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源
[摘 要]今年8月公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新國十條”)以“頂層設計”的形式明確了保險業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地位,并明確提出了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戰略舉措,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保險工作的綱領性文獻,給保險業改革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據此,分析探討新形勢下保險業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保險業;“新國十條”;機遇;挑戰 自上世紀80年代復業以來,我國保險業以年均28.3%的發展速度一路狂飆猛進,成為國民經濟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保費由4.6億元增長到2013年底的1.72萬億元,保險公司發展到170余家,其中4家進入世界500強。在農村,種植業保險覆蓋了全國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一半以上;在城鎮,大病保險受惠人群超過了3.6億。保險公司未必人人喜歡,但想不與其打交道變得越來越難。2006年的國十條,明確了保險在國民經濟中發揮經濟補償、資金融通、社會管理三大作用。多年來,保險同仁一直在用自己的作為去努力詮釋“保險,讓生活更美好”。保險的地位也在令人欣喜地悄悄改變。不久前的7月9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部署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并特別強調,國務院各部門要通力合作,協調步驟,整體推進保險業發展。可以預期,新的配套政策和落地措施會同步跟上,保險業將迎來又一個發展的春天。
宏偉藍圖 振奮人心
8月13日,新國十條的頒布再一次拉開了保險業新發展的大門。對保險業而言,“新國十條” 《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29號),既是頂層設計,也是行動綱領,更是一次明確的宣誓和宏大的規劃,它營造出了一個“大保險、大保障”的宏大篇章,無疑是改革發展的最大政策紅利。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的現代保險服務業,由保險大國向保險強國轉變。在國家政策層面確立了保險業的定位,明確界定了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發展目標。從此,保險不再是下腳料、不再是陪襯、不再是看客,而成為切切實實的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組成。
同時,更加強調商業保險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服務社會大眾方面的獨特作用、特點,也更加符合保險業的發展規律。明確了兩大目標:保險深度(保費收入與GDP比值)要達到5%,保險密度(保費收入與總人口比值)達到3500元/人。業內人士指出,2013年我國保險業保費收入是1.72萬億,保險深度3%,保險密度不足1300元/人。如果要實現這一目標,2020年保險行業保費收入規模將達到4.73萬億,保費年復合增長率接近15.5%,這預示著未來6年保險業保費增長將步入快速增長軌道。“新國十條”中提及多項保險業務的發展,共從10個方面、31項內容闡釋了保險行業轉型升級的新藍圖,如果說“國十條”是政策利好,而“新國十條”那就是實質利好,政府是能放就放,能給就給。從養老保險、健康保險、農業保險、責任保險、巨災保險、社會化服務、產業鏈整合、資金運用等N個方面,每個方面里都還有M個細項,只有想不到,沒有給不到。毛主席講新華社要“把地球管起來”,“新國十條”貫穿始終的就是“把全國人民保起來”。很多政策都落地了,實現了全方位的指引,更接地氣也更加務實。對此,保險專家表示,“新國十條”給保險業改革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可是如何用好用足政策,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呢?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黨委書記項俊波同志給出了明確路徑:通過持續構建中國保險業轉型升級的三大格局,即全社會學保險、懂保險、用保險的保險文化格局;百姓愿意買、企業愿意用、政府愿意推的保險消費格局;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參與的保險服務格局,力爭用10到20年時間,保費市場躋身世界前2位,行業總資產在金融業總資產中占比達到20%,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相信,這樣底氣十足的表態,不僅僅源于行業自信,也源于對政府和百姓將給予保險熱情扶持的明確預期。
挑戰考驗 任重道遠
圍繞“新國十條”的豐富內涵,中國保險業必將發生一場“蝶變”。而能否切實將政策用足、用好、用實,能否化繭成蝶,對保險業而言將會是很大的挑戰和考驗。在經歷了30余年的改革開放之后,保險業站在了一個歷史的高度,與此同時,也面臨著更加嚴峻和艱巨的改革任務。雖然,我國保險業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積累的矛盾和問題也日益尖銳和突出,許多問題已經不能再回避。確實,問題很多,也各不相同,但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即需要正視并回答一個基本問題:靠什么發展,憑什么盈利。在解決好這個問題的基礎上,保險業更需要深化改革轉型,形成一個面向未來的科學發展的新模式,并練就與之相適應的本領。
“新國十條”提出的基本原則是“市場主導、政策引導”,對三類保險業務的政策支持力度進行了分類,對商業化運作的保險業務(如企業財產保險、工程保險、機動車輛保險、家庭財產保險等),就是要交給市場解決,拼的是真本事;對具有社會公益性、關系國計民生的保險業務(如養老保險、大病保險、責任保險、農業保險等),模式基本已經成熟,政府會以政策引導和優惠政策為手段,扶植發展;對服務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具有前瞻性、目前基礎薄弱的保險業務(如國產首臺首套裝備保險、小微企業信用保險、境外投資保險等),政府則要親自上陣,理順其中的各部委的交錯關節,加以引導。這次的一大看點就是政策性保險唱主角。原本政府需要承擔責任的、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引領和保障作用的,政府的補貼就會更多;對于純粹商業化的險種,政府基本上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第十條里面列明的五項支持政策,全部都是需要各級政府發改、財政點頭才可以實現的,也直接制約著前面所有的美好藍圖。所以說,保險業千萬不能生出“占著國家財政補貼的便宜和利好,悄悄發展自己的業務”的想法。
據此,對照經濟社會發展對保險服務的迫切需求,不得不承認目前的保險業仍面臨著巨大差距。毋庸諱言,當前保險業在品牌形象、經營模式、服務能力、人員素質、創新意識、責任擔當等諸多方面,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政府要求和百姓訴求。行業協會最近組織的抽樣調查顯示,公眾當前認為保險業發展“與期望還有很大差距”的占比達到34.8%。還有就是對應于保險經營的初衷,我們還時常迷失應有的方位。保險的核心要義是為企業和群眾對沖經營和生活中的風險,提供風雨同行的保障。可眼下,博高收益、博高現價、博大眾眼球的產品充斥市場,跑馬圈地沖規模的現象屢見不鮮,營銷誤導和理賠難的糗事杜而不決。凡此種種,可謂脫離了保險的本“位”。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擺正位置,才能走得更遠。保險業需要加緊苦練內功、勇挑重擔,敢于沖破狹隘的行業局限,全方位融入改善民生、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實現新的作為。
提升完善 協調發展
回首過去,保險人以強烈的危機意識不斷激發自身使命與擔當責任,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今,在“新國十條”的指引下,保險業以人為本,內省自身,以行業自律為基礎,以提高社會治理領域的效率為訴求,堅定目標,不斷加強市場化的專業能力建設,不斷探索現代保險服務業的發展路徑。已行進在改革之路上,讓國人拭目以待。
當務之急,是要努力提升保險行業形象。也就是所謂的強身健體。保險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原來的“保險業自我發展能力與意識的膨脹和保險業展示舞臺狹小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保險公司經營能力、保險監管能力和滿足政府社會對保險業廣泛而復雜需求之間的矛盾”。“打鐵還得自身硬”,只有能力合格,深耕細作,才能逐步贏得信任。行業強身健體的關鍵在于“革自己的命”,不然則不足以成大事。2006版的“國十條”提出了“切實解決誤導和理賠難等問題”,但時至今日,銷售誤導和理賠難竟成了兩大頑疾,每次都出現在保監會統計的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前兩名位置。提升保險行業形象,重拾社會的信賴,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性的工程,需要政府、行業、社會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其中保險業自身的努力是關鍵中的關鍵,一定要通過規范自身經營、創新保險產品、提升服務水平,真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真正滿足消費者風險保障需求,真正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真正發揮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其次要努力提升社會整體保險意識。我國保險業發展相對緩慢具有多方面原因,而社會整體的保險意識低,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如果我國社會整體的保險意識得不到提高,保險業發展依然會很困難。這就需要大力宣傳,讓各級黨政領導干部了解保險,認知到保險對于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推動各項保險利好政策的出臺和落實;也要讓企業經營者增強保險意識,通過保險手段來轉移企業生產經營中的風險,促進企業的穩定經營;更要讓社會大眾抱有保險意識,為自身和家人增加意外、醫療、養老等方面保障,增強家庭抗風險能力。提升社會保險意識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大家正面宣傳教育和普及保險知識。
還有就是要努力促進保險區域協調發展。當前,我國保險密度總體呈現東部向東北、西部、中部階梯向下格局,保險深度總體呈現東部向西部、中部、東北階梯向下態勢,地區間保險發展存在不平衡。保險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提出:鼓勵在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增設保險公司法人機構和分支機構,開發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配套的保險產品,為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服務,實現區域協調發展。保險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也明確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新國十條”要求把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放在經濟社會工作整體布局中統籌考慮,未來保險業需要更多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實現與區域經濟社會的同步發展。
結語:方向決定未來,境界預示前途。隨著“新國十條”的貫徹落實,內蘊的巨大政策紅利將逐步釋放,保險業將因之迎來新的戰略機遇期。然而,正如“新國十條”所力倡,保險業只有調整好航向,真正以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多元化保險服務需求為出發點,將行業發展自覺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履行好肩負的任務和使命,方能在社會上贏得地位和尊重。同時我們廣大從業人員更要強化事業心和責任感,著力提升專業素質和道德水準,克服浮躁之心,崇尚實干興業,踏踏實實做事,做到“發乎于情,止乎于禮,合乎于道,求乎于心”,把保險真正作為一個事業來做。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做好現在,把握根本,掌控未來。可以說,保險業是大有可為的。站在新的歷史高位的中國保險,一定可以承載滿滿的殷殷重托和拳拳期盼,去擁抱更加奮發有為的美好明天。
參考文獻:
[1] 《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
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29號).
[2] 《關于保險新國十條的自問自答》 文/
新浪財經專欄作家.燕梳新青年.
[3] 《 對經濟增長速度降下來要有正確理
解》厲以寧.中國保險報.
[4]《保險業“有為”方能“有位”》張蘭.金融
時報.
[5] 《改革新時期 保險業大有可為》王和.
金融時報.(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