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心臟死亡器官捐獻(DCD)肝臟進行移植可導致缺血性膽道疾病(IC)和移植肝功能喪失。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學者回顧性分析了單中心2003年至2011年89例DCD肝移植,以Kaplan-Meier法計算受者5年存活率為81.6%,移植肝5年存活率為75.6%,且患者死亡以及移植肝功能喪失絕大部分發生在肝移植術后第一年。共有86例患者接受免疫抑制誘導治療,其中32例移植術后隔日應用1.5 g/kg抗胸腺細胞球蛋白(ATG)3劑,54例手術當日和術后第4天應用兩劑巴利昔單抗。ATG組移植肝1年存活率為96.9%,而巴利昔單抗組僅為75.9% (P=0.013)。兩組間術后1年的急性排斥反應發生率并無明顯差異(21.9%比22.2%,P=0.97),但巴利昔單抗組IC發生率為35.2%,遠高于ATG組的12.5%(P=0.011)。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免疫抑制誘導方案是影響移植肝存活和無IC移植肝存活的獨立危險因素,相比于巴利昔單抗,ATG的相對危險度(RR)值為0.084(術后1年移植肝存活,P=0.01)和0.190(術后1年無IC移植肝存活,P=0.004)。而供體年齡、熱缺血時間、冷缺血時間,以及移植手術年代均不是獨立危險因素。
鄭衛萍,編譯自《Am J Transplant》,2015,15(1):251-258.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53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