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偉
(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00)
(1)社會經濟效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對高職院校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有力補充。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預防學生心理疾病的產生,是針對于學生心理疾病的治本工作,具有較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預防一個人不生病,要比治好一個病人所需的費用少的多。”——崔月梨。教育宣傳工作是最大的防御,雖然不能在短時期內顯現及效益,但如果能夠做好,就能夠給學校帶來長遠的社會經濟效益。
(2)直接成本。①人員經費。人員經費很大一部分指學校支付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職工的基本工資。②固定資產。學校為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而添置的設備,例如心理保健室,大學生活動中心,教師休閑活動中心等。③科研經費。教師的學術研究、出版的教材、課題的研究和專題研討會等。這一部分費用屬于教學成本。④辦公費用。有關心理健康與衛生的期刊、雜志、書籍,讓學生和老師免費閱讀與發放,向學生和老師普及心理健康知識。⑤其他費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還需要一些不定期的活動,如邀請專家作講座、報告,心理調節培訓,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以此讓學生學會緩解壓力,應對挫折,保持積極情緒,這些項目必然需要成本的投入。
(3)間接成本。心理健康教育的間接成本包括參與者投入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單純從時間的角度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時間成本是無法具體計算的,因為某些心理治療需要長期的、不定期的開展。
(1)定性角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減少學生因心理問題而導致的問題行為。學校就會減少為此類事件付出的經濟補償,賠償等。同時學生問題行為會影響學校聲譽,使社會對學校的評價和認可度的下降等。心理健康教育對教師自身也是一種教育,同時提升教師質量,所以對于學校而言,可以節省人力資源管理成本;教師素質提高,可以改變教師之間的人際交往水平,營造學校健康的心理氛圍,進而提高教師滿意度;教師心理素質的提高使其改進教學管理,提高教學效率。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升學生心理承受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增強學生的市場競爭力,提高學校的社會形象,提高學校就業率。
(2)定量的角度。通過建立學生教師流失率、學生就業率、心理問題發生率、教師學生滿意率等檔案。通過與同類學校的比率相比,可以得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益。同時可以每年縱向相比,將沒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年度作為基期數據,逐年對比。
(1)實際效益不明顯。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多從一般高等學校引進及學習而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屬于起步階段,還不成熟。加上心理健康工作的隱蔽性特點,多數院校不能結合自身特點開展工作。多數學生和教師既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又不能信任工作人員,所以高職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實際效益并不顯著。
(2)師生相互信任關系不穩定。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屬于高中階段的問題學生,他們學習興趣不高,而且往往對教師有一種敵對的態度,和教師之間很難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影響心理健康工作者開展工作。
(3)心理教育的校園氛圍還未建立。高職院校對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主要在人員和設施等硬件配備,忽略了校園軟環境——心理教育的環境方面的資本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投入的硬件設施并不能充分被利用起來,影響了其實際效益。
(1)加大心理疾病防御的投入。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特點,加大對心理疾病的防御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該幫助學生較短時間內重新樹立自信心。在這一階段,心理輔導教師及政工人員應該了解學生所思所想,理解他們的心理,在關愛學生的基礎上撫慰學生,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在此基礎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預防學生心理問題嚴重話,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
(2)對教師實行全員培訓。充分利用學校現有人力資源,節約人本費用。高職院校應該抓住每一位任課教師、輔導員和各學生工作者,使他們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量之一。加大在任教師的統一培訓,例如心理健康培訓、心理健康講座等,從教師的內在機制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3)營造心理健康的校園氛圍。許多調查結果顯示,在高職生這個群體中,適應性與發展性的心理問題是比較普遍的,適合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通過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來解決學生共同的問題將是事半功倍,還可節約宣傳及設施費用。
(4)增加校園文化建設的投入。為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硬環境,如教育技術設備的更新,圖書資料的充實;增加實習基地建設的投入,組織編輯校報,建立文化藝術長廊等。雖然初期投入成本較大,這一系列的建設會沉淀為學校的文化,會對將來產生深遠的影響。
(5)形成良好的家校溝通模式。高職院校的學生往往任性、自卑、孤僻、自私、悲觀、依賴等,而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和心理行為問題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學校心理健康工作要提高實際效益,應爭取家長的參與和配合,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才能提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益。
[1]楊玉紅.高職院校新生入學適應期的心理特點及教育的思考[J].甘肅科技縱橫,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