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甫慶
(廣西梧州市蒼梧縣旺甫鎮衛生院 廣西 梧州 543004)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是人體感染乙型腦炎病毒后所患的疾病,屬于人畜共患傳染病,其傳播媒介主要是三帶喙庫蚊,流行季節為春秋季,很可能導致感染者表現出中樞神經系統癥狀,需要特別加以注意[1]。該病發病突然,以兒童為主要患病人群,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控制,會出現驚厥、呼吸衰竭、意識障礙等癥狀。筆者通過調查30例乙腦患兒的資料,分析了其發病特征,提出了預防控制措施,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08年3月~2015年3月之間于我市接受治療的30例流行性乙型腦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24h實驗室檢驗結果顯示乙腦特異性抗體IgM 均呈陽性,將本組患兒的腦脊液與血清送至上級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進行復檢后,結果同樣均呈陽性,達到了100%的確診率。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齡1~12歲,平均(4.8±1.2)歲。患兒的臨床癥狀表現為驚厥、嗜睡、嘔吐、發熱,其中發生呼吸衰竭者4例,占13.3%,巴賓斯基征10例,占33.3%,腦膜刺激征11例,占36.7%,抽搐14例,占46.7%,存在意識障礙23例,占76.70%。
1.2 研究方法:回顧性分析30例流行性乙型腦炎患兒的臨床資料,調查其年齡、性別、發病時間、既往免疫史與類型等資料,統計分析患兒的流行病學特征。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分析與處理本次研究中數據,采用(均數±平均差)的方式表示計量數據,采用百分比的方式表示計數數據,并用x2檢驗其組間比較。如果P<0.05,表示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統計和分析,在本組30例流行性乙型腦炎患兒中,2~7歲患兒、男性患兒、托幼兒童與散居兒童、夏季與秋季發病的患兒、接種史不明確、未接種乙腦疫苗患兒所占百分比遠大于其他年齡段的患兒、女性患兒、小學生、春季和冬季發病的患兒以及接種乙肝疫苗的患兒,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見表1。
預防和控制乙腦的關鍵就是消滅傳播媒介、加強管理宿主動物的免疫、在流行季節前為易感人群接種,使傳染源與傳播媒介受到控制[2]。具體而言,首先是滅蚊防蟲。在許多國家,三帶喙庫蚊都是病毒主要的儲存宿主和傳播媒介,與其他蚊子相比,越冬后活動時間較晚,以積聚潛水的地方或水田為主要孳生與產卵地。進行田間滅蚊時最好選擇間歇灌溉,利用化學或生物方法滅蚊,注意衛生死角的清理,加強管理糞便污水,鏟除雜草,排除積水,疏通渠道,填平溝洼。在黎明前與黃昏后2小時盡量不要頻繁活動,躲避三帶喙庫蚊,避免受到叮咬[3]。其次要重視病毒宿主動物的衛生消毒與防疫管理。該病毒的宿主動物主要是豬,所以飼養者需加強豬群的防疫管理,建設集約化豬場,在遠離人群居住的場地建立豬場,避免人豬混居。最后,需要定期對易感人群進行疫苗免疫。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本組的乙腦患兒以男性患兒居多,高發年齡為2~7歲,類型主要是托幼兒童與散居兒童,高發季節是夏季與秋季,曾接種乙腦疫苗的患兒所占比例遠小于未接種疫苗或接種史不明確的患兒,P<0.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以得到該病的易感人群是2~7歲的男孩。目前大部分成年人已經得到免疫,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流動人口逐漸增多,顯著增大了免疫工作的難度。所以在流行季節到來之前,需要加大力度宣傳乙腦的免疫工作,盡量實現對所有易感人群的接種。

表1 30例流行性乙型腦炎患兒的流行病學特征分析
綜上所述,有關部門需要加強留守兒童與流動兒童的乙腦疫苗推廣與接種工作,尤其在夏秋季節,貫徹落實防控措施,重視易感人群的保護,使乙腦的發病率降低。
[1] 梁曉峰,楊超美,羅會明,等.四川省甲型肝炎疫苗和流行性乙型腦炎減毒活疫苗群體性預防接種分析[J].中國疫苗和免疫,2014,(04):289-291
[2] 劉大衛,曹玲生,王華慶,等.流行性乙型腦炎減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上市后預防接種安全性的比較分析[J].中國疫苗和免疫,2013,(04):292-296
[3] 寧桂軍,尹遵棟,李軍宏,等 中國2009年308個縣流行性乙型腦炎減毒活疫苗群體性預防接種效果分析[J].中國疫苗和免疫,2012,(5):425-428+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