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浙江師范大學2014年度教學改革項目一般項目;浙江師范大學2013年度校級教學改革重點項目(項目號ZD2013025)。
摘要:野外實踐教學是人文地理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而目前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地方,從而影響人文地理學野外實踐教學的效果?;诖耍疚奶岢鋈宋牡乩硪巴鈱嵺`教學應當從組織模式、教學模式和學生成績評價模式三方面進行改革。
一、引言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是21世紀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與主題。2009年,中國6所部屬師范院校相繼開展了“教師教育創新平臺建設”,實踐能力培養被列為地理科學教師教育創新平臺建設的目標。
地理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實驗室教學和野外實踐教學兩大類,其中地理野外實踐教學能鼓勵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際,實現專業知識及研究方法的鞏固,是開拓科研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高等師范院校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 [1]。人文地理是關于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2],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學科特點決定了人文地理實踐教學是人文地理類課程教學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3]。地理野外實踐教學是高等師范院校地理科學專業教學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具有綜合地理科學素質的21世紀復合型地理人才有著重要的意義 [4]。然而,已有針對地理野外實踐教學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然地理 [5-6]與區域地理 [7-8]的野外實踐教學方面的分析,而專門針對人文地理野外實踐教學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诖耍疚膰L試探討人文地理野外實踐教學模式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革路徑,進而為構建完善的人文地理實踐教學體系提供依據和參考。
二、人文地理野外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實踐教學重視度不夠
野外考察研究是地理學的傳統研究方法,也是提高地理學研究能力的基本途徑 [9]。然而,由于受歷史、傳統教育觀念以及經費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響 [10],人文地理野外實踐教學較薄弱,其實踐教學時間及內容所占比重明顯少于自然地理,對人文地理野外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2.資源配置不合理
由于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部分高校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人數顯著增加,從而出現野外實踐教學過程中的師生比例不協調,難以很好地保證每個學生的專業實習技能達到預期目標。野外實習所需的交通、食宿和門票等費用大幅度增加,校撥的實習經費非常有限,實習經費缺口大,而向學生收取經費又增加會其經濟負擔,部分學生難以承受,直接影響野外實習的正常開展 [11]。在此背景下,只能采取壓縮實習時間、減少實習地點、縮短行程距離等措施,這必然影響實習效果 [12]。
3.實習單元選擇不恰當
通過調研可知,我國部分院校人文地理野外實踐過程中存在實習單元分散而獨立,彼此之間缺乏聯系。實習線路以點為主,缺少連續的線路考察和系統的區域研究;所選取的實習單元中,絕大部分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難以將課堂所學的人文地理“理念知識與實踐進行有效結合”分析。此外,傳統野外實踐的實習單元主要是以古河道、古遺址或博物館等人文景觀為主,忽視了對城市中的產業集群、明星企業和專業市場等以及其他重要社會經濟文化現象進行觀察、討論與分析。
4.教學方式單一
傳統的人文地理野外實踐教學模式主要是“灌輸式” [1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參照既定的實習目的和計劃安排,在各個實習點召集所有學生開展知識性講解,學生僅以記錄筆記的方式參與教學,甚至有些學生表現消極或根本不聽教師講解,事后參照其他同學的筆記拼湊即可。可見,“灌輸式”實踐教學實際上是將課堂上“填鴨式”教學方法搬到野外,實踐教學的內容主要是驗證課堂所學理論知識;教師導向式的教學方式,易使學生的觀察和思維受制于教師所講的范圍之內,學生個人的思維創造得到難以實現,違背了實踐教學環節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和互動能力的根本目標 [14]。
5.評價體系不科學
傳統的人文地理野外實踐能力的評價方式主要參考學生的實習報告完成情況,而部分學生的實習報告內容主要通過查詢互聯網或相關書籍拼湊而成,使學生野外實習成績考核流于形式。此外,考核忽略了必要的過程性評價,易造成評分上的偏差,無法客觀、真實地反映學生在野外實踐過程中的表現,勢必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成績的評價過程中,主要由帶隊教師單獨開展定性評價,教師對學生的印象往往占據相當比重。但由于條件限制,教師在野外實踐中難以細致考核每個學生的表現,避免不了憑主觀印象評定成績 [15],甚至會摻雜教師的個人情感,增加評價結果的片面性。
三、人文地理野外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內容
1.組織模式改革
為了更加科學、合理地利用現有的野外實習經費,減少不必要的開支,野外實踐活動可以采用短長途相結合的方式,充分挖掘高校周邊資源,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產業集群、工業園以及歷史文化遺址等作為人文地理野外實習基地。此外,在實習帶隊師資隊伍建設上,積極培養野外實習指導教師,鼓勵青年教師參與人文地理野外實習,積累必要的實踐帶隊經驗,為野外實踐教學的組織模式改革創新提供智力支持。
在具體野外實習組織模式的選擇上,所選線路首先具有典型性,易于與課堂所學的人文地理知識結合進行分析;其次應當注意野外實習點、線和面的結合,所謂“線”是指在“點”實習的基礎上,使學生從點擴展到線,整體了解實習線路上的人文地理概況,而“面”則是選擇較完整的地域單元,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和區域規劃等進行評價,并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途徑 [16]。要實現實習點、線和面的結合,需合理規劃實習路線,重點培養學生由“點”獲取基本信息,由“線”進行地物觀測, 由“面”開展綜合分析。
2.教學模式改革
人文地理野外教學模式應由以教師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研究型實習模式轉變,即教師通過問題導向式鼓勵學生對實踐線路上的人文地理現象的規律性特征進行觀察、調查、分析、思考和總結,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具體可從三個方面進行改革:實習前,實習指導教師在確定野外實習的地點,制定實習計劃的基礎上,召開了實習動員大會 [17],具體包括實習分組、任務分配以及實習紀律等;在實習過程中,鼓勵學生自主觀察與分析實習點的人文地理現象,并對其展開小組討論,教師再對各小組實踐內容進行提問、評價和總結;每日實習結束后,在集體晚飯完畢后召開總結大會,由各小組總結當天主要的實習內容,并就教師的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與分析。
3.學生成績評價模式改革
學生人文地理野外實習成績評價應當將其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結合起來,具體將學生野外實習成績評價結合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小組及個人實習等部分成績,包括野外現場表現、原始數據記錄、實習報告、出勤情況、團隊精神和紀律性等方面,并將其進行加權綜合計算,進而使得評價體系更加科學合理,進而達到對學生進行全面考核以及檢驗野外實踐教學質量、效果的目的。
四、結語
通過對人文地理野外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結論:①在組織模式改革上,在合理配置實習經費,加強實習指導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礎上,保證實習點的典型性,做到野外實習點、線和面的結合,同時處理好時空尺度問題;②教學模式由以教師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研究型實習模式轉變,鼓勵學生自主去探索人文現象的規律性特征,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③在學生成績評價模式上,使用實習過程與實習總結并重,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及學生自評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從而全面地考核學生,以及更加科學地檢驗野外實踐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