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梅,張華秀,曾春娥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疼痛科,南昌330006)
CT引導下經皮穿刺圓孔上頜神經射頻熱凝治療三叉神經痛(Ⅱ支)的護理
魏建梅,張華秀,曾春娥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疼痛科,南昌330006)
目的探討CT引導下經皮穿刺圓孔上頜神經射頻熱凝治療三叉神經痛(Ⅱ支)的護理方法。方法對60例實施CT引導下經皮穿刺圓孔上頜神經射頻熱凝治療三叉神經痛(Ⅱ支)的患者術前進行充分評估和護理,術中緊密配合,術后嚴密觀察疼痛的變化,同時做好并發癥的觀察、預防及隨訪。結果療效:優53例(88.3%),良好5例(6%),差2例(3%),優良率為96.6%。面部感覺減退者35例,均在治療后2周內有所好轉。2例患者分別于術后1、8個月復發。結論重視術前護理,術中有效配合,術后密切觀察病情及健康指導對手術順利完成、減少手術并發癥、緩解疼痛具有重要意義。
三叉神經痛;CT引導;圓孔上頜神經射頻熱凝術;護理
原發性三叉神經第Ⅱ支(上頜神經)疼痛屬疼痛科、神經外科的常見病,表現為在上頜神經分布區內反復發作的陣發性劇烈神經痛,發作時如閃電狀、刀割一般難以忍受[1]。患者發病時異常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根據三叉神經的解剖,臨床上經皮穿刺圓孔上頜神經射頻熱凝治療三叉神經痛(Ⅱ支)微創治療的物理或化學毀損往往風險較大[2]。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疼痛科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對60例患者行經皮穿刺圓孔上頜神經射頻熱凝治療,圍術期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60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Ⅱ支)住院患者,男26例,女34例,年齡44~81歲,平均65歲;病變位于右側42例,左側18例;病程3個月~5年,平均2.5年。均符合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診斷標準[3],其中1例曾行開顱微血管減壓術后復發。
1.2 手術方法
患者取平臥頭后仰位,操作過程需在嚴格無菌條件下進行,常規皮膚消毒、鋪巾;患側口角外側2 cm處放置定位標記物,協助放射科醫生用CT準確定位穿刺進針點,用記號筆做好標記。用1%利多卡因2 m L局部麻醉后,用射頻穿刺針按設定的穿刺徑路進針。進針過程中可再次或多次CT掃描調整,直至針尖到達圓孔。待醫生穿刺到位拔出針芯后連接射頻熱凝探頭,電刺激誘發復制出原疼痛區疼痛癥狀,再次注射1%利多卡因0.3 m L+地塞米松0.3 m L,給予70℃、30 s,76℃、60 s,82℃、180 s連續射頻,
1.3 護理
術前護理:1)心理護理。責任護士應熱情接待患者,表示理解患者的痛苦,耐心細致地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病房手術成功例子,以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2)疼痛護理。向患者宣教正確評估疼痛的重要性,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感受,評估患者的疼痛部位、疼痛性質、誘發因素、對疼痛的承受能力、以往的治療及用藥史以及家屬的支持和配合程度[4],以便醫務人員能夠準確及時地判斷病情。患者勉強忍耐只會加重病情,延誤疾病的治療。疼痛的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讓患者用0—10的某個數字代表自己疼痛程度,0~1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3~5分為中度疼痛,5~7分為重度疼痛,7~9分為劇痛,9~10分為無法忍受痛。遵醫囑給予鎮痛劑,觀察鎮痛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3)術前準備。術前1 d囑患者洗頭、洗澡、更衣,去CT室前排空大小便。4)預防感染。遵醫囑術前30 min使用抗生素。5)環境準備。術前對CT室空氣消毒,保證操作過程嚴格在無菌條件下進行。
術中護理:1)患者準備。協助患者仰臥于CT臺上,雙肩下墊枕,頭后仰30°后用膠布固定在CT臺的頭架上,連接心電監測儀測錄血壓、心電圖、無創指脈血氧飽和度、呼吸等,建立外周靜脈通路。2)病情觀察。治療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眼球活動、角膜反射及生命體征的變化,治療完畢后用無菌敷料覆蓋穿刺點,壓迫止血,護送患者返回病房。
術后護理:1)病情觀察。患者術后24 h內嚴密觀察患者神志、瞳孔的變化及顏面部有無淤血腫脹情況,發現異常應及時通知醫師處理。2)口腔護理。使用軟牙刷或漱口液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潔。3)飲食護理。術后1 d進溫涼流質飲食,以后進軟食。4)心理護理。告知患者術后可能出現的情況,如穿刺處淤血腫脹1周,麻木感2~3個月甚至終身等屬正常現象,消除患者緊張焦慮心理。5)用藥指導。繼續口服卡馬西平2~3周。
1.4 療效評價和隨訪
根據吳承遠等[4]報道,將療效分為3級。優:疼痛消失;良好:疼痛明顯減輕;無效:疼痛無明顯緩解。總有效=優+良好。所有患者隨訪3~12個月,隨訪內容包括并發癥及復發時間。
療效:優53例(88.3%),良好5例(6%),差2例(3%),優良率為96.6%。面部感覺減退者35例,均在治療后2周內有所好轉;無顱內出血、感染、皮下腦脊液滲出腫脹等嚴重并發癥發生。2例患者分別于術后1、8個月復發。
三叉神經痛容易與牙痛混淆,是一種發生在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反復發作的陣發性劇烈神經痛,三叉神經痛多發生于中老年人,患者常因疼痛不敢擦臉、進食,從而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原發性三叉神經痛(Ⅱ支)發病機制不明,可能為是三叉神經被微血管壓迫所致,但是常常找不到微血管壓迫的客觀依據[5]。本研究治療三叉神經痛(Ⅱ支)的方法,將射頻熱凝靶點由顱內操作轉向顱外,由節轉向干,可減輕射頻時穿刺針的刺激,減少對周圍組織、顱神經及三叉神經其他支的損傷,更避免了顱內操作帶來的風險和并發癥。在治療期間,要充分做好護理配合工作,術前對患者認真進行疼痛評估、做好心理護理,充分的術前準備及術中緊密配合、術后病情觀察、預防并發癥,同時做好術后隨訪工作,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及患者滿意度。
[1] 蔣勁,廖翔,羅裕輝,等.經翼腭窩與經卵圓孔上頜神經介入射頻熱凝術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2,18(10):609-613.
[2] 趙松云,傅志儉,馬玲,等.半月神經節毀損治療中的不良反應及并發癥分析[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01,7(1):48-49.
[3] 馮殿恩,王琪,蘇貴華.三叉神經痛[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
[4] 吳承遠,孟凡剛,王宏偉,等.選擇性射頻熱凝治療三叉神經痛1 860例臨床研究[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4,20(1):55-58.
[5] 朱曉紅,宋文亞.無框架立體定向下射頻熱凝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1):63-64.
(責任編輯:鐘榮梅)
R473.74
A
1009-8194(2015)11-0085-02
10.13764/j.cnki.lcsy.2015.11.036
201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