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生元
民以食為天,但對埃及老人加納姆來說,解決一日三餐并非易事。這不,在埃及首都開羅市吉薩區一條擁擠不堪馬路的人行道上,加納姆在昏暗的路燈照射下,在一個垃圾箱里尋找食物。他把一個又一個黑色垃圾袋打開來,然后把右手伸進去,摸摸里面是否有可吃的東西。他對記者說,“我在找吃的東西。除了做這個,我還能干什么呢?”說著,他的右手在垃圾袋里摸到了半塊面包,趕忙把面包掏出來,將其放在一邊,然后繼續找食物。
“食物銀行”救助三類對象
加納姆是埃及目前成千上萬的窮人之一。他已經60多歲了,沒有工作,身體也不好,再找份工作的希望越來越小。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他經常在垃圾箱里尋找食物,能找到,就能填飽肚子;找不到,就餓一天。不過,他的視力不好,這增加了他尋找食物的難度。幸運的是,埃及這幾年出現了“食物銀行”,像加納姆這樣的人是該組織救助的對象,加納姆不久將獲得“食物銀行”的救助。
埃及“食物銀行”成立于2005年,顧名思義,是一個專門向經濟上有困難的人員提供暫時性膳食援助的慈善組織。該組織的成員阿哈里德·阿明說,“埃及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中東國家,曾長期是糧食凈出口國,被譽為‘尼羅河糧倉。但最近幾年來,由于經濟形勢不好等原因,越來越多埃及人的吃飯成了問題。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的估計,埃及現在有20%至25%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下面,另有約20%的人口剛剛超過貧困線。這些人的吃飯經常會出現問題。”
據阿明介紹,埃及“食物銀行”成立8年來,救助的對象主要為三類:一、兒童,包括流浪兒童;二、老人,包括無人照料的孤寡老人;三、僅有臨時收入、吃飯沒有保障的人群。該組織通過設在全國各地的各種非政府組織和慈善組織確定救助的對象,然后向他們提供基本的食物和營養。
“食物銀行”的另一名成員納拉阿·馬羅福說,“我們的救助工作不分男女、宗教、種族和地域,不管是穆斯林,還是基督教徒;不管是在首都開羅市內,還是遠在西奈半島,只要特定對象符合相關條件,我們就向他們提供食物,裝在一個大紙箱里,里面有面粉、大米、豆子、食用油等,每月送一次。每逢穆斯林和基督教徒的幾個主要節日,如開齋節、圣誕,‘食物銀行還會增加派發的食品,如牛肉和雞肉等。”
經費從何而來
那么,向窮人派發那么多食物,埃及“食物銀行”的經費從哪里來呢?該組織成員阿明透露,來自埃及各界,特別是企業界的定期和臨時性捐助。她說,“捐助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企業家向我們捐的是錢,也有的企業家直接捐的是食物,還有的企業負責食物的包裝和交通運輸。我們認為,這是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使2008年就加入埃及“食物銀行”的阿羅福感到自豪的是,在一些私營企業的支持下,“食物銀行”在埃及農村地區開展大規模的救濟活動,成功地使埃及消滅了“饑餓鄉村”。目前,該組織的救濟對象主要在城區和郊區。
不過,也有讓阿明感到擔心的事情,那就是,最近幾年來,不斷有新的成員,其中包括不少流浪兒童和一些退休公務員也成為該組織救濟的對象,因為退休公務員的退休金不夠他們支付全月的食品,每月有一到兩個星期需要救濟。阿明認為,這是由于食品價格上漲所造成的。自2011年2月穆巴拉克政權倒臺以來,埃及經濟狀況惡化,失業人數大幅上升,越來越多的人向“食物銀行”申請救濟。
此外,“食物銀行”也向一些城區貧窮社區的孩子發放食品,以保證他們有足夠的營養。同時,該組織與一些學校合作,向在校學生提供食品,如甜食、牛奶、酸奶、水果等,改善學生的伙食,保證他們健康成長。
埃及力爭成為無饑餓國家
事實上,使窮人吃上飯、感到快樂是埃及“食物銀行”開展救濟活動的根本宗旨。目前,該組織定期向埃及全國各地的15萬多個家庭提供食物,每月不定期地向其他個人和家庭提供幾百萬份食物。該組織認為,反饑餓就是反憤怒,反憤怒就有助于建設和諧的社會。
阿明說,“我們成功地說服一些飯店、餐館和咖啡館把客人沒吃過的食物,或者舉辦一些大型活動所剩下的食物送給我們,我們裝在食品盒里,送給住在或工作在飯店、餐館和咖啡館附近的家庭和個人。剛開始時,有些飯店的積極性不高,后來,不少飯店主動與我們聯系,讓我們把客人沒動過的食物送給有需要的人。”
在埃及“食物銀行”里,馬羅福負責與各慈善組織、需要救助的窮人聯系,阿明則負責食物發放。她倆都覺得,在目前埃及社會,她們的這份工作很有必要,也很有意義。她倆都認為,“我們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壓力很大。我們原來計劃,在2020年,使埃及成為無饑餓的國家。現在,我們爭取在2023年實現這個目標。”
正是有了“食物銀行”的成功實踐,埃及一些組織目前正在醞釀建立“衣服銀行”、“醫療銀行”等類似組織。阿明說,提供食物解決了窮人基本的吃飯問題,但光有食物還不夠,還得有體面的衣服穿,生病后能買得起藥、看得起病。同時,他也希望埃及政府能出臺更多的措施,幫助窮人找到工作,增加收入,實現脫貧,使他們過上豐衣足食的快樂生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