紀中葉第一工業革命爆發,機器出現使生產的社會化程度大大提高,教育的經濟功能才得以回歸。
(一)人力資本理論之前關于教育之經濟功能的樸素觀點
先是威廉·配第在分析生產要素創造勞動價值的過程中,把人的“技藝”列為除了土地、物力資本和勞動以外的第四個特別重要的因素,而“技藝”則是通過教育和訓練得到的。[1]亞當·斯密則指出:“人的才能與其他任何種類的資本,同樣是重要的生產手段”。[2]在此基礎上,亞當·斯密又指出人的才能必須經過教育才能獲得,而且教育還“所費不少”,然而“學習的時候,固然要花費一筆費用,但這種費用,可以得以償還,賺取利潤。”[3]其后,以李斯特和馬歇爾為代表的庸俗經濟學家又在前人的基礎上對教育之經濟功能的某些內容作了進一步的論述。李斯特非常重視那些有才能的人在生產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物質資本”和“精神資本”這對概念,后者來自智力方面的成果積累。[4]馬歇爾雖然不愿意接受“人力資本”概念,但他比較重視教育的經濟意義,把“教育作為國家投資”來界定。[5]人力資本理論之前的經濟學對教育之經濟功能的認識,盡管出現了類似人力資本理論的內容,但從觀點和方法來看都是比較感性的,因而對于教育之經濟功能的認識是比較樸素的。
(二)人力資本理論與教育之經濟功能未來形態的理論體系
20世紀60年代,人力資本理論的出現使人們對教育之經濟功能的認識上升到理性階段。人力資本理論在新古典經濟學生產函數的基礎上,對生產要素投入作了進一步細分,解析出教育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并形成了相應的計量研究方法體系。1961年,舒爾茨采用收益率法測算出1929-1957年間教育投資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3%。1962年,丹尼爾森采用經濟增長要素分析法算出,人力資本積累對同期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23%。1964年,貝克爾在舒爾茨宏觀研究的基礎上引入微觀分析,對美國高校和中學的教育回報率進行了實證,證明了教育投資的回報具有長期性和累積性。
在人力資本理論產生以后,關于教育之經濟功能的研究同時出現了細化的趨勢:一方面,是沿著人力資本理論的技術路線細化對教育生產功能的研究。盡管人力資本理論將教育之經濟功能研究推到計量分析的高度,清晰地揭示了教育的生產功能,但在其理論體系中,教育還不是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直到1986年Romer的研究中,教育才被當作一個直接變量引入經濟增長模型。兩年以后,盧卡斯在其《論經濟發展的機制》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資本積累增長模型,教育才開始作為內生變量出現在經濟理論中。[6]另一方面,是在人力資本理論技術路線之外對教育之經濟功能研究的細化,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之經濟功能研究的趨勢。
(三)人力資本理論之后:教育之經濟功能現實形態的逐漸顯現
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篩選理論和勞動市場分割理論,雖然曾被視為對人力資本理論的挑戰,并曾與之論戰多年,但卻在事實上促進了教育之經濟功能的研究。為了清楚地說明這個問題,本文提出教育之經濟功能的基本形態這個概念。教育對經濟的未來影響,即教育之經濟功能的未來形態;教育對經濟的當期影響,即教育的現實經濟功能。在人力資本理論看來,教育對經濟的長期影響顯著而當期影響微弱。受這一觀念的影響,研究者往往只看到教育之經濟功能的未來形態,而忽略了其現實形態。事實上,人力資本理論本身并未否定教育之經濟功能的現實形態,只是認為教育對經濟的當期影響不明顯而已。篩選理論揭示了人力資本運用過程中教育的經濟信號功能,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在區分主要勞動市場和次要勞動市場的過程中也在事實上涉及到了教育的經濟信號功能問題。在今天看來,這兩種理論最突出的貢獻不是從教育的生產功能衍生出了經濟信號功能,而是對教育之經濟功能的現實形態進行了研究,更非若干年以后基于人力資本“投入——產出”的效益計算。
時至今日,基于人力資本積累來計算教育的投入產出效益的技術路線,仍然是教育之經濟功能研究的主流。然而,無論該技術路線如何完善,終究擺脫不了只能有效分析教育對經濟的長期影響,不能有效分析教育對經濟的當期影響的局限。目前,沿著該技術路線所作的關于教育之經濟功能的研究,大多都在套用已有的數據模型進行匡算,因而從理論上看創新空間不多,從實踐上看也與日益密切的教育與經濟的關系不相符。因此,教育之經濟功能研究真正的發展趨勢不是對基于人力資本積累的技術路線的細化,更不是對它的套用,而是對教育之經濟功能現實形態的把握。對教育之經濟功能的觀察,從未來形態走向現實形態,不僅是外在形式的變化,更是內在技術路線或者研究范式的變化。自篩選理論和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誕生以來,關于教育之經濟功能的研究已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人力資本的傳統模式,開始以各種形式來考察教育的經濟功能。尤其近些年來,對于教育的現實經濟功能的考察頗有進展。比如:關于教育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的研究,較好地體現了教育的現實經濟功能。此外,還有很多具體問題的研究也都反映了教育的現實經濟功能,但還需要從學科基礎研究的角度進行概括。
近代以來,關于教育之經濟功能的研究表明,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日益密切,人們對于教育之經濟功能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社會經濟存在決定教育之經濟功能,從而也決定了人們對教育之經濟功能的認識。因此,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必然會導致教育之經濟功能的變化,人們對教育之經濟功能的認識也應有相應的變化。
(一)教育消費的擠占效應已大為減弱
教育消費因對經濟增長有即期的拉動作用曾被一派學者寄予厚望,但由于高等教育成本過高使得教育消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擠占其他消費的現象,因而其經濟拉動作用被另一方學者唱衰。實際上,雙方爭論的焦點不在于教育消費是否有明顯的拉動作用,而是“擠占效應”的存在。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初步建立,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實現了基本覆蓋,大學生享受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體系也初步建立,不僅原來被高等教育消費擠占的家庭經濟資源得以釋放,也使過去因擔心未來不確定性而不敢消費的心態發生改變。[7]同時,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大幅度提高了人們的消費能力。有數據表明,我國居民儲蓄呈不斷增長的趨勢,且其中10%準備用于教育消費,高于準備用于購房的7%,教育消費成為儲蓄的主要目的。[8]此外,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顯示,到2015年,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在校(園)學生總數將達到2.933億,繼續教育的年培訓規模也將達到2.9億人次。教育消費毫無疑問是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其對于現實經濟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就算是教育消費對于其他消費的擠占效應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但這也是當前階段中國經濟的特點之一。正因為如此,就不能不考慮教育消費與受其影響的其他消費之間的關系,因為教育對現實經濟的影響不僅是一個量的增長問題,還有一個協調發展的問題。
(二)產學研結合具有較好的催化作用
教育對經濟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人力資源供給實現的,而人力資源的形成及發揮作用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因此,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具有滯后性。這種觀點顯然受到了當時社會生產條件及認識水平的限制。時至今日,隨著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相結合的形式不斷創新,以產學結合或者校企結合為代表的生產形式大大縮短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周期,從而改變了傳統的人力資源發生作用的形式。產學結合模式的創新,不僅能使區域經濟在總量增長上取得突破,而且能夠有效地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促進現實經濟發展的催化劑。
以湖南為例,作為湘南大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衡陽近幾年在承接產業轉移中有效發揮了產學結合的優勢。該市23家汽車及零部件企業與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9所高校、科研單位結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困擾相關企業多年的“技術”瓶頸迎刃而解,結出專利的“碩果”,帶來產業的噴涌。據統計,2011年,全市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61項,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43項,實施產學研創新成果轉化項目26項,全市申請專利1487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2家和各類省級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基地42家,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848.13億元,同比增長41.2%;實現增加值228.28億元,同比增長41.5%。[9]新湘繡是湖南產學結合另一個成功的典型。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主動對接湘繡產業,把湘繡技藝傳統的師徒相授融入現代學歷教育體系。傳統繡工培養都是師傅帶徒弟,學藝者往往要“十年磨一劍”方能成才。新湘繡構建“專業+項目+大師工作室+產品”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10]教學過程即生產過程,學生作品即產品,密切了教學與生產的關系。目前,新湘繡不僅在工藝上有了質的飛躍,產生較高的溢價效應帶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也為我國相關的傳統行業的發展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三)高校園區的教育經濟島嶼效應
高校園區是大學或大學群所在的社區,也就我們通常關注的大學城。她實際上是一個以大學為核心而構成的具有特定教育整體功能和環境特征的社區。大學城以大學的教育活動和相關科技開發活動為中心,許多人在其中就業,為大學城服務。大學城的發展直接帶動了整個社區的服務業、商業、旅游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一方面吸引眾多的學者和學生,另一方面吸引高新技術企業,逐漸建成融教育、科技、企業生產為一體的社區。另外,大學城的人文優勢和文化氛圍使周邊地區房產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增強,可以吸引城市知識分子和附近區縣、鄉鎮的人前來居住,促進城鎮化建設的發展。
20世紀20年代,美國“硅谷”的心臟斯坦福大學還是一所名不見經傳的鄉村大學。1951年,斯坦福大學建立科技園,內有200多家企業,周圍配套企業近8000家,到1985年,在全美大學中排名第一。北京清華園—中關村方圓幾十里內,是我國最著名的高新技術創業區,形成了強大的經濟集聚和輻射作用。以1999年北京東方大學城為發軔點,至2005年底,全國已建成的大學城有60余座,涉及21個省、市、自治區,形成了一個個“教育經濟島嶼”。[11]其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不斷釋放,提升效應優勢日益明顯,形成了與地方經濟聯動的發展鏈,構建了教育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四)教育投入拉動經濟的潛力較大
國家對教育的投入即人力資本投資,從長期效果來看是通過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從短期來看主要通過物質資本投資帶動相關產業群的發展。以高等教育為例,經過近十多年的大規模擴張,我國在校大學生規模已突破3000萬,目前已進入穩步增長階段。盡管大規模擴張的步伐已基本停止,但教育投資不會因此減少反而會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增加。首先,即使是穩步的緩慢增長,國家對于高等教育的基本投資至少應保持在3000萬人的規模以上。同時,日益激烈的競爭形勢又要求不斷提高高校辦學質量。因而,今后以提升質量為核心的教育投入,不會比規模擴張時期的投入比例小。這樣,高等教育投入仍舊能夠以自身龐大的規模帶動一個更加龐大的產業群的發展。
(五)大學生就業對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
盡管目前還無法計量大學畢業生規模產生人力資本橫向積累的臨界值,但通過對大學生就業影響現實經濟增量的一些有價值的研究,也可以為當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人力資本橫向積累效應提供一定的支撐。有研究者指出,每增加1個單位的大學生就業將帶來642.752個單位的GDP增長(即每增加1個大學生就業,可以相應地有642.752萬元的GDP增長——引者注),初始就業率不高所導致的潛在GDP年均損失率高達27%,提高大學生就業率將會直接帶動經濟的快速增長。[12]關于海南省高校畢業生未充分就業現象的研究表明,未就業畢業生必然會對經濟造成一定的損失,如果社會能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讓所有高校畢業生全部就業,那么海南省的GDP總量將會有12%以上的增長,每增加一個單位的大學生就業能帶動0.047個單位的經濟增長,(即每增加一個大學生就業,可以相應地有470萬的GDP增長——引者注)。[13]
無論是人力資源供給,還是教育投入、教育消費、教育資源分配,教育對現實經濟發展的影響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因此,不僅要重視教育對于現實經濟發展的影響,而且要將其當做一個整體作通盤考慮。
(一)合理引領教育消費,高效發揮乘數效應
高等教育對經濟的影響是與其他因素緊密結合在一起,很難單獨分立出來。在目前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教育消費在其中發揮了較大的主導作用,因此,通過對自身存量巨大的教育消費進行合理引導,不僅可以直接帶動經濟增量,更可以通過乘數效應帶動其他消費的增長。教育消費的存在增加了就業,有人就業就有收入,花掉收入,又可以增加別人就業,別人有收入再花掉,就會帶動更多人就業,這就是乘數效應。為了不使高等教育消費對現實經濟的影響停留在增長的層面,還應從經濟結構調整的角度考慮教育消費與其帶動的諸多消費之間的和諧關系,考慮高等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關系。這樣才能高效發揮高等教育消費的乘數效應,促進現實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綜合實施城市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
城鎮化是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內我國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手段。國際上有經濟學家曾經預言,中國的城鎮化和美國的高科技是21世紀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引擎”。鑒于高等教育資源分配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有著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在城市化建設的進程中,無論是新城建設還是舊城改造,都要落實國家優先發展教育的戰略要求。穩步推進城鎮化,要研究制定我國城鎮化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出臺綜合性的政策措施,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高等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通過高等教育資源的合理布局,發揮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的作用。
(三)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增強社會服務功能
產學研用結合,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催化劑。因此,要發揮教育對現實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就必須總結和推廣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先進經驗,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增強高等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目前,關于產學研用結合的研究,主要是從高等教育的內部效益考察問題的,即通過產學研用結合來促進高等教育或職業教育的發展。今后在總結產學研用的經驗時,應該將研究視角適時、適當地轉向高等教育的外部效益,并且既要關注長期的外部效應,更應關注當期的外部效應。
(四)科學管理高校園區,充分發揮集聚效應
雖然高校園區能發揮良好的“教育經濟島嶼”效應,但我國大學與城市的相容互動、教育與經濟的和諧發展以及部分高校園區自身管理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對高校園區現有的先進管理經驗進行梳理和總結,結合我國“兩型社會”建設的基本要求,推進高校園區的科學管理,充分發揮其對于現實經濟增長的集聚效應。與此同時,高校園區實行科學的規劃和管理,又能充分發揮其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節能環保等方面的示范作用。比如:株洲職教大學城的校區節能產品使用率100%、節水器具使用率100%、污水分流處理100%、能源實現梯級利用、建設綜合型低碳交通體系、校區土地統一合理集約化使用。[14]投資規模上百億的株洲職教大學城,正在崛起成為一座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型職業教育城,在兩型社會建設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五)提升人才培養水平,提高學生就業質量
每年的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學生的就業質量,既是教育人力資源供給的具體環節,也是經濟發展狀況的晴雨表。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需要提升普通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水平。要引導其進行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為現實經濟的發展培養具有各自核心能力的高質量人才。
[1][7]靳希斌.人力資本學說與教育經濟學新進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4-5,417.
[2][3][英]亞當·斯密.國富論(上卷)[M].郭大力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246,257-258.
[4]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24.
[5][英]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卷)[M].朱志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233.
[6]陸小兵等.試論當前高等教育的經濟效益及其限制——兼對人力資本理論中教育投資觀點的反思[J].教育與經濟,2012,(4).
[8]時彥懷等.辯證看待教育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J].邢臺學院學報,2005,(9).
[9]辛文.創新是一種能力:解讀衡陽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之三[N].衡陽日報,2012-07-12.
[10]余克全.新湘繡開啟新時代[J].新湘評論,2009,(9).
[11]駱澤敬等.大學城之于經濟發展的相關研究述評[J].商業時代,2009,(23).
[12]孫立成等.大學生就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及統計預測分析[J].科技與經濟,2011,(2).
[13]肖瑤等.海南大學生就業對國際旅游島經濟增長的影響[J].企業技術開發,2012,(5).
[14]肖祖華.株洲打造“兩型”特色職業教育城[N].三湘都市報,2012-09-08.
(責任編輯:馮永剛)
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大學生就業的經濟信號功能及其雙向預警機制研究”(項目編號:XJK014QFZ001)的研究成果之一。
周 勇/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在站博士后,長沙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