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佩文
(河南省濟源市國土資源局,河南 濟源 454650)
(1)樹立“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績效理念。國土資源預算管理應該擺脫原傳統模式下的預算管理,建立基于支出結果作為導向的預算績效管理模式。在國土資源的預算績效管理之中引入市場機制,并且將支出成本的節約以及提高效率作為其管理重點,同時偏向于財政資金的效果與產出。只有牢固樹立“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績效理念,就能重視預算支出的效率和責任,才是財政體制改革的選擇,也是公共財政管理大勢所趨。因此,在開展國土資源管理中,就應該不遺余力改變績效理念。
(2)完善預算績效法規建設。按照預算績效管理的相應規劃,國土資源管理重點應是完善管理制度體系,建議最好能站在國家層面上,建立預算績效的法律法規,推動績效問責制度和績效公開制度的建設,將工作本身的權威性和強制性凸顯出來。在部門層面上,則需要根據國土資源本身的特點,建立績效監控、績效評價、結果應用以及反饋整改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能夠有針對性地制定操作細則、工作規程以及相配套的方法。
政府部門的績效考核,需要以科學發展觀來引導新機制。基于分類細化研究的基礎,制定出針對性的國土資源管理績效目標指標體系,最終建立相對應的標準指標庫。
(1)績效標準與績效指標相互對應。預算績效管理屬于全過程的管理模式之下,無論是目標的編制與審核,還是目標的評價與考核等各個環節,都需要相對應的績效指標體系來衡量其工作,績效標準就應該同績效指標相互的對應,將指標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滿足,最終實現目標的編制以及績效的評價。由于國土資源部所屬的預算單位職責范圍與基本的職能存在差異,所以國家財政投入土地、地勘項目性質復雜,使得預算支出也會存在不同的內容,僅僅建立一套考核指標體系是無法滿足要求的。最好能夠根據預算支出的實際內容來對支出的目的與性質進行分析,然后分類制定出預算績效目標指標,從而形成指標庫。之后,將這一部分指標劃分成為選填和必填兩類指標。選填指標主要是在指標庫中選取,而必填指標則直接在表中給定。在績效評價指標框架基礎已經存在之下,根據不同的項目性質和單位,就可以定制出不一樣的績效評價指標;通過統計與分析歷史數據,就可以對目標填報審核以及績效評價的績效指標標準值進行研究,進而建立指標標準庫,這樣才能夠實現后續工作之中連續的數據收集與分析,對標準庫進行修改與更新。
(2)指標設計體現“全面協調可持續”原則。在設計國土資源管理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中,要以全面發展觀作為其根本的指導;指標的設計與考核,能夠以“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其原則,以便體現出國土資源管理事業的促進作用,同時實現“以評促建、以評促管、以評促改”。對于績效考核的實施,應該加強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明確國土資源管理績效考核的基本要求,建立出節約集約的利用制度,能夠做到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構建的有的放矢。
(3)考核標準與考核指標可量化。滿足科學發展新機制的要求,能夠符合“以人為本”的績效管理理念,確保其同國土資源管理的工作目標相互的適應,能夠體現出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科學理論指標要求。構建可量化的考核標準與考核指標,在國土資源管理績效考核指標體系設計原則得以確立后,需要多方的協調支持,進而規范績效考核運行。這樣才能夠體現出人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地位,最終反映出國土資源部門的職能定位,確保政府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本身的可行性。
(1)推動績效考核立法進程。做好立法方面的保障是績效考核開展的基礎與前提要求,也是推動績效考核實現大眾化參與的標準。如此,才能夠構建出多元化的績效考核主體制度。
(2)建立績效評估管理機構。針對考核結果,應該建立相對應的績效評估管理機構,做到對客觀事實負責,聘請相應的專家做顧問,確保績效考核機構的獨立。創建公開透明的考核信息,建立快速的績效考核指標傳遞機制,通過公布相關的測評數據,完善績效考核的結果并且加以公示,這樣也可以及時的修訂與完善政府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3)推動問責立法與制度的建設。對于國土資源管理,應該強化其問責制度,以績效考核結果作為可靠的行政問責依據。落實相對應的責任指標體系,完善規章制度、嚴肅責任追究制,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同時加強績效考核結果的運用,確保其擁有更多的說服力和科學性。要將表彰獎勵同考核結果相互的結合,堅持多途徑的運用。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與效益,將績效考核的激勵與糾偏功能有效地發揮出來,進而不斷地充實與完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查找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處,最終實現以評促改、以評促建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