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虹,陳淑珍
(贛南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因大力發展工業導致環境破壞,一度引起空氣和水質嚴重污染,導致哮喘病、水垢病等令日本國民生活痛苦不堪。在日本人民和政府的努力下,如今的日本城鄉環境優美、空氣新鮮、河川清澈,城市建筑物及街道整潔干凈、井然有序。日本已成為全世界公認的環保大國和長壽國,這是環保法制健全、全民環保意識的覺醒及對環境敬畏所取得的環保成就。
(1)環保法制化。日本自從20世紀60年代的“三大公害”出現以后,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此后至今,日本政府制定和健全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制度,從法律層面加強對環境行為的有效規制。對于違反規定者,則給予重罰甚至拘役。
(2)全民環保。日本市民從不亂扔亂倒垃圾,垃圾回收率幾乎達百分之百,靠的不僅是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更重要的是國民對環境的敬畏、愛護和高度的自覺性。日本全民族以“保持清潔、保護健康”為口號愛護和建設自己美麗的家園。在日本,環境教育從孩子抓起。日本學校一般以親近自然、了解自然、保護自然等環節展開環保教育,不僅重視學校教育,還開展各種社會活動讓孩子親身體驗垃圾分類及處理流程以滲透環保意識。學校教育、媒介宣傳、國家立法等多種方式激發民眾的環保熱情,通過身體力行感受環境的重要性。如今環保已成為日本民眾的自然習慣,深入人心。
(1)垃圾分類精細。日本對垃圾分類: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垃圾,粗大垃圾,有害垃圾及其它垃圾等。每一類里面又進行細化,讓人一看便知。如可燃垃圾一般包括:廚房垃圾、不能再生的紙類、木屑及其他(小木棒,草,煙頭,濕毛巾,尿不濕,寵物糞便,干燥劑及抗氧化劑等)。資源垃圾大致包括:①紙類如報紙、宣傳單、雜志、蛋糕包裝盒、信紙、硬紙箱等;②布類如舊衣服、窗簾等;③金屬類如鍋、金屬制罐、各種金屬制品等;④玻璃類如醋醬油瓶、酒瓶、玻璃杯、啤酒瓶、玻璃渣等。但是根據城市不同垃圾分類也存在差異,有些城市的垃圾分類甚至達到幾十種之多,做到了極致。
(2)垃圾處理由政府主導。日本城市垃圾投放規定嚴格,按圖輕松分類。垃圾分類的小冊子幾乎每個小區都有,里面詳細介紹了垃圾分類的明細和條目。同時日本城市的垃圾收集并不隨時進行,而是每周固定某一時間收集某一類垃圾,但市民對此毫無怨言,且將垃圾分類打包暫存放于室內。在外國人看來繁瑣的垃圾分類對日本人來講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垃圾處理路徑明晰,按照分類進行垃圾處理,如可燃性垃圾是直接送到垃圾焚燒廠進行焚燒,燃燒后的殘渣再送往垃圾填埋場填埋或作肥料送往農村。不可燃垃圾先送到中轉站進行壓縮無毒化處理后可作為填海造田的原材料,或者送工廠進行拆解利用制成再生產品。家用電器之類的粗大垃圾先進行粉碎再進行回收,而且家電制造企業對舊家電的可用部分進行再利用是一種義務。完全由政府主導的垃圾處置與運營模式,使日本把垃圾的再生利用做到了世界第一。日本的垃圾處理人員大部分都是國家公務人員,垃圾處理的費用有政府承擔,此外政府對企業建立防污設備也以補貼的形式給予資金支持。日本環境衛生中心的官方網站首頁非常醒目寫著“以建設宜居豐富的生活環境為目標”,致力于解決從家庭到地球的環境問題。網站內容非常豐富,都是與當下環境現狀緊密相關的一些研究及對策。還有定期的面向管理者的一些課程。可見,日本政府對環保事業的重視,不僅利于監管也起到了示范作用。日本的垃圾管理與處理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垃圾處理過程既實現了垃圾減量,還使廢品再利用率得以提高,切實做到了高效節能環保。
(1)強化環保教育和環保意識。目前,贛州市環保系統尚未建成、環保意識欠缺,如街道、公園等公眾場所隨處可見垃圾。一方面,盡管配備了很多分類垃圾箱,但大部分百姓對垃圾的態度是“隨意、隨手、隨便”,市民并未嚴格按分類投放。不僅造成市容不整潔,還使環衛保潔人員工作難度與強度加大。另一方面,即使居民分類投放了垃圾,市政部門的運輸及處理過程卻未分類而是“一鍋燴”,結果使垃圾分類徒有其名。要解決目前的垃圾之困,日本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首要任務是加強宣傳,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和養成良好習慣。政府可培養一批環保專業人員和志愿者相結合,深入社區和鄉村宣傳、指導、督察環保工作,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
(2)確立“環境立市”加強立法監督。明確“發展經濟不犧牲環境,保護環境兼具經濟發展”的經濟建設原則。環境與人民的生活質量密切相關,我國《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是國務院于1992年6月28日以國務院令第101號頒布,贛州市應研制發布城鄉環保辦法或規定并加以監督,以強化城市市容和城鄉環境衛生管理,創造清潔優美的工作、生活環境,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對環境保護有功人員給予獎勵,對于破壞環境的企業或個人加大懲戒力度。
(3)加強財政支持。贛州擁有極其豐富的國家戰略資源稀土、又有譽為世界鎢都的鎢礦藏,可對于礦產區村民來講卻是“他人之蜜糖,于我為砒霜。”贛州市因為稀土和鎢礦資源贏得了巨大財富的同時,生態環境也遭到了巨大破壞。祖祖輩輩居住于此的村民,不再能享受青山綠水,面對的是滿天的污塵及無法耕種的土地。環境保護本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政府更有義務拯救因經濟建設影響甚至破壞的環境。因此,地方政府應制定相關財政政策,支持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為贛南蘇區振興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