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美國威斯康星的學者采用體外灌注系統應用于成人心臟死亡器官捐獻(DCD)的心臟,觀察心臟修復的可能性及其收縮功能。經威斯康星大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依照器官獲取組織(OPO)DCD協議,共有5例腦死亡(BD)和5例DCD捐獻心臟用于研究。全部BD捐獻心臟均被拒絕用于臨床心臟移植,原因包括冠狀動脈疾病(3例)、高齡(1例)和復雜的社會歷史(1例)。所有心臟均以UW液沖洗后進行冷保存,采用體外灌注系統,經2小時氧合血液再灌注后,評估左心室收縮末期壓力-容積關系(LV-ESPVR)。全部5例BD和4例DCD捐獻心臟得到修復。一例DCD心臟因熱缺血時間(WIT)過長(174分鐘)而無法修復,其余4例DCD的平均WIT(撤除氣管插管至冷UW液沖洗的時間間隔)為(34±3)分鐘(26~40分鐘)。BD供體平均冷缺血時間為(211±31)分鐘,而DCD供體為(177±64)分鐘。BD心臟再灌注后1小時及2小時計算LV-ESPVR分別為(6.9±0.7)、(5.7±1.0)mmHg/ml(1 mmHg=0.133 kPa)。而DCD供體相應LV-ESPVR分別為(5.6±1.5)、(3.0±0.7)mmHg/ml,與同時間點BD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45和P=0.07)。作者采用體外灌注系統成功修復了DCD和BD捐獻心臟并可測出心臟收縮功能,WIT小于40分鐘時修復DCD心臟具有可行性,DCD心臟收縮能力傾向低于BD組。作者認為上述結果仍需延長再灌注時間以進一步觀察。
鄭衛萍,編譯自《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14,148(3):1123-1130.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129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