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遂平縣文城鄉農業服務中心,河南 遂平 463100)
解決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的對策
張旭
(遂平縣文城鄉農業服務中心,河南 遂平 463100)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科學引導、合理配置農村勞動力資源,只有真正解決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轉移,才能確保十八大提出的“雙倍增”目標的實現。
農村勞動力;轉移安置;對策
①要抓住當前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大好機遇,不斷向農業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組織農村剩余勞動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種植業、養殖業和家庭副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組織農民參與“以工代賑”、“退耕還林”等工程項目建設,挖掘農業內部就業潛力。②要抓住國家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難得機遇,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積極引導農村居民和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大力扶持小城鎮第三產業發展,使小城鎮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橋梁和載體。③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現在鄉鎮企業的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各地要支持鄉鎮企業搞好結構調整、加快體制創新、提高管理水平、增強競爭能力,特別要支持鄉鎮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延長產業鏈條,創造更多就業機會。④要積極扶持農村餐飲、旅游、服務等行業,通過挖掘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農民創造新的就業機會。⑤要抓住國家實施西部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的難得機遇,積極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促進中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
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由于我國現行的土地產權制度在法律和現實上的矛盾,再加上行政權的濫用,致使農村產權主體缺失,農民利益難以得到保障。這一問題在土地流轉和農地征用中顯得尤為突出。2009年3月出臺的《土地管理法》(修改草案)雖然規定了征地要公告,但公告只是一種例行公事的程序而已,農民最終只能獲得極其有限的征地補償,淪為種田無地、就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游民”,受到權利和市場的雙重盤剝,成為城市和農村的邊緣人口。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轉制度,應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資源,確保農民的切身利益不受侵犯,促進農村轉移人口與城鎮人口的融合。要調整和規范國家、集體與農戶三者之間在土地權益上的各種經濟關系,要在農地轉為非農用地過程中防止農民利益流失,要解決好這一農民經常“上訪”的熱點、難點問題,特別是要防止和處理好農民失地即失業、生活沒有保障的問題;要建立健全土地產權制度,通過對相關法律的修改,明確農民對承包經營耕地的財產權、處置權。要建立科學的農地流轉管理辦法,明確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決策者和受益者地位。
我國現行的土地承包制度制約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改革開放之初,家庭聯產承包制曾經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和勞動效率。現在,農村的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再延續這種制度,會反過來阻礙農業生產的健康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進一步轉移。這是因為:①這種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利于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和農村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933hm2,農業人口人均耕地也僅有0.16hm2,且每家每戶“條塊分割”,使得本來就十分稀缺的土地資源更加支離破碎,現代化的大型農業機械根本無法充分利用,嚴重阻礙了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進程,制約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不能把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低效率的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②這種制度阻礙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對于很多外出務工的農民來講,種地就是一塊“雞肋”,既難以割舍,又無暇顧及,在不少地方出現了“兩棲式”農民甚至出現了土地撂荒現象。我們應該積極培育、規范農戶土地使用權市場,使農地通過委托代耕或轉包、出租、轉讓等多種市場化的運作模式,規范、有序、迅速、便捷地流動,使土地使用和農業生產朝著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方向發展;要建立起新的土地流轉、承包制度,將耕地相對集中到專心致力于農業生產的專家或種田能手手中去,培養“職業農民”,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中的“兼業”問題,解決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效率低、效益差的問題;嘗試推行土地股份制,引導農民直接以土地折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制農業企業;允許農民將30、50年的土地承包權一次性有償轉讓給第三者;還可以實行土地置換政策:進城農民可以將農村耕地、宅基地使用權與城市住房用地按照一定的比價置換,解決進城農民工的住房等問題,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順利轉移排憂解難。
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不統一,進城務工農民難以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造成了農民工福利缺失、無法同城市居民平等競爭的現實。主要表現在:①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不統一,限制了農民承受風險的能力。②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在社會保障體系方面,地方政府各自為政,不能形成全國“一盤棋”,勞動力區域間流轉缺乏社會保障。
各級政府要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就業的領導與組織機構,加強勞務輸出管理,切實履行職責。政府勞動部門的職能應由城鎮延伸到農村,統籌開發社會勞動力資源,疏通城鄉兩條就業渠道。省級勞動部門要掌握地域之間、省際之間乃至國際用人供求信息,及時提供外地勞務需求信息,對農村勞動力轉移進行科學有效指導,提高他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政府要切實加強對農民工不法侵害問題的檢查、監督、管理和處罰力度,規范針對農民工的各種收費管理,切實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要加強針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相關服務,盡快建立一套有效解決農村“空巢老人”、“留守婦女”問題的機制,使農村老人撫養、幼兒托管、婦女心身健康得到保障,讓在外務工人員安心工作。
農村勞動者的受教育水平和職業技術能力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勞動力轉移的難易度、轉移質量和收入水平。政府部門要把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創業培訓貫穿于轉移的整個過程,采取政府主導培訓、用人單位培訓、校企聯合培訓、訂單培訓等多種方式,促進勞動力綜合素質的提高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增強。要擴大培訓規模,保證培訓效果。對參加培訓農民給予免除學費、發放生活津貼等優惠,對培訓合格的農村勞動力實行優先安置、創業貸款優惠、免費技術咨詢等服務,以提高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主動性。
總之,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牽涉到國計民生、牽涉到農村脫貧致富和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大問題。只有解決了這一問題,我們實現“雙倍增”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藍圖才能實現。
On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our Country
ZHUANG Xu
(Wencheng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Suiping,Henan 463100)
China is a great agricultural country,the key to solving this problem lies in the scientific guidance,rational allocation of rural labor resources,only when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 force are truly settled and achieve the ra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can it be possible to achieve the “double increasement” put forward in the 18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f PRC.
rural labor force;transform and settle;countermeasures
F323.6
A
2095-980X(2015)04-0116-02
2015-02-18
張旭(1975-),女,河南遂平人,大學本科,經濟師,主要研究方向: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