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其強 周新波
(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 重慶 408300)
手足口病是常見于嬰幼兒的感染性疾病,主要致病原因為腸道病毒,此病感染性較強。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者手、足、口部位出現皰疹,部分患者并發發燒癥狀,病情嚴重患者會出現急性遲緩性癱瘓、心肌炎、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甚至死亡[1]。因此病對患者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所以及時了解病原體原因并進行預防非常必要。為研究手足口病病原體的流行特征,從而為制定有效預防治療方案提供理論依據,我院選取了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間來治療的78例手足口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院選取了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間來治療的78例手足口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性34例,女性44例,年齡在0.3-8歲之間,平均年齡(2.01±0.87)歲。78例患者經流行學檢測后據確診為手足口病,納入標準和《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中的相關要求一致。
1.2 方法:(1)采集標本:對78例手足口病患者患病5d以內的肛拭子、咽拭子、皰疹液進行采取,在4℃的溫度下送往研究中心。(2)提取RNA:對處理之后的標本使用病毒RNA 試劑盒進行RNA 提取,保證在有效期限內使用。
1.3 觀察指標[3]:觀察手足口病人群分布、時間分布、臨床癥狀、病原體特征。
2.1 人群分布情況分析:研究發現,78例手足口病患者中包括0歲-1歲患者34例、2-4歲患者29例、4-8歲患者15例,發病率最高的為1歲以內的幼兒,詳細內容見表1:

表1 人群分布情況分析
2.2 發病時間分析:研究發現,手足口病的發病時間從春季開始,5月份后為高發期,有22例患者在5月份發病,夏季為高發期最高點,有39例患者在夏季發病;其余17例患者在一年中某一月份發病。
2.3 臨床病癥分析:研究發現,78例患者有1例手足口病患者為重癥,表現為肺水腫;對78例患者進行了全面檢查,檢查后發現,患者主要臨床病癥包括發熱、手部皮疹、口腔皮疹、臀部皮疹、咳嗽、腹瀉等。所有患者經及時對癥治療后均獲得痊愈,無并發癥以及后遺癥出現。
2.4 病原體分析:經研究后發現,78例患者中受CA16感染7例,占8.97%;受EV71 感染57 例,占73.08%;其他腸道感染14 例,占17.95%。常見的病原體為EV71感染。
手足口病是以口腔黏膜皰疹和手足皮膚皰疹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傳染疾病。高危人群為學齡前幼兒,尤其是4歲以下幼兒,有較高發病率。當前醫學研究中確定的引發手足口病的病原體已有20多種,均為人腸道病毒或者微小核糖核酸病毒[4]。其中常見的病原體為EV17與CA16。
我國各地均有手足口病出現并以南方為多發地,因此病在臨床治療中有較高并發癥以及致死率,所以引起了我國衛生部門的高度重視。當前檢查手足口病的主要方法為病毒培養、血清學檢測、分子生物學檢測。因患者患病后確診時間緊迫,進行病毒培養無法將患者病情及時確定,并且目前醫學研究中無可靠血清抗體檢測試劑,所以分子生物檢測方式憑借著敏感性高、特異性強等優勢被廣泛運用在臨床檢測中。
本次研究發現,出現手足口病的主要年齡段患者為0-4歲幼兒,所占比例為80.77%,其中又以0-1歲為高危人群,78例患者中有34例為0-1歲幼兒患者,所占比例為43.59%。本次研究中出現手足口病的高發期為5月,與其他學者研究所得的6月份稍提前,但流行情況基本一致[5]。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手部皮疹、口腔皮疹、臀部皮疹、咳嗽、腹瀉等,研究中僅1例重癥手足口病患者,經臨床治療后康復,因此我院接收的手足科病患者基本為輕型手足口病。本次研究中常見的病原體為EV17,這與張宏萍等學者[5]研究所得結果基本一致。其次為腸道感染,有14 例患者,分析其原因我們認為與環境、衛生等有密切聯系。
針對以上本地區手足口病特征,相關部門在預防治療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內容:首先,對當地居民加強衛生宣傳教育,部分居民對衛生安全的意識較差,因此要組織相關人員直接進入小區、學校、村莊等地區進行面對面教育;其次,雖然本次研究中常見的手足口病基本為輕型手足口病,但是也出現1例重癥手足口病患者,這要求衛生部門不能將警惕性放低,對手足口病做好相應的預防與治療工作。
[1] 林先耀,趙仕勇,潘紅英,等.2012年杭州地區手足口病病原體流行特征分析及臨床意義[J].浙江臨床醫學,2013,(5):606-608
[2] 謝華萍,耿進妹,陳純,等.2011年廣州地區手足口病病原體特征分析[J].江蘇預防醫學,2013,24(1):17-18
[3] 陳曉玲,潘曉琤,王華萍,等.手足口病病原體流行特征分析及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5):579-580
[4] 吳亦棟,尚世強,陳志敏,等.手足口病病原體流行特征分析及臨床意義[J].中華兒科雜志,2010,48(7):535-539
[5] 張宏萍,周敏,陸仁飛,等.南通地區手足口病患兒的病原學檢測及臨床特點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5,(5):762-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