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學生學會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很重要。筆者通過在課堂教學中組建合作小組,組織學生開展收集資料、課堂辯論、辦小報、課外實踐等教學活動,嘗試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素質教育把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而我們現在面對的高中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具有這個時代特有的品質,他們作為一個“社會人”,未來社會越來越注重個人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能否概括與吸收他人的意見等。必須具備社會人的主體性,而主體性并非是游離于社會的,它必須將個體融入群體之中,并自覺地為這個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培養高中學生團結協調的群體協作精神,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1]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合作性。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更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呢?我認為在課堂教學及課外實踐的組織形式上,建立小組式的交流合作關系是一種培養學生交流合作能力的有效方式。
一、形成合作小組,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地理課堂上的合作學習通常以小組形式展開,全班按自愿組合原則分為6-8人的合作小組,最好使合作小組內的每一位同學都要有一種身份和職責。根據學生特點:組織管理能力強的同學擔任合作小組組長;樂于與人交往的學生擔任外交組長;擅長寫作的學生擔任文字組長;口頭表達能力比較強的學生當主講……這樣整合了學生的特長,使整個小組成為一個團結而富有戰斗力的團隊。組員不僅要實現個人目標,還要幫助其他組員達到目標,起到了兵幫兵的效果。 [2]這樣就把學生間的個體競爭變成了組內合作、組內競爭,也使得原來教師與學生的單向交流變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多向交流。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了把自我融于群體之中,一起學習活動,彼此協作,形成團隊意識。隨著各類教學活動的開展,團隊凝聚力會逐漸增強,小組同學會感到難以離開這個群體,會達成默契更愿意、樂于與他人密切交往。
二、開展多種教學活動,創設合作交流平臺
結合高中地理教材的特點,教師精心設計,開展多種教學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給學生的合作學習創造條件和機會,使學生在和諧、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可說、可演、可唱、可跳、可寫、可畫、可做,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為他們探究學習、合作交流學習提供更好的平臺。如地理課堂上開展小組搜集資料、小組討論或辯論式教學、小組游戲、以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扮演”或社會實踐調查,小組內合作動手進行地理小制作、辦地理小報及模擬實驗等。通過教學實踐以下活動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1.小組合作搜集資料,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能力
小組合作搜集資料,培養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為合作交流開拓更大的空間。除文獻收集資料,現代化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手段的發展,計算機網絡以及多媒體等相關技術的利用,使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網絡搜索或網上交流,在更大的空間內進行合作學習。論壇上的短信功能,形成網上社群,多個學習者針對同一學習內容彼此交流合作,進行合作式、討論式的學習,以達到對教學內容比較深刻地理解與掌握的目的。這種學習方式實踐性強,有較強的吸引力,學生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發表各自見解,最后達成共識,可有效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合作交流能力。
2.組織學生開展辯論式課堂學習
將教材中難度不大,但存在兩面性的內容設置成辯題,也可以是一節或一個單元的內容。如必修1教材中寒潮的“功與過”,符合學生的年齡、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能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和探究意識,簡單明了易操作。辯題要有新意,具有趣味性、時代性、熱點性等特點,這樣才能辯之有趣,辯之有理,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在理論、事實和邏輯等方面沒有傾向性,這樣對正反方學生才公正、公平。每學期開展2-3次辯論式課堂活動,學生小組合作收集資料,課堂上開展15-30分鐘的辯論。辯論式課堂活動使參與人員最大化,學生能主動參與分工協作準備,培養學生合作探究交流能力、積極參與辯論活動,嘗試、鍛煉、競爭的意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既鍛煉了小組合作交流能力,還有效地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
3.小組合作辦地理知識小報
小組合作辦地理知識小報,組內同學明確分工,分別收集資料、寫、畫、設計、編輯,小組同學共同勞動產生一份小報。相比單一總結或做練習學生更感興趣,刺激他們的頭腦,達成共識。每個單元知識結束后都可以讓學生將重點,難點知識、地理圖等以合作辦報的形式呈現出來。各個小組還可以進行評比。一張小報涵蓋小組每位同學的勞動成果,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既鞏固單元知識,發揮小組成員的優勢、提高寫、畫設計能力 ;還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能力、分工協作能力;增強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
4.走出課堂,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利用寒暑假時間,開展青海水資源利用現狀方面或西寧汽車尾氣等結合鄉土地理的社會調查活動。以小組為單位查找資料、調查、走訪、寫調查報告。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使學生了解水資源或空氣質量等現狀,關注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地理知識,而且培養他們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參與活動,彼此之間協作、交流的能力和實踐鍛煉的能力。
開展小組合作交流學習,小組同學合作討論以“學生教學生”,小組成員人人參加,取長補短,既解決了課堂知識,也培養了與他人協作共事,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概括與吸收他人的意見等合作學習能力,增加了學習地理課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注重過程,師生一起學習,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能力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學習中需要交流,學會合作離不開交流。 [3]認知過程是一個交流過程,也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過程,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成長。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依據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相互討論和交流的機會和場合,讓學生自由地發表意見,教師與學生一起感受學習。理解學生的“荒唐”,善待學生的錯誤,并與同學們一起分享失敗的不餒,成功的喜悅。在這種氛圍下,學生可以身心放松,心情愉悅地投入學習。同時教師還可為學生創造各種各樣的的機會,如讓學生面對全班學生演講、開展不同題材的辯論會、研討會等,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還可使口頭表達能力、說服能力、應變能力等得到較大提高。
在現代社會里,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們相互依靠、相互合作的機會越來越多。通過小組式學習,使我們的學生樂于與人交往,并學會如何與人交往,也為將來踏入社會,走向成功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