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蓓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北京100029)
展系數。發現這些不同類型地震的時空分布均存在這3個階段。不同的是,它們的擴展系數有很大差別。注水地震和水庫地震擴散系數很小,中強地震余震擴展系數較小,而強天然地震的擴展系數較大。
(5)深入剖析紫坪鋪水庫蓄水后的地震擴展過程,計算了與4次水位抬升伴隨的地震范圍擴大的擴展系數。4次水位升高均伴隨瞬時擴展、拋物線型擴展和收縮過程。此外,發現其擴展系數逐次提高,其中2007首次峰值和2008二次峰值引起擴展系數突升為158m2/s。探討了引起擴展系數增大的可能原因。由此推測,根據擴展系數的演化可以判斷斷層協同化程度。
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可以利用地震的時空分布提取注水地震和水庫地震的擴散系數,也可以利用這個方法計算天然地震的擴展系數。從擴展系數的差異中可以發現地震的不同成因,這個結果有助于分析地震類型。通過對紫坪鋪水庫地震擴展系數的演化過程的分析,揭示了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動經歷了以孔隙壓力擴散為主轉變為以斷層段相互作用和連結為主的過程,反映了紫坪鋪水庫在汶川地震孕育過程中各個階段的不同行為與作用機理。
關鍵詞水庫誘發地震;庫侖應力;孔隙壓力;孔隙壓力擴散系數;紫坪鋪水庫;汶川地震
中圖分類號:P31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0235-4975.2015.08.011
(作者電子信箱,劉遠征:liuyuanzheng@ncwu.edu.cn)
逆沖型地震強地面運動特性的研究——以1999年臺灣集集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為例
黃 蓓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北京100029)
相對于走滑型和正斷型地震,逆沖型地震具有更強的地表作用,相應的潛在地震災害也嚴重得多。具有極大破壞性的逆沖型大地震一般發生于大洋板塊的俯沖邊界或大陸碰撞邊界,而罕見于陸內構造環境。作為特例,1999年臺灣集集7.6級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0級地震均發生于陸內逆斷層上。其中,汶川地震發生在高傾角的鏟形逆斷層上,是更加特殊的震例。由于地震規模巨大,震區人口密集,這兩次地震都造成了嚴重的地震災害和大量人員傷亡。以往研究表明,地震造成的大部分直接和間接災害都與地表強烈的強地震動密切相關,特別是近斷層的近場強地震動是造成建筑和工程結構破壞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最重要因素,因而,研究和認識逆沖型地震近場強地震動的影響因素是減輕地震災害的重要方面。近20多年來,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強震動觀測臺網發展迅速,因而1999年集集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的強震動過程得以詳細的記錄。這些強震動數據十分寶貴,為研究和對比逆斷層震害分布機制提供了契機。
本研究對1999集集地震和2008汶川地震的地震災害進行了對比分析,總結了兩次地震災害和強震動數據的分布特點。為準確量化分析強地震動分布與震源構造的關系,本研究系統總結了近斷層加速度記錄校正的發展歷程和方法,詳細介紹了積分校正方法,對近場強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