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
呼蘭是黑龍江省開發最早的五城之一,是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蕭紅的故鄉,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借哈爾濱“北躍”發展之勢,呼蘭區把打造“文化呼蘭”作為“全面城市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哈爾濱冰雪文化、音樂文化、歐陸風情文化相呼應,進一步挖掘歷史宗教文化、整理黑土民俗文化、開發濱水旅游文化、發展書畫會展文化,形成了以蕭紅文化為核心的特色地域文化品牌。
一、傳承城市基因,打造歷史文化品牌
從清雍正十二年(1734)始設呼蘭城,到2004年撤縣建區,成為哈爾濱市城區之一,再到2014年“打造中國北方藥谷、建設健康產業城”,280年的建城史,也是呼蘭人的創業奮斗史、城市基因的文化傳承史。
據歷史考證,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呼蘭這片土地上就有了人類活動,在風光秀麗的團山子(又作溫德亨山)留下了古人類活動的遺跡。到了遼金時代,政治、經濟、文化已非常興盛,誕生了胡拉溫屯這個最早見于史書的村落,留下了大堡古城、穆兒昆城、石人城古墓石人、團山子七級浮屠寶塔等聞名遐邇的歷史遺跡,并涌現出金代狀元徒單鎰這樣名耀史冊的顯赫人物。清代,呼蘭被視為“龍興之地”。到光緒中葉后,城內店鋪林立、舟車輻輳、商賈云集,成為南北經濟交流的中心,涌現出著書論史的富永阿、崇尚儒學的烏珍布、積書數千卷的舒昶等文化名人。光緒改元以后,推行科舉考試,呼蘭城鄉也因此大興官學,有了“江省鄒魯”及文化教育“甲于江省”的美譽,是哈爾濱城市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人文底蘊深厚。
建區后,為進一步挖掘城市歷史,延續城市文脈,對歷史遺址、遺跡實施保護性開發,切實增拓了城市文化內涵。特別是 2010年以來,對存留的文廟、石公祠、釣臺等建筑遺跡實施保護性修復,投資2200萬元建成了占地面積約8.13萬平方米的呼蘭歷史文化公園。其中的重要景點文廟始建于1927年,是目前我省僅存的三座文廟之一,1995年被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修復后的文廟依然保持著莊嚴大氣的歷史風貌,成為區域內的一處經典景觀。
二、整合人文資源,打造蕭紅文化品牌
一是保護和修建蕭紅文化遺存。蕭紅故居是世界各國了解蕭紅、認識呼蘭的窗口,2007年對其實施原貌恢復,同時配套完善周邊基礎設施,實施環境改造升級,使這一極具歷史價值的古樸院落得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蕭紅故居現已成為黑龍江省著名的旅游勝地,相繼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級旅游點、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2010年,投資建設了總建筑面積近4000平方米的蕭紅紀念館,館內收藏陳列著蕭紅生前用過的物品、大量翔實的圖文資料,以及國內外各界名人留下的上百幅詩詞、書畫等珍貴資料,生動地展現了蕭紅短暫卻又輝煌的人生,成為廣大文學愛好者深入研究蕭紅文化的重要基地。
二是深化和豐富蕭紅文化內涵。圍繞打造蕭紅文化品牌,積極開展一系列載體活動,以此傳承弘揚蕭紅精神。蕭紅文化節的舉辦,以濃郁的端午民俗展示出魅力蕭鄉的特有風采,成為“文化呼蘭”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圍繞弘揚蕭紅文化,以蕭紅百年誕辰為契機,聯合省市宣傳部門和多家新聞媒體,成功舉辦了百年蕭紅紀念活動。此外,打造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影視、戲劇作品,呼蘭區人民藝術劇院根據蕭紅成名作《生死場》改編的龍江劇《驚蟄時節》獲得了代表黑龍江省赴深圳參加全國地方戲種交流演出的殊榮。特別是隨著人物傳記電影《蕭紅》以及《黃金時代》等影片在全國的公映,在社會上引發熱烈反響,再一次引起了全國人民對蕭紅文化的關注,掀起了新一輪的“蕭紅熱”。
三是拓展和延伸蕭紅文化外延。在弘揚蕭紅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加大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和開發力度,使以蕭紅文化為核心的人文資源更加豐富多彩。實施西崗公園改造工程,按照自然生態區、仙人掌觀賞區、民俗文化區、休閑娛樂區、蕭紅文化區等主題區域功能劃分,修建了健身廣場,整合了第一秀景四望亭,修葺了蕭紅紀念碑和青絲冢,特別是重建了仙人掌展廳,使這株栽植于清末光緒年間的118歲仙人掌(2011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正式認定為國內存活時間最長的人工栽培仙人掌)得到更好的養護,繼續見證著呼蘭日新月異的變化,體現著蕭鄉人民質樸、包容的優秀品質和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三、挖掘藝術瑰寶,打造宗教文化品牌
一是重現宗教建筑藝術力。位于老城被稱為東方巴黎圣母院的天主教堂,是集哥特式建筑風格與巴洛克建筑風格于一體的龍江大地的藝術瑰寶。為更好地保護這一宗教藝術,辟建了2.32萬平方米的健身廣場,并實施教堂周邊綜合改造工程,使這一被凝固的文化奇葩,重新顯現出藝術光芒。同時,使可修復的文物保護單位全部得以修復。其中對“三光庵”、“清真寺”等建筑佳品采取了“修舊如舊”式的修繕,更增添了呼蘭濃郁的古韻神采。此外,以基督教堂遷建為契機,對教堂進行重新設計裝飾,打造建筑藝術精品,成為呼蘭城市建設的新地標。
二是保持宗教文化生命力。“三光庵”位于老城西南隅,是黑龍江省第二大庵廟,每年都有數萬游人和信徒參觀訪問,已成為區域民間佛教風土民情之所。“清真寺”位于老城和平路,是一座古樸別致的古寺,原寺建于1810年。光緒初年,為滿足宗教生活需要,擬擴建清真寺,卻中途受阻,為完成擴建,慈禧太后將儲于庫中的康熙御筆九龍匾御賜給呼蘭清真寺,阻礙得以排除。后因呼蘭河水東浸,河岸崩塌,危及寺院,1955年遷寺重建。其具體的教制文化和建筑藝術已成為中國清真寺文化的精髓。
四、開發濱水生態,打造旅游文化品牌
一是大力發展濕地旅游文化。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呼蘭河口濕地公園位于呼蘭河入松花江交匯處,占地面積1023.8萬平方米,園內的太陽灘、月亮灘、星星島、日月廣場、景觀大道等景點充分融合在廣袤的濕地中,盡顯了自然風景與現代建筑的完美融合,這一地標性建筑已逐漸成為繼哈爾濱太陽島、冰雪大世界后又一個“哈爾濱旅游經典名片”。同時,依托全市“迷人的哈爾濱之夏”系列活動,進一步整合文化旅游資源,創新活動形式,拓展活動內涵,自2011年開始,連續成功舉辦四屆濕地旅游文化節,積極做大濕地旅游品牌,使呼蘭愈發彰顯出“大美濕地城市”和“避暑旅游之都”的獨特魅力。
二是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文化。圍繞建設健康產業城,秉承產城一體的城市化發展理念,把域內濕地、濱水資源開發作為推進全市“萬頃松江濕地,百里生態長廊”建設的重中之重。相繼編制完成了《呼蘭區旅游總體規劃》、《呼蘭河口濕地保護開發規劃》等一批重點景區及各類節點的相關規劃。結合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同步規劃發展沿江河風情游、團山古跡游、水上娛樂和農業體驗游。重點推進了松江避暑城、松花江國家級森林公園等項目,加快建設生態良好、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沿江特色旅游休閑景觀帶。
五、體現關東風情,打造黑土文化品牌
一是突出地方特色,創作文化精品。呼蘭畫壇一代宗師關子昌先生創作的被稱為“丹青蘭河傳,蕭鄉清明圖”的中國畫長卷《呼蘭河市井風情圖》、《呼蘭河秋逝圖》等系列畫卷,全景式地展現了蕭紅筆下《呼蘭河傳》中所描寫的市井風情和沿河景觀,永久地凝固與再現了逝去的歷史文化風貌,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女子拓彩版畫、剪紙、泥塑等藝術也充分的表現了關東的風土人情,濃郁的鄉土氣息,鮮明的地方特色。2013年哈爾濱第十四屆民間民俗藝術博覽會上,呼蘭選送的《呼蘭河傳》人物泥塑、紙藝蝴蝶、立體剪紙等深入反映呼蘭河流域文化特點的民間民俗藝術精品深受與會者的關注和媒體的贊譽,產生了良好的效應。
二是服務基層人民,發展群眾性文化活動。進一步創新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呼蘭分會場、文化大集、社團展演等活動載體,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切實踐行“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樂民”宗旨。特別是舉辦的“端午文化大集暨廣場美食節”主題活動,以打造蕭紅文化、傳承蕭紅文脈為品牌,以政府搭臺、協會和企業唱戲為載體,通過群眾與藝術工作者的互動,市民與美食的零距離接觸,充分展示出文化底蘊和民藝民俗的魅力,極大地豐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目前,業余舞蹈團、京劇團、合唱團、評劇團、民樂團、蕭鄉詩社、老年書畫院、呼蘭河畫院等十幾家文學藝術創作、表演團體和秧歌隊、扇子舞、太極拳、健美操等十多支表演隊伍仍常年活躍在基層,他們的作品大都來源于生活、貼近生活,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六、搭建高端平臺,打造館藏文化品牌
一是打造對外文化交流平臺。禹舜美術館是當代著名書畫藝術家、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盧禹舜先生一手創建的集收藏、研究、展示、交流、教育于一身的現代化美術館,自開館至今,相繼主辦承辦“八荒通神哈爾濱中國美術雙年展(中國畫)”、“澄懷味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第三屆院展”等一系列高層次的、在國內外頗具影響的學術性展覽,備受矚目和贊譽。依托禹舜美術館豐富的會展經驗、科學的管理模式、高端的文化品位,實施“借船出海”戰略,通過加掛呼蘭區文化館的牌子,成功搭建了一個既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又能充分展示呼蘭文化底蘊的對外文化交流平臺。
二是打造古代文化展示平臺。哈師大文博館,作為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階段的一個重要窗口,擁有殷商的甲骨文、春秋的青銅器、唐宋的陶瓷、明清的字畫以及當代藝術大師的精品等2000余件館藏,其產生年代幾乎覆蓋了中國古代各歷史階段。在這些藏品中不乏存世孤品和國內罕見的文物珍品,如高20厘米的唐青花罐、重200多克的田黃石彌勒佛等都是鎮館之寶。在哈爾濱天恒山發現的、帶有人工使用過痕跡的猛犸象牙,證明在七八千年前哈爾濱附近就已有人類活動。更物化、直觀的文物和藏品讓人們看到了歷史的發展和變遷,不僅為校園師生拓展文化視野、豐富文史知識、增強民族自豪感開辟了又一課堂,也為廣大民眾享受更健康、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搭建了優質平臺。□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