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屯
(禮泉縣中醫院 陜西 咸陽 713200)
膽結石指的是膽囊和(或)膽管的任何部位發生結石,其臨床表現包括持續性或間歇性發作的脅痛、右上腹痛、惡心、口苦和嘔吐等癥候群,常簡稱為膽石癥。膽結石的發生與種族、年齡、性別、飲食等因素有關。妊娠、肥胖、高脂飲食等因素增加膽石癥發生的危險性。目前我國膽石癥的發病率為7%-10%,女性與男性比例約為2.57∶1[1]。我國逐年步入老齡化,老年膽結石發病率也逐步升高[2]。保守治療和手術切除膽囊是目前膽結石患者的兩種主要治療方式。筆者將50例膽結石患者隨機分組,分別采用手術單純、手術和穴位注射治療,比較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中的50例患者均為2013-2014年我院外科收治的膽石癥患者,均在入院前后經B超或CT 檢查確診患有膽結石,膽結石直徑均>0.5cm,其中擇期其手術36例,急診手術14例,均無其他內科疾病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在25例(6例為急診)對照組患者,年齡為33-67歲,平年齡49.1±3.5 歲,女性患者16例,男性患者9例,平均病程3.9±0.5年。25例研究組患者,年齡為34-66歲,平均年齡50.1±2.9歲,女性患者15例,男性患者10例,平均病程3.6±1.0年。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術前處理:患者人院后,完善相關檢查明確診斷,制定治療方案,術前給予適量抗生素治療。
1.2.2 外科手術治療:根據患者結石的部位、大小、年齡、身體狀況、術前評估,入手術室后對患者進行連續性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氣管插管,行膽囊切除術、膽總管探查術及膽囊造瘺術。
1.2.3 術后處理:為其按常規方法進行止血和抗感染治療。
研究組患者在采取上述基礎上進行雙側足三里胃復安穴位注射。注射的法是:患者平臥位,選準足三里穴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緣外側一橫指),常規消毒后,左手固定皮膚,右手以執筆式持針刺入穴位,待針尖有澀感,患者針感強烈(局部酸、麻、脹或向四周放射)后抽回血,未見回血快進推入胃復安5mg,完畢拔針,按壓注射部位,順時針輕柔片刻;同法對另一側足三里穴位注射:1次/d。
1.3 觀察指標:在對兩組患者的療效進行對比分析的同時,觀察傷口愈合時間、術后腹脹發生率、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本研究的療效判定標準為:①痊愈。患者的傷口愈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②顯效?;颊叩膫谟狭己?,臨床癥狀及體征得到顯著的改善。③有效?;颊叩膫谟暇徛?,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好轉。④無效?;颊叩膫谟喜缓?,臨床癥狀和體征無好轉。
1.4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中的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在進行對比時采用t檢驗。p<0.05表示有差異,p<0.01表示有顯著的差異。
2.1 兩組患者療效的對比,見表1。

表1
2.2 組患者臨床治療情況對比:見表2。

表2
胃動素是由20個氨基酸組成的腦腸肽,主要由十二指腸和空腸黏膜上皮內分泌細胞分泌,其主要作用是通過作用于胃腸平滑肌細胞相應受體或經胃腸肽能神經釋放遞質調節胃腸移行性運動。何國棟等[3]研究發現,針刺家兔足三里,其血漿胃動素含量增多,表明胃動素參與了針刺足三里對胃腸運動的調節。劉滿軍等[4]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貼膏敷貼足三里治療可明顯提高術后24h及術后48h血漿胃動素水平。鄭東海等[5]發現,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經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復安后血清胃動素水平下降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也提示了胃動素參與穴位注射對胃腸動力的影響。本研究表明,膽囊切除術后輔以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復安,能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加快,縮短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減少術后腹脹發生和患者住院時間。而且足三里注射操作簡便,安全、有效,非常適合在基層醫院應用。
[1] 張殿彩,陳劍秋.腹腔室隔綜合征[J].中國綜合臨床,2005,21(12):1150-1152
[2] 李歧柏.老年膽結石120 例手術治療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0,16(16):71
[3] 何國棟,牛偉新,劉寒,等.針刺足三里調控胃腸動力機制的實驗研究[J].中華消化雜志,2007,27(11):748-751
[4] 劉滿軍,張紅英,葛建立,等.足三里貼膏對腹部術后胃動素的影響[J].陜西中醫,2008,29(37):345-346
[5] 鄭東海,鄭偉鴻等,鄭偉達教授治療膽石癥經驗探析[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8(9):87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