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平
(四川省平昌縣人民醫院腦外科 四川 巴中 635400)
近年來,標準大骨瓣減壓術的應用不僅降低了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顱內壓,有效清除了血腫,而且并發癥少,操作簡單[1]。本研究將標準大骨瓣開顱減壓術在重癥顱腦損傷中的治療效果與傳統骨瓣開顱術治療的效果進行比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40例重癥顱腦損傷的患者設為觀察組(我科室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收治),納入標準:均符合重型顱腦損傷的診斷標準,GCS 評分<8分;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明確的顱腦外傷史;顱腦CT檢查、MRI檢查確診;無手術禁忌癥;排除標準:嚴重的感染、休克者;心、肝、腎等嚴重疾病;既往有高血壓、腦腫瘤、腦血管疾病者;無胸腔或腹腔大出血征象;其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齡23~75 歲,平均45.5±14.5歲。GCS評分3~8分,平均4.2±0.4分。創傷原因:交通傷15例,墜落傷12例,刀砍傷10例,打擊傷3例。40例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設為對照組(我科室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收治),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同觀察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22~72歲,平均46.4±13.8歲。GCS評分3~8分,平均4.1±0.6分。創傷原因:交通傷15例,墜落傷12例,刀砍傷10例,打擊傷3例。兩組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⑴對照組:采用經典骨瓣開顱術治療,患者全身麻醉,仰臥位,頭向健側偏30°~45°,根據血腫部位,取顳頂或額顳馬蹄形切口,開顱減壓,去骨瓣6cm×8cm,清除血腫及壞死的組織。⑵觀察組:標準大骨瓣開顱減壓術治療,麻醉及體位同對照組,切口起自顴弓上耳屏前1cm經耳廓上方向后延伸至頂骨正中線,止于發際內。減壓窗為12cm×16 cm,頂部骨緣需旁開矢狀竇2~3cm,剪開硬膜,盡量多地咬除蝶骨嵴[2],顯露蝶骨平臺及顳窩,徹底清除血腫與壞死的腦組織,充分止血,減張縫合硬腦膜,放置引流。兩組術后均給予降顱壓和抗感染等治療。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術后顱內壓變化、術后并發癥以及神經功能變化。療效根據格拉斯哥預后積分評分評定,分為5個等級,5級為良好,可正常生活;4級為中殘,生活可自理;3級為重殘,需要別人照顧;2級為植物生存;1級為死亡。與術前及術后1個月采用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進行評價,評分越高,神經功能越差。于術前及術后7d記錄患者的顱內壓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數據的錄入和統計采用SPSS15.0軟件,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術后并發癥:觀察組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顱內壓及神經功能比較:兩組術前的神經功能及顱內壓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顱內壓低于對照組,神經功能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近年來,隨著交通事業和建筑事業的發展,顱腦損傷的患者越來越多。重型顱腦損傷屬于比較嚴重的顱腦損傷,病情兇險、療效差,死亡率、致殘率高。開顱減壓被認為是保守治療無效時降低顱內壓的有效手段,盡早解除占位、有效減壓是治療的最有效措施。但傳統開顱減壓術存在無法有效清除顱內占位、減壓范圍不足等缺點。近年來,逐漸有學者主張采用標準大骨瓣開顱減壓治療重癥顱腦損傷。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術后并發癥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術后顱內壓及神經功能比較
本研究通過比較標準大骨瓣與傳統骨瓣開顱術的結果顯示,標準大骨瓣手術的減壓效果更好,療效高,神經功能改善好,而且并并發癥。標準大骨瓣手術的骨窗面積大,能暴露額葉前部及顳極、顳葉底部,視野開闊,能夠清除95%以上的單側慕上血腫,清除額葉、顳葉等挫傷區壞死腦組織,好控制各個部位的撕裂出血及腦脊液滲漏[3]。而且能從顳葉底面減壓,并咬除蝶骨嵴,使顱內腦組織有較大的代償空間,有助于緩沖顱內壓增高,減輕了側裂靜脈因回流障礙而引起的腦水腫,有利于腦疝恢復,還有利于改善腦血流和腦組織缺氧,保護腦組織,提高患者生存率與生存質量[4]。而且該手術的切口在發際內,不影響美觀性。綜上所述,標準大骨瓣開顱減壓術能夠提高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治療效果,減少術后并發癥,改善神經功能。
[1] 王首杰,高國棟,秦懷洲.標準去大骨瓣開顱減壓術治療重型顱腦損傷臨床療效觀察[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4,9(6):498-500
[2] 董永堯,陳雅倩,石祥飛,等.標準大骨瓣開顱減壓術在治療顱腦外傷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10):35-36
[3] 李傳友,毛青.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對重型顱腦損傷的療效分析[J].重慶醫學,2013,42(19):2206-2211
[4] 段中華.標準大骨瓣開顱治療重型顱腦損傷32例療效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4,39(4):5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