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麗
媒體人耿小丁在北京郊區南苑的“一分地公社”每年花費2200元租了一塊地,用途是種植日常家里吃的蔬菜。這塊地面積不小,66平米,耿小丁說她與家人“像農民一樣”勞作,春天種下種子,澆水施肥。三年來,耿小丁一家一周管理兩次,一共種了40幾種蔬菜。
但她家并不住在附近,而是住在北京的西二環,從家開車到這塊地,要30分鐘的車程。其實在擁堵且龐雜的北京,這不能算一個遠的距離,而且耿小丁也說,累是有點累,但是非常值得,“你知道嗎,自己種出來的菜是甜的,跟我們平時吃的不一樣,而且通過種菜,我們既能吃到健康的食品,又能疏通筋骨。”耿小丁對本刊記者說。
像耿小丁這樣生活在城里,但熱愛出城耕種的人不少。這幾年在北京的郊區興起了一個產業,大興、門頭溝、通州、房山等地,都有當地人把自己家的地分成很多塊分租出去,租給愿意到郊區體驗菜農生活的“城里人”。
這是一種健康且值得學習的養生方式。但是在我們現在的社會里,“養生”已經成為一個讓人困惑的話題。打開電視,每家電視臺都有自己的健康養生節目,去到書店,大型書店都有養生專區,養生書籍能排滿七八個架子,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而打開這些所謂大師,專家寫的書,各種觀點更是讓人眼花繚亂,隨便翻翻這些書,真是讓人有“你渾身上下都有病,不看這本書你就活不下去”的感覺。
各國養生書籍在中國
不只中國人在養生,全世界的人都在養生。各國的養生方法五花八門,從在中國出版的書籍上就可見一斑。
中國的出版社引進美國的養生書以健美類為主。《四周練出一身肌肉》,《無器械健身:用自身體重鍛煉》、《囚徒健身:用失傳的技藝練就強大的生存實力》、《拉伸》等,都是美國人寫的健美書。號稱“全球健身第一書”,“美國暢銷近30年的經典”的《施瓦辛格健身全書》是由大名鼎鼎的阿諾德·施瓦辛格所著,他用了600多幅照片來講述他的健身經驗。
美國人愛健身是全球聞名的,甚至有“不愛健身,人緣都差”的說法,在美國街頭、公園,隨處都能見到人們運動的身影。美國大多數社區都有兩三個健身房,任何一所大學都有設備齊全的體育館免費向大眾開放,各大公司也為員工提供免費的健身服務,2012年1月,美國舊金山國際機場還開放了免費的瑜伽房供長時間等待的旅客之用。美國社會喜歡體質強壯的人,從而塑造了普遍熱愛健身的國民興趣。
日本人注重飲食養生,其飲食養生起源于僧侶禁殺生,當時只能食用蔬菜和谷物,日本人就想盡各種辦法創造出了著名的日本料理——精進料理。在江戶時代,日本著名的儒學家貝原益軒榭著有《養生訓》,對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行了詳細解說,其中有很多關于飲食養生的記載,很多概念也被日本現代文化所接受。
日本出版的養生書種類繁多比起中國毫不遜色,比如說日本人每家都有一本《家庭醫學百科》,在書店里也有專賣養生類書籍的專柜,從普通的醫學常識到醫學最近的報告應有盡有。為滿足各個年齡段的需要,很多書甚至配有漫畫,比如說曾在2008年風靡一時的《大便書》文字配上活潑可愛的漫畫,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人體消化的過程。在養生專家方面,石原結實在中國最廣為知名,他的《病從寒中來》、《不生病的生活方式》、《先別急著吃三餐》、《斷食法》被譯成中文引進中國。
瑜伽是印度最著名的養生方式。五千年前,在古老的印度,高僧們為求進入心神合一的最高境界,經常居于原始森林靜坐冥想。在長時間的單純生活之后,高僧們懂得了和自己的身體對話,并逐步衍化出一套理論完整、確切實用的養生體系。瑜伽在中國興起并成為一種時尚的養生方式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中央電視臺播放瑜伽課程而使瑜伽成為新的健身方式。
在中國出版的瑜伽書籍多為印度專家手筆,《瑜伽之道》被稱為“寫給中國人的第一本真正瑜伽書”,《巴坦加里的瑜伽經》是“印度最珍貴、最完整的一部哲學圣典”,《純粹瑜伽:印度瑜伽習練手冊》是來自印度的瑜伽大師莫漢的真傳,大約幾十種,最知名的是被稱為“現代瑜伽創始人”的艾揚格所著的《瑜伽之光》。
除了以上三個國家,還有英國、韓國等國家的養生書籍紛紛涌入中國,再加上中國自己出版的養生書籍,中國的養生書籍市場已經過于飽和了。
誰來把關“養生質量”
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
首先出版社要把關,出版社的把關作用至關重要。就拿英國來說,據媒體報道,英國的養生書籍占到新書總量的3%,僅次于暢銷小說與外語類書籍。但是一本養生書想在書店里銷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的出版需要過五關。
第一關,作者向出版商提供寫作選題,包括詳細的提綱;第二關,出版商向英國醫學會等機構遞交出版該書的計劃,并進行評估;第三關,英國醫學會接到出版商遞交的出版要求后,須邀請權威醫學專家組進行評估,只有順利通過選題評估后,作者才能開始寫作。第四關,作者完成寫作后,要與出版商一起接受英國醫學專家組的評審,并就書中的細節問題進行論文式答辯;第五關,英國的監督委員會在批準出版書號前,要全方位了解該書內容是否存在任何形式的作假,或對公眾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可能。
美國的出版制度也值得借鑒。美國圖書市場的健康養生類書籍也讓人眼花繚亂,但美國的出版社也注重審查,因為這關系著他們的長遠聲譽。每本書在出版社初審通過后,至少要再經過兩位在相關領域的高級學者和教授審查,由他們提出修改意見和簽字后,才能完成整個出版程序。而且在審查書稿和文稿的過程中,撰寫人和審查人的姓名全部密封,雙方互不知情。在出版社、作者、審查人的“三權分立”下,保護了科學的純潔性。endprint
在中國,張悟本、“劉太醫”、馬悅凌、李一這些偽養生大師們能在公眾橫行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審查機制不嚴格。
養生,心態最重要
社會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空氣污染、食品安全問題突出,而且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仍然存在,所以催生了大眾對健康的迫切需求。正是因為這樣急切的心理,才讓騙子有了機會。
現在書店里、電視里的各種養生書籍和節目依舊眾多,百姓自己要擦亮眼睛,媒體總結出五種辨別方法:其一,他們一般會偽造出身,自稱名醫之后,如劉弘章稱其祖上劉純是明朝太醫中的“主治太醫”。其二,偽養生專家們會根據人們容易接受的健康觀點,從傳統文化中牽強附會一些東西,建立自己的“養生理論”;其三,在“理論”中,必然有一些“驚雷滾滾”的觀點,如吃綠豆湯治百病、吃辣椒致癌、牛奶是牛喝的,等等;其四,一旦從“專家”升級為“大師”,必然弄更邪門的“妙方”,如馬凌悅的“生吃泥鰍治癌癥”等;其五,偽養生大師們必打出自己的響亮口號,如張悟本打出“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的旗號。
何為“養生之道”,即修養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其最重要的是要養心,心胸寬闊,保持心情的平和,而不是聽信與不斷嘗試各種奇怪的偏方。香港著名企業家邵逸夫以107歲高齡去世,他有六大養生之道:護足、堅持工作、心胸寬闊、飲食百無禁忌、勤練氣功、善于抒發感情。他的長壽與他的養生之道有莫大的關系。
中國人養生應該跟日本學習。日本人以上班時間長、工作壓力大著稱,但日本卻成為世界各國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這其中的奧秘正是來源于日本特有的保養健身之術。而且,養生已經滲透到日本人的生活當中,休息即是養生。
沐浴和飲食是其兩大特色。日本人是世界上最愛沐浴的民族,除了家家擁有設備齊全考究的浴室外,深入社區的公共浴室也星羅棋布。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民族在沐浴方法上還在不斷推陳出新,發明了諸如米酒浴、鮮花浴、菜湯浴、蘋果浴和森林浴。這類嶄新的浴法不僅可潔凈身體,而且還兼有治療某些疾患和寬松緊張情緒的效果。日本人的飲食業值得稱道,日本人用“健康十訓”來總結其飲食養生之道:少肉多菜,少鹽多醋,少糖多果,少衣多浴,少車多步,少煩多眠,少怒多笑,少言多行,少欲多施,少食多嚼。
中國人和日本人同是亞洲民族,都有喜靜不喜動的特性,從全世界的范圍看,日本的養生之道確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