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柏
摘要:為了提高有機水稻田土壤質量,更好地發展有機水稻,在有機水稻生產區實行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有機水稻—小麥輪作種植模式試驗。結果表明,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下水稻株高、穗長分別比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高57%、75%,有效穗增加8354萬穗/hm2,飽滿率提高980百分點,千粒質量增加032 g,稻谷產量增加 3 20688 kg/hm2,稻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年增加524 g/kg,高于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但可能是因為有機水稻長勢好、產量高,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下的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鉀年增幅均低于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下有機稻產量及土壤肥力持續穩定增長,是有機生產培肥地力的重要模式之一。
關鍵詞: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土壤肥力;產量;經濟效益;小麥
中圖分類號: S504;S344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002-302(204)2-0072-03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食品安全日益重視,有機農業的發展勢頭空前高漲。江蘇省有機農業面積達幾十萬畝,有機水稻面積達十多萬畝;但是,[2]由于受土壤肥力等關鍵因素的影響,有機水稻產量始終徘徊在3 000~4 25 kg/hm2,產量較低。在不使用化肥的情況下,如何提高水稻田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保證有機水稻的正常生產成了難題,因此綠肥生產重新被重視起來。20世紀60—70年代,綠肥生產對我國糧食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紅花草(Astragalus sinicus L)曾經是稻區最主要的冬季綠肥作物,例如980年安徽省紅花草種植面積達72萬hm2,占耕地面積的6%。紅花草屬豆科黃芪屬越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瘤菌具有很強的固氮能力,每年可固定空氣中的氮75~50 kg/hm2。據研究,鮮紅花草中的氮、磷、鉀含量分別為048%、0%、024%[2]。種植紅花草不但可以增加作物產量,平衡和調節農作物吸收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提高農產品品質;更重要的是施用紅花草綠肥具有一定的長效性,還可提高和更新土壤有機質,富集土壤磷、鉀,增加生物覆蓋率,提高各種礦質營養元素的效應,提升土壤肥力和生物活性,改善土壤物理性狀,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紅花草是一種成本低、無公害,有利于保護環境、生產綠色農產品、維持農業生態平衡、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作物。種植紅花草對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水稻產量和質量,保持水稻生產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探討了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對有機稻產量及土壤肥力的影響,旨在為明確有機水稻生產培肥地力提供理論依據。
材料與方法
[BT23]試驗區土壤概況
江蘇省句容市戴莊村(9°3′49″E,3°39′″N),位于風景秀美的九龍山區,幾乎沒有工業,生態環境很好。該生態區屬北亞熱帶中部氣候區,具有明顯的季風特征,干濕冷暖,四季分明,熱量充裕,無霜期長,雨水豐沛,光照充足,氣候條件比較優越。年平均氣溫52 ℃,日平均氣溫高于0 ℃的作物生長期平均為226 d,總積溫48596 ℃,高溫年可達 5 270 ℃,無霜期229 d。雨水豐沛,年降水量 0588 mm,常年各季雨量分配:春季2560 mm,占24%;夏季4976 mm,占47%;秋季940 mm,占8%;冬季20 mm,占%。光照充足,常年平均光照時數2 570 h,日照百分率49%,光照的四季分配:春季光照時數5066 h,占全年光照的23%;夏季是光照時間最長、強度最大的季節,光照時數為6833 h,占全年光照的32%;秋季光照時數554 h,占全年光照的24%;冬季光照最少,光照時數46 h,占全年光照的2%。土壤為第四紀下蜀黃土發育的馬肝土(黃棕壤)。
2試驗設計
共設2個處理:處理,有機水稻—紅花草;處理2,有機水稻—小麥。采取大田試驗,選取相鄰田塊,整塊田分別采用不同的種植輪作模式,設3次重復。試驗時間:202年9月至203年9月;水稻品種:越光;紅花草品種:皖江大葉青;小麥品種:揚麥58。水稻季用肥:耕翻前施菜籽餅 500 kg/hm2,栽秧后5 d施米糠750 kg/hm2。紅花草或小麥季用肥:紅花草不施肥,小麥播種時施45%復合肥(N、2O5、K2O含量均為5%)600 kg/hm2,分蘗期、拔節期各施尿素 75 kg/hm2。有機水稻全生育期不用農藥,正常灌溉;小麥防赤霉病次;其他栽培管理措施按常規進行。
3樣品采集
土樣采集:水稻收割結束時取耕作層0~20 cm土壤樣品。根據田塊形狀采用對角線法或“S”形取樣法取土,確保土樣代表該田塊土壤性狀。
植株樣采集:在80%稻谷呈黃色時取植株樣,全株采集。根據田塊形狀采用對角線法或“S”形取樣法選定5點,每點連續采集5穴水稻植株,確保樣株代表該田塊水稻性狀。
4測試方法
采用重鉻酸鉀-硫酸外加熱法測定土壤有機質含量;采用半微量凱氏定氮法測定土壤全氮含量;采用雙酸浸提法(005 mol/L HCl、25 mmol/L H2SO4) 測定土壤速效磷含量;采用 mol/L乙酸銨浸提-原子吸收法測定土壤速效鉀含量。
2結果與分析
2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對水稻性狀的影響
有機水稻的生長性狀指標直接影響有機水稻生產。由表可見,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下水稻株高、穗長、穗頸長分別為8270、800、3430 cm,均高于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下的水稻株高、穗長分別比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高57%、75%[3]。[FL)]
[FK(W7][HT6H][Z]表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對水稻生長性狀的影響[HTSS][STBZ]
[H5][BG(!][BHDFG3,WK4,WK6,WK0。4W]處理樣本數(個)株高(cm)穗長(cm)穗頸長(cm)穗/頸(%)
[BHDG2]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027825±827a675±064a390±70a052±00a
[BHDW]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338270±226a800±028a3430±4a053±00a[H][BG)F]
注:同列數據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異顯著。[FK)]
[FL(2K2]22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有機水稻產量主要由有效穗、飽滿率及稻谷千粒質量等因素決定。由表2可以看出,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能促進有機水稻形成有效穗,增加結實率,增加稻谷飽滿率。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下有效穗比有機水稻—小麥輪作處理增加8354萬穗/hm2,飽滿率增加980百分點,千粒質量增加032 g,稻谷產量增加3 20688 kg/hm2。這主要是因為紅花草還田后,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緩慢腐解,不斷地為水稻提供養分,在水稻形成有效穗、開花、灌漿等關鍵時期,水稻不會因缺乏養分而受限制,有機水稻—小麥模式卻因養分受限而影響水稻形成有效穗、開花、灌漿,這與以往研究結果類似[,3-]。[FL)]
[FK(W30mm][HT6H][Z]表2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對水稻產量的影響[HTSS][STBZ]
[H5][BG(!][BHDFG3,WK6,WK。4W]處理飽滿率(%)千粒質量(g)有效穗(萬穗/hm2)產量(kg/hm2)
[BHDG2]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6365±3585a2377±05a2 793±3028a3 04432± 9797b
[BHDW]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8345±460a2409±006a35547±5999a6 2520±8335a[H][BG)F]
注:同列數據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異顯著。[FK)]
[FL(2K2]23有機稻-紅花草輪作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土壤有機質含量是評價土壤肥力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由表3可見,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下土壤有機質含量達2552 g/kg,年增幅為524 g/kg;而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下土壤有機質含量為2337 g/kg,年增幅為487 g/kg。由此可見,紅花草還田顯著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5,2-4]。有[2]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下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年增幅分別為 06 g/kg、289 mg/kg、382 mg/kg,而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下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年增幅分別為056 g/kg、 2974 mg/kg、7522 mg/kg,均高于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這可能是由于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處理下水稻產量高,水稻籽粒、秸稈帶走了較多氮、磷、鉀[5-6]。[FL)]
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和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的經濟效益顯著不同。2種不同輪作模式下,水稻育秧、耕翻田地、插秧、管理、收割等生產程序一樣,生產成本也一樣,雖然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下有小麥收入,但是由于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下培肥地力的原因,水稻產量明顯提高,再加上小麥生產過程中必須投入種子、肥料、耕翻、收割、人工等費用,所以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的經濟效益遠高于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表4)。
3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以水稻品種越光為供試品種,研究不同輪作模式對有機水稻產量及土壤肥力的影響。結果表明,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由于紅花草還田,肥力足,在分蘗、拔節、孕穗等時期不會出現脫肥現象,有利于水稻生長和形成有效穗,因此株高、穗長、有效穗等指標均高于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4]。在有機水稻生產過程中杜絕施用化肥,將紅花草還田可以長效性供肥,在水稻開花、灌漿等關鍵時期為水稻提供充足養分,所以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下有機稻飽滿率、千粒質量等產量指標顯著高于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從經濟效益上看,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雖然有小麥收益,但是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能培肥地力,有機水稻產量顯著高于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同時沒有冬季生產成本,所以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的經濟效益顯著高于有機水稻—小麥輪作模式。將紅花草還田,紅花草腐爛分解,提高稻田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稻田土壤結構,培肥稻田土壤地力,由于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下水稻生長勢強,水稻收割帶走較多養分,所以須要適當補充磷、鉀,以平衡土壤肥力[3-0]。所以提倡通過有機水稻—紅花草輪作模式發展有機水稻,使有機稻產量及土壤肥力走持續穩定的發展道路。
[HS2][HT85H]參考文獻:[HT8SS]
[ZK(#]王允青,張祥明,劉英,等 施用紫云英對水稻產量和土壤養分的影響 安徽農業科學,2004,32(4):699-700
[2]賴濤,李茶茍,黃慶海,等 紅壤性水稻土紫云英有機氮素形成特征的研究 江西農業學報,2002,4(2):4-8
[3]張麗霞,潘茲亮,魯鑫,等 紫云英與化肥配施對水稻植株生長及產量的影響 安徽農業科學,200,38(25):3767-3769
[4]高菊生,徐明崗,秦道珠 長期稻—稻—紫云英輪作對水稻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 湖南農業科學,2008(6):25-27
[5]高菊生,曹衛東,董春華,等 長期稻—稻—綠肥輪作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中國水稻科學,200,24(6):672-676
[6]陳惠清 紅花草壓青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廣西農學報,2006,2(4):-2,55
[7]林麗華,廖平和,梁東方,等 綠肥還田水稻免耕拋秧栽培增產效果 雜交水稻,2006,2(增刊):39-40
[8]盧萍,單玉華,楊林章,等 綠肥輪作還田對稻田土壤溶液氮素變化及水稻產量的影響 土壤,2006,38(3):270-275
[9]劉英,王允青,張祥明,等 種植紫云英對土壤肥力和水稻產量的影響 安徽農學通報,2007,3():98-99,89[ZK)]
[0][ZK(#]曾慶利,龔春華,徐永士,等 紫云英不同翻壓量對水稻產量和產值的影響 湖南農業科學,2009(6):76-77,88
王伯誠,賴小芳,陳銀龍,等 肥稻模式下紫云英帶籽翻耕的生態效應 江蘇農業科學,203,4(3):300-303
[2]番紹玲 發展綠肥生產提高德宏土壤肥力水平的思考 云南農業,2009(6):35-36
[3]官會林,劉士清,張無敵,等 紫云英輪作與退化山地紅壤肥力恢復研究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28(4):494-497
[4]黃衛峰綠 肥蠶豆壓青對水稻產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 上海農業科技,2004(4):9-92
[5]王建紅,曹凱,張賢,等 綠肥還田對水稻生長期土壤有機質動態變化的影響 浙江農業科學,200(3):64-66
[6]吳萍,胡南河,葉愛青,等 種植紫云英的效益及其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安徽農業科學,2006,34():2466-2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