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周 洲
(江西財經大學 現代經濟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是指專向農村低收入階層提供核定額度和一定期限的貸款,是基于農戶的信用發放的。農信社小額貸款的特點:額度較小,具體額度依據各地區經濟發展情況而定,一般不超過5萬元;利率較低,根據央行規定,盡可能以優惠的利率發放給農戶小額貸款,具體優惠情況依據農戶的信用等級而定;無抵押擔保,農信社小額貸款是基于農戶信譽發放的;周期短,一般不超過一年。
農信社小額貸款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活躍了農村消費品的市場交易行為,達到國家的政策目標。并且解決農戶貸款難和農信社放款難的問題,農信社和農戶雙方達到"雙贏"目標。截至2011年9月,全國農信社農戶貸款的余額達到2.4萬億;截至2012年末,農戶貸款余額增加到2.7萬億;農信社貸款截至2014年年末,農信社農戶貸款余額3.39萬億元,同比增長19%。
(1)農業自然災害的不可預見性。農村產業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弱造成的災害性風險。農村產業是典型的弱質產業,易受自然條件變化的影響。農戶又是弱勢群體,經濟基礎薄弱,如果發生自然災害,將會面臨著巨大的財產損失。農業風險具有不可預見性,再加上政府投入到農業的基礎配套設施不全,缺乏技術支持,另外由于缺少有技術能力及管理能力的人才,以致于不能及時預防災害性風險。
(2)農信社資金來源單一,資金供不應求。①農戶的收入較低以致農信社聚集閑置資金的能力較弱,并且農信社貸款資金主要來源于吸收社會存款,因此來源較單一。②農信社管理方式較落后于商業銀行,投資和融資的渠道沒有像其他商業銀行一樣多樣化,可用于貸款的資金不足;③農信社小額貸款對農村人民脫貧致富的作用不容小覷。加之農村建設的步伐加快,農村的經濟面向多元化發展,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貸款的農戶就多,導致資金供不應求。
(3)小額貸款規模受限。首先,小額貸款周期一般是一年,農村種植業、養殖業的周期有些一般超過一年。當一些投資到農業生產中的貸款到期時可能尚未產生實際收益時,就沒有多余資金去按時償貸,增加了農信社的不良貸款。另外農信社小額貸款的額度小,難以支持農戶在高效農業、畜牧業加工和流通等方面的大額資金需求。并且小額貸款是以農戶信用為基礎發放的,缺乏擔保,農信社要承擔一定的信用風險。其次,農信社小額貸款是一種小而分散的放貸模式,雖然分散了一定的風險,但是農戶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不利于農信社的催收管理。
(4)征信體系不完善,信用評級的標準不規范。一方面,農信社與農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并且農戶本身信用意識淡薄。另一方面,農戶很少去正規的金融機構去貸款,一般與農信社的交易較普遍,所以農戶的信息并沒有進入個人征信系統,這阻礙了農信社對借款人的分類和管理。金融機構一般都有客戶信用評級的一套體系,但是是一種框架式的,過于籠統。農信社對農戶的評級大部分都是定性的分析,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易造成對客戶信用評級的偏差,從而很難確定客戶的信用等級。
(5)小額貸款不能落實到“三農”上。農村信用社對小額貸款的客戶定位不準確,“三農”問題難以解決。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主要用于支農,但發放時農信社熱衷于將信貸資金投向一些生產周期較短、見效較快、風險較小的工商業或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上,從而未真正地解決農村經濟問題和實現國家政策的目標。
(6)信貸員專業素質不良,易造成操作風險。①信貸員催款力度不夠。有些信貸員的責任心不強,不及時跟蹤或上門催收逾期的貸款,造成貸款人由于借款人借款時間長,無法找到借款人而失去訴訟時效,增加了農信社的不良貸款。②缺乏有效的調查。有些農信社對借款人的資信情況、資產狀況缺乏可行性的調查和評估。貸款時審查資料不嚴格仔細,看重形式卻忽視內容。
(7)農戶道德觀念不強,造成農信社信貸損失。農村信用社推廣小額貸款業務,主要是為了支持“三農”問題。但是有些農戶認為那是經國家批準下來的救濟款,接連不斷地去信用社貸款。若農戶自身貸款金額不足、信譽度不高,還會找關系貸款、延期還款等,出現多戶貸款一戶用的現象,形成一種道德風險。
(1)大力宣傳農信社小額貸款業務。小額貸款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社會公共性。首先,通過設立相關的法律和一些扶持政策保證小額貸款業務的政策環境。其次,農信社能夠將小額貸款資金盡量發放給農戶,解決農業生產的投資資金需求問題。最后,讓農戶端正貸款動機。正確認識推廣農信社小額貸款的意圖,辦理貸款時提供真實的貸款申請資料,積極配合工作人員。
(2)增加資金來源方式,完善資金供給機制。①政府有必要強化對農信社的業務支持力度,同時可以通過減免稅費、貼息等給予農信社財政上的支持。②由于地區差異,各區域的資金短缺不一樣,可以加強各區域農信社資金的調劑和流通,建立一個農信社資金調動平臺。③農村一般都有郵政儲蓄和農信社這兩家金融機構,但是郵政儲蓄沒有為農戶提供小額貸款的資格,所以沒有一定的資金壓力,農信社可以吸取郵政儲蓄的資金。
(3)優化農信社小額貸款規模,降低管理成本。①根據基準利率放寬利率浮動的范圍。應針對農戶進行利率合理化,建立充分回避風險的小額貸款利率自注浮動機制。②小額貸款的周期針對農業生產周期做適度的調整。適度的調整貸款期限,農信社減少了催還貸款人員的工作量;農民有充足的資金用于投資生產,農業的回報率相對較高,降低了逾期還款的可能性。③農信社小額貸款是小而分散的放貸模式,管理程度隨之提高。農信社應確立一個穩定有序的管理方式,農信社的員工的能力與職位相匹配,分工明確,跟進任務計劃,使得從貸款前的審核至貸款后跟蹤調查高效率地進行;降低管理費用,使小額貸款業務正常運轉。
(4)完善征信制度,制定可實施的標準評級體系。完善征信制度,可為小額貸款業務制定特定的制度,根據制度要求農村信用社在前期要仔細嚴格的審核農戶資料。然后貸款采用“村委會推薦,信貸員審核,農信社集體審定”,保證貸款的公平、公開、公正原則,根據實際情況授予額度。農信社可以制定誠信獎勵制度,激勵農戶按時還款。例如,海南省獨創的小額貸款“誠信保證金”制度,只要農民按時還本付息,就給予一定的誠信獎勵。還款越積極,誠信獎勵金率就越高,以后的貸款授予的額度也逐步增加。這既增強了農戶的誠信意識,又減輕了農戶利息負擔。農信社的評級體系應由政府、村委會、農信社等多方參與的信用等級評定機構成立,制定可實施的細則和評定標準。重要的是評級細則要落到實處,按農戶生產經營能力、收入來源等評定多個農戶信用等級標準。根據評定的信用等級決定農民的信貸額度和優惠政策。
(5)健全風險管理機制,降低小額貸款的風險。①風險補償和風險轉嫁。一是農村信用社可以爭取國家政府對災害性風險補償。二是農信社可以推廣農業保險業務來降低農信社和農戶的風險,將雙方承擔的風險分散一部分給保險機構。②要完善農信社小額貸款的內部機制和辦理流程。一是不斷健全農信社財務管理 、業務監督等各項指標的內部控制的機構和制度。二是農信社為防范及降低不確定的各種因素帶來的風險,必須建立科學、合理、有效、規范的貸款管理責任審核制度,加強審核部門的監督力度。三是不斷完善農戶的檔案資料,詳細記錄農戶的交易記錄。四是同時設立風險管理委員會,并專門建立管理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分擔機制,建立科學完善的風險監測評估系統。③增強信貸隊伍的力量,針對不同區域制定優惠的營銷模式,并制定員工考核和懲罰制度。小額貸款是國家推廣的業務,農信社應將小額貸款業務作為第一經營業務,擴大信貸隊伍。信貸員應根據各地區的貸款需求,因地適宜的制定營銷模式,但風險要控制好。農信社應制定員工考核和懲罰制度,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來降低業務操作不當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