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惠
(遼寧金融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依托中華傳統文化提升高職學生人文素質
張嘉惠
(遼寧金融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中華傳統文化在培育民族精神、提升道德情操、培養個體全面思維能力、打造良好環境風尚、營造社會和諧發展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弘揚并繼承傳統文化,可全面促進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
傳統文化;高職學生;人文素質
在今天,社會的物質生活有了極大的豐富和提高,但同時物質崇拜、拜金主義等思想也植入了現代人的頭腦中,部分人的精神世界開始迷失,道德品質也不斷滑坡。因此,提升強化人文素質教育已成為當前各階段教育中的重要任務。針對現階段教育改革大背景下的實際情況,全面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在此基礎上,大力弘揚并繼承創新,為人文素質的培養開拓全新的道路。
在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充分強調了在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過程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所能發揮的巨大作用。
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Humanita最初是以拉丁文形式出現,即人文科學,具體包涵著品性、教養之義。在我們國家《易經·賁卦》中有這樣的一段文字: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人文這一詞匯,也是人文這一概念的鮮明提出。在這段話中,明確了人文的最初涵義,“天文”說明的是自然的變化和程序,“人文”說明的是社會的規律和發展,也就是對人的品性的教化。可以說,人文素質以豐厚的社會文化為堅實底蘊,以個體的人為實體,是每一個體內在的,本質的社會文化綜合素質和社會實踐綜合能力。可見,每一個體顯性的風貌精神和隱性的氣質品性綜合在一起,成為這一個體的人文素質,這是一名21世紀國家建設者文明綜合程度的全面彰顯。所以,人文素質教育在高職院校的教育管理中具有當前的現實意義和未來的戰略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作為精神層面的重要思想,在高職學生中大力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全面培養學生的氣質底蘊,提升學生的思想內涵。高職學生在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個體的感知能力、領悟能力、審美能力等都會有顯著的提升,在學習知識,感悟美麗的過程中,個體的情感、思想、品德、意志等也會發生質的完善。而這一切,都對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發揮功效。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主流價值觀的重要支撐,這極大幫助了高職學生培養、形成、完善自我,形成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厚底蘊和博大精深,無數學者對此學習,為此癡迷。傳統文化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更是蘊涵著古人先進的思想和偉大的智慧,這對今天的我們都具有巨大教育意義。高職學生研讀并領悟中華傳統文化,做到棄其糟粕,保留精華,在潛移默化的日積月累中,其中的科學與智慧自然會滲透到學生的內在精神,這對高職學生步入工作崗位的做人做事,都有深刻巨大的影響和科學先進的指導意義。目前,在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培養過程中,有如下不足:
(1)思想政治教育不夠深入 。在今天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下,年青一代的人生觀、價值觀、思想體系面臨著至史無前例的碰撞和挑戰。高職院校學生在思想認識上缺乏理論深度,思考問題較感性且思維較簡單,并且學生的文化底蘊也十分有限,學習能力不足,做人做事的根基欠缺,自然辨別抵御各種錯誤思想觀念和不良思想文化的能力也不夠。同時,高職院校學生舉止隨意,溝通表達能力一般。
(2)對多元價值的挖掘不夠深入。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實操技能的掌握很重視,但對多元價值的挖掘不夠深入,發展為學生的人文素質單薄,職業素質的匱乏。因此,高職學生應該在在校時期,借助多種教育教學手段和方式,培養個體經世濟民、敬業樂業、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為每一個體在未來步入社會,擔當責任,振興民族的過程中奠定扎實深厚的人文素質基礎。
(3)在教育教學及日常管理中,教育者往往偏重專業知識的講授和專業技能的練習,而忽視人文知識的傳授和學習,忽視高職學生的人生態度、道德品質、價值觀念等人文素質的培養。專業學習設置的范圍不夠寬廣,缺乏對學生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這樣高職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結構基礎單薄,當今社會所需要的復合型、創新型、技能型的人才需求是無法滿足的。同時,只看重社會價值,不重視個體價值,自然無法充分調動高職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我國,由教育部制定,國務院所批準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指出:面向21世紀,我們國家所開展的教育體制改革的整體目標就是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同時,國家教育部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進一步闡釋出開展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所在,進一步明確了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和定位,并且強調指出:當前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重點,就在于人文素質方面的教育,要全面提高在校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
所以,新時期教育所強調的文化素質教育,其重點在于完善提升人文素質教育。這種教育的核心就在于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具體包括對生命意義、人生價值的探究,對人與環境,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融洽和諧關系的追尋等等。
中華傳統文化在個體身心中的積淀,在某種程度上是這一個體的底蘊與內涵的鮮明體現,是這一個體道德修養與行為品質的體現,對個體成長和進步都有極大的輔助和支撐作用。傳統文化不僅成為一種精神象征,更是應該成為每一名中國人必須具備的素質。因此,高職學生應該多角度,多途徑來進行學習和理解,從而圓滿自我的人生。
(1)課堂內外相結合,豐富人才培養體系。在高職院校深入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可以借助通識教育等途徑,拓寬基礎課程的層次,精煉專業主干課程,增加素質選修課程的廣度。這樣,教學內容不斷更新,課程體系與時俱進,課程綜合化程度不斷提升,并且借助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也可以提升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
(2)加強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充分發揮榜樣和良好的示范作用。一名高職教師如果具備敬業樂業、愛崗奉獻的優秀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質,他深厚的人文素質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引導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方式,對學生未來的工作生活以及個體成長成才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高職院校教師不斷完善自我,全面提升個體的人文素質,從而在專業教育教學中引入人文教育的內容,就可以有效豐富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也可以提升整個校園的文化底蘊。
(3)大力宣傳,積極倡導傳統文化經典的閱讀與學習。高職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學習習慣差,學習效率不高,閱讀量少,用于閱讀的時間也不充分。即便閱讀,其書籍類型也更多傾向于網絡流行小說等,對傳統文化經典著作的涉獵極少。高職院校可以大力宣傳,積極倡導開展傳統經典的閱讀,通過讀書會、讀書筆記評選等形式,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關注傳統文化的積淀,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4)全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打造人文氛圍濃郁的育人環境。全力打造氣氛濃郁的校園文化環境,讓學生們生活在一個積極文明,健康向上、充滿人文精神的現代化校園中,從而真真切切,發自肺腑的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建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尊和自信。高職院校可以借助書法、演講、音樂、辯論、茶藝等多渠道、多途徑,激發學生們對人文科學的興趣和熱愛,也可以借助人文科學方面的系列文化講堂的形式,渲染學術氛圍,完善高職院校的文化環境建設。
(5)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完善高職學生的禮儀文明。禮儀是一名個體在日常活動中展示的行為習慣,是做人做事的態度和方式,更是內在的綜合素質的外在體現。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讓學生們掌握不同情境下的禮儀禮節,掌握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接人待物等方面的行為禮儀規范,從而能夠在個體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展示出高水準的人文素質,真正實現內在文化底蘊和外在的禮儀文明的完美融合。
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厚重的人文素質教育資源,以此做為人文素質教育的良好載體,培養高職學生美好的言行舉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高職學生溝通交往能力,鼓勵他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在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中實現每一個體綜合素質的提升,完成社會意義和個體人生意義的完美和諧,從而最終實現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升華。
Promote Students'Humanities Quality Relying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ZHANG Jia-hui
(Liaoning Financial Vocational College,Shenyang,Liaoning 110000,China)
Chinese culture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national spirit,enhancing the moral sentiment,cultivating individual comprehensive thinking ability,creating good environment fashion,build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etc..The paper suggests spreading and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promot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humanistic quality in an all-round way.
traditional culture;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humanistic quality
G641
A
2095-980X(2015)08-0143-02
2015-07-24
張嘉惠(1978-),女,副教授,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