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倫斯·赫利
美國在空氣質量保護方面是先行國家,然而最近,一份跨州減排的方案遲遲無法通過,其背后是聯邦政府、州政府、企業財團之間政治理念的交鋒,以及利益博弈。
立法限制跨越州界的空氣污染
去年12月10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幾位大法官在斟酌了立法限制跨越州界的空氣污染、特別是燃煤發電廠釋放出的污染物的合法性之后,建議奧巴馬政府予以立法。這項法規如若通過,則將意味著全美50個州里,就有28個州必須減少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
最高法院將如何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尚不明確,并且,聯邦里有一些州政府以及某些實業財團都強烈反對通過此項措施。然而,在一場歷時90分鐘的聽證會過程中,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就有八位表示支持這項法規,至于第九位法官,塞繆爾·埃利托,則推稱他個人有不便透露的原因,故對此法規的立法保持緘默。
之前,聯邦政府曾針對部分州制訂了一部“聯邦空氣凈化法案”,要求它們減少境內某些火力發電廠的煙塵排放量,因為煙塵會隨風飄向東邊更遠處的其他州,特別是馬里蘭、康涅狄格州和紐約等州,就深受從中西部飄來的廢氣的荼毒。2012年1月份,該法案生效。現在政府嚴格執行“空氣凈化法案”,絕不濫開口子。
不過,最高法院考慮到各界的質疑聲,還是暫時擱置了法規的審批。
反對通過此項法規的有:電力巨頭安特吉公司、路明特控股公司、美國礦工聯合會,都是全美舉足輕重的集團。在2012年8月的一次法庭上,哥倫比亞特區巡回上訴法院也反對通過上述法規。法院給出的理由是,除非一個州制造的廢氣飄散到位于它下風口的其他州,影響它們達不到聯邦制定的空氣質量標準,否則美國環境保護署就無權將聯邦草案強加在它身上。
哥倫比亞特區巡回上訴法院還判定,環保署在為州政府設立廢氣排放指標時,能夠考慮到的因素,才可以成為日后環保署施展權力的范疇,除此之外,則無權干涉。
最不麻煩的解決辦法
于是,奧巴馬政府將草案提交給最高法院。這一次,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茲和大法官安東尼·肯尼迪,兩位保守派人士,都支持政府的環保主張。
德克薩斯及其他反對此項法規的州,聯合了利益攸關的幾家煤礦和能源公司,委托喬納森·米特切爾律師代理他們出席聽證會。米特切爾批評環保署這樣做將為地方經濟帶來沉重的負擔,稱其須為“整個國家陷入黑暗的深淵”負責。羅伯茲法官對此說法予以了駁斥,他一方面支持環保署的提案,但另一方面也承認,若全面落實環保署的規定,則某些州政府的確將面臨困難。“但如果環保署換一種看法,那么它就和成文法相左了。”
羅伯茲法官似乎也很快接受了政府的意見,即給一個州指定減排指標,必須參考它所付出的成本,經過多方位的權衡之后才能確定。奧巴馬政府還指出,欲妥善落實“凈化空氣法案”,環保署和州政府不僅需考慮廢氣排放量,也要考慮可行性。
羅伯茲在和質疑環保署法規的眾多財團聘請的代理律師彼得·凱斯勒商洽時,拿籃球比賽打了個比方。“如果你問一個籃球教練:這場比賽失敗了,你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這位教練十有八九會回答你:那次上籃沒投進。他絕不會說:‘嘿,真遺憾,壓哨的最后一投偏了!盡管如果得手的話,兩者拿到的都是2分。”畢竟,把握好可能性大的事情,才是正道。肯尼迪大法官似乎也同意政府提出的成本理由。“難道你可以否認,在可行性方面,一個因素就一定強于另一個因素嗎?”他這樣質問凱斯勒律師道。
在整個辯論過程中,大法官里的自由派強調,即便在環保署給州政府指派目標之后,后者還是有申辯的權利。比如艾琳娜·凱根和其他幾位法官就認為,根據“凈化空氣法案”,州政府完全有權制訂一個反制方案。另一位屬于自由派的大法官斯蒂文·布萊耶指出,環保署的措施可能是解決廢氣污染難題最不麻煩的一種解決辦法,他在和米特切爾律師交換意見時提出,如若采取其他辦法,則可能給州政府帶來更沉重的財政負擔,而且在治理廢氣方面,還未必能取得更佳的效果。
最終結果如何,就得看2014年6月最高法院的判決了。
美國節能之困
美國能源信息機構從宏觀經濟角度,解釋美國實現碳減排的目標非常困難。美國是能源消耗大國,核能所占的比重又比較小,減少碳排放對其經濟影響很大,自然不情愿減排。而美國電力生產的一半來自于火力發電。
不過,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今年推出美國首份氣候行動計劃,被稱為“邁出減排一小步”。奧巴馬在位于華盛頓的喬治敦大學演講時,公布了這一受到廣泛關注的計劃。計劃內容包括三部分:減少燃煤電廠的碳排放,以降低美國碳污染;讓美國針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例如去年肆虐新澤西海岸的超級風暴)做好準備;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在全球作出表率。
奧巴馬說,地球正以對所有人產生深刻影響的方式發生變化,全球有氣象記錄歷史以來的12個最熱年份全部發生在過去15年中。他說,從紐約港海平面上升,到去年美國中西部干旱,再到上周阿拉斯加的熱浪,“全體美國人正在為無所作為付出代價”。
奧巴馬早前曾提出,到2020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7%,這相當于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4%,但該提議在國會被擱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