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民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北京100029)
基于InSAR與多源數據的三維形變場獲取研究與應用
郭利民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北京100029)
中圖分類號:P315.7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0235-4975.2015.08.008
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技術(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近幾十年來得到迅猛發展,在獲取地面形變信息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使得人類可以在太空對地表進行長時間大范圍的監測。但是,InSAR獲取的形變不是地表的真實變形,而是變形的垂直向、東西向、南北向分量在衛星視線方向上的投影,即存在視線向(Line of Sight,LOS)模糊問題。對于地震、地殼運動、工程建設等變形特征的認識,需要提取地表運動的三維特征,這不僅對深刻理解斷層運動方式、形變特征,分析地震發生機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人們有效監測及預報地面沉降、塌陷等災害同樣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本文詳細分析了InSAR形變監測的視線向模糊問題及可能的三維形變場解決方案。根據InSAR和GPS的技術特點,分別提出和改進了InSAR與GPS結合插值處理模型、多波段InSAR與多孔徑雷達干涉測量技術(Multiple-aperture SAR Interferometry,MAI)結合直接解算模型和聯合PSInSAR與GPS震間微小三維場模型。在此基礎上,以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及海原斷裂帶為研究對象,獲取了同震和震間三維形變場,并詳細分析和論述了形變場特征,取得了一些新的認識。
本文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和認識:
(1)分析GPS三維形變分量和InSAR視線向觀測值之間的投影關系,探討了重軌In-SAR形變測量的局限性,即視線向模糊問題。針對各自的觀測特點,采用多波段InSAR、GPS、MAI等觀測手段及之間的結合,能夠在空間域和觀測優勢方向上互相補充,不但可提高觀測精度,而且可獲取地表豐富的三維形變場信息。通過分析和研究,本文提出和改進了3個三維形變場獲取模型。
①提出基于InSAR與GPS結合獲取三維形變場的插值處理模型。選取部分質量較好的GPS觀測值,通過投影至衛星觀測視線向,對同名點InSAR視線向觀測量進行校正;利用GPS水準觀測精度高這一優勢,利用盡可能多的GPS水平觀測數據,通過插值方法獲取地表水平形變場;最后結合InSAR一維視線向觀測值,獲取同震三維形變場垂直方向分量??紤]到斷層上盤或者下盤的形變矢量的大小和方向變化呈有序穩定狀態,插值過程中先對地表
水平形變矢量的大小和方向進行插值,然后再進行EW和NS向分解,這比直接對EW和NS向形變進行插值更接近真實的形變特征。
②改進多波段InSAR與MAI結合直接解算模型。直接利用不同SAR衛星的3種不同視線向的形變場,構建三維形變解算模型進行解算。其優勢是具有較高的可信度,避免了模擬、假設等方法帶來的不確定因素。缺點是需要不同SAR衛星,在一些研究區數據無法保障。
③提出PSInSAR與GPS震間微小三維場插值模型。針對地表微小形變運動提出PSIn-SAR與GPS聯合獲取三維震間形變場模型。采用PSInSAR方法獲取研究區的地表微小形變量,結合GPS水平形變觀測,依據插值算法,提出了獲取震間三維形變場模型。
(2)通過InSAR技術獲取了汶川、玉樹地震的同震形變場,分析了地震同震地表形變特征。
首先,通過InSAR獲取的汶川地震發震斷層周圍約450km×500km區域的同震形變場,形變場反映出汶川地震地表同震形變場的分布特征,即干涉條紋以北東向發震斷層(映秀—北川斷裂)為中心,且呈包絡狀分布。形變場南側甚至到達樂山、重慶一帶,北側到南坪、武都、康縣。從干涉條紋的分布格局可以看出,發震斷層兩側干涉條紋有多次起伏,且有一定的兩盤不對稱性,這說明位錯量沿斷層分布是不均勻的。在發震斷層南西端映秀鎮附近,出現了排列細密的同心干涉條紋,說明這一帶的形變強度非常大。北川縣城南東側,有平行于斷層密集的干涉條紋包絡,表明該段發震斷層有較大的地表位錯量。在汶川地震震中位置,條紋開始包絡震中,表明震中附近是發震斷層的西端點。在青川附近,條紋已包絡了發震斷層,顯示出了斷層東端形成的形變場格局。發震斷層附近,斷層兩側均表現為局部抬升,且沿斷層形變量分布很不均勻,表現出較強的分段性。
玉樹地震獲取的InSAR形變場條紋圍繞甘孜—玉樹斷裂北西向展布的橢圓狀干涉條紋,而且條紋在斷層兩側基本呈對稱分布。反映斷層兩盤形變梯度和形變量大體相當,沒有明顯形變突出的主動盤,這也正是剪切走滑斷層運動所具有的形變場特征。在形變場的西部和東部圍繞斷層跡線有兩個局部形變條紋環,而在這兩個局部形變之間有一小段未發生地表破裂的弱形變區。由形變條紋分布,我們可初步判定發震斷層長約76km;東段約32km的斷層滑動到達地表,形成較為明顯的地表破裂分布;西段則形成較為連續的形變條紋。InSAR形變場整體分布特征與野外調查及偏移量追蹤的結果均較為吻合。
(3)應用基于InSAR與GPS三維插值處理模型,獲得汶川地震三維同震形變場,分析了三維形變特征,特別是斷層垂直形變特征。
通過三維形變場可以看出,發震斷層南段向北運動明顯,有一定的右旋走滑分量,龍門山發震斷層的逆沖分量由南向北逐步遞減,其主要逆沖形變量集中在映秀—連山坪、茶坪—北川縣城—南壩區段。同時注意到,在映秀鎮—連山坪一帶出現了東向位移極大區域,斷層上盤東向位移量達到了5.85m,斷層下盤向西位移量大約為1m。而在茶坪—北川縣城—南壩區段,斷層下盤向西位移量達到了-2.80m,斷層上盤向東位移量為2.9m。發震斷層南段上盤向東運動占絕對優勢,而發震斷層中北段,則轉換為發震斷層上下盤對沖位移為主。斷層兩側垂直形變衰減較快,橫跨斷裂帶形變量大于30cm的寬度不超過50km;沿發震斷層附近垂直形變高值區分布不均勻,主要集中分布在發震斷裂的南段、中段和北端。
(4)應用多波段InSAR與MAI結合直接解算模型,獲得玉樹地震斷層分布特征及震區三維形變特征。
利用ALOS和ENVISAT數據差分干涉得到的形變場及ALOS數據采用MAI方法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