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張曉星,魏 巍
(1.衡水學院 物理與電子信息系,河北 衡水053000;2.衡水科技工程學校,河北 衡水053000)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寬帶村村通工程的逐步推進,農村人員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持有量不斷增加。更快速、更便捷獲取信息的方式,為三農信息服務模式的創新研究提供新契機。目前河北省三農信息移動服務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河北省搭建了諸如河北新農村手機網、河北新農村網微站等一系列的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為河北農村、河北農業、河北農民提供各種信息服務,比如電子商務服務,網絡營銷服務,互聯網外包服務和河北農產品外銷服務等。
然而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查閱和實地走訪調查發現,農村的信息化進程并沒有與移動終端的增加速度同步。
(1)移動終端的農業應用增長慢。隨著移動終端持有量增加,互聯網在河北省農村的逐步普及,越來越多的農村家庭移動終端的使用頻率增大,然而農民對移動終端的使用更多的偏向于娛樂方面,用于農業生產,農民自身素質提高方面很少,應用于農村的創業致富方面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盡管移動終端持有量增加了,智能終端的使用率上升了,但其對農業的信息化的提升作用并不明顯。
(2)信息交互性差。河北省在三農信息服務方面花費了較大精力,建立了農業網站、開通了農業相關的手機APP、微信、手機報推送等方式,然而在這些信息服務方式大多屬于信息的單向流動,主要是農業服務基站對農民的單一推送,至于各地農民的具體需求是什么,很難做到面面俱到。由于信息的單一傳遞性,農民使用的參與感很弱,并且由于無法進行信息的反饋,信息的制作者也存在著“高處不勝寒”的無力感。
(3)信息推送的同質性。盡管河北省農網數量的增加、三農信息的服務模式逐漸增多和完善,但是農業信息的內容基本相同,缺乏區域特性和針對性,久而久之,農民會對這種信息模式產生疲憊感和無用感,并導致對這種信息服務模式的抗拒性。同時由于網站內容的雷同,重復建設造成變相的資源浪費,原本為三農信息服務的價值就無法顯現。
(4)信息內容的可解讀性弱。縱觀河北省的大部分農業方面的網站,基本包含的部分為農業政策法規、農業氣象、農情快遞、科技動態、供求關系等內容。這些信息的制作基本上是直接復制國家統一文件。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河北省農村的文盲率為4.07%,每十萬人中初中以上學歷者57785人,其中大學學歷者1590,高中學歷7352人,大部分人只具有初中及其以下學歷。農村人員的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對信息的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存在著偏差,因此太過簡潔和深奧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農業信息服務的。
(1)地方高校圖書館的館農協作。地方高校的圖書館是學校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的平臺,擁有豐富的參考文獻、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高超的信息服務功能等優勢,加之地方高校的專業人才以及相關的科研成果。這對于三農信息的現代化進程推進而言,有著極大的助力作用。地方高校圖書館可以在為學校教學和科研服務之余,采用基于移動終端的網絡課程、在線文獻閱覽、在線視頻播放等方式將其巨大的優勢,推進到農村、農民、農業信息化進程中,提高農民的信息素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三農信息化的發展。①信息技術能力培養課程的在線提供。針對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較弱、移動終端普及較快的現狀,地方高校圖書館可以提供一些基于移動終端的短小的視頻教程,可以讓農民在較短的時間內對信息的檢索、獲取、處理等知識有所認識。同時開發基于移動終端的在線圖書館,讓農民在獲取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再進行實際的操練,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信息技術能力。②科研成果的及時轉換。地方高校圖書館既有豐富的館藏,又承載著高校的科研。利用移動終端及時的將一些惠民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踐。這樣一方面促進了高校的科研發展,另一方面通過移動終端和農民進行聯系,利用移動終端的可視性,觀測農作物的成長情況,及時反饋,使科研成果轉化為農民切實的利益,從側面滿足農民參加科研試驗,提高自身素質的愿望。③數據庫的建。地方高校一般館藏豐富,信息技術手段先進,可與當地農業部門合作,搭建農業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構建具有地方區域特色的農業信息資源庫。地方高校圖書館通過對當地農業資料的匯總分析,借助移動終端為農民推送實時的農業信息和科技服務。通過移動終端的視頻觀看功能,邀請本校專家學者開展簡短的農業知識講座。開發基于移動終端的APP,為農民提供在線檢索,方便農民在數據庫中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2)大數據云計算。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海量的信息、復雜的市場發展動向、大量的數據采集以及高精度的計算無不對傳統農業發起了沖擊。農業時代的耕種方法慢慢退出信息時代,大數據和云計算能為現代農業提供更為精準的自然災難預警、病蟲害遠程監測、適宜的農業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幫助。甚至可以借助智能的移動終端實時的對農業進行監測,方便專家進行遠程的病蟲害診斷和預測,徹底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隨著河北省光纖網絡覆蓋面積的增加,農村信息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利用移動終端的優勢,加之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支撐,能夠逐步滿足農民對農業數據的要求,滿足農民對農業市場了解的渴求。這方面國內已經有很多企業進行這方面的嘗試,比如深信信息,其與政府部門進行深度合作,共同組建云計算中心,搭建省級農產品數據中心,借助智能數據終端,深信信息幫助農產品批發市場解決了資金圈存、收入增長、管理效率等問題。同時,智能數據終端的應用,也讓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商戶們獲益良多。針對商戶們淡季固定開支大,旺季資金周轉難問題,實施多交易多收費,不交易不收費的策略,解除了商戶的后顧之憂。這對農產品生產者、流通者、消費者產生了影響。
(3)O2O時效性。作為農業大省,農民最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農產品滯銷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很多專家都給出答案。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兩會期間首度提及了“互聯網+”的計劃,而其中的“+”代表的即是傳統行業,那如何將O2O模式應用在農業上,又該以什么方式呈現出來呢?重慶先祿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近日推出了一款名為“中國三農網”的APP,致力于依托公司的資源優勢,通過線上和線下的緊密結合,給大眾展示一個全新的農業O2O模式,引領西南地區將周邊的農業產品和交易全部搬到平臺上來,為大眾提供更便捷、更貼心的貿易體驗。包含有行業資訊、企業黃頁、供求商機以及展會信息等四大板塊。其中企業黃頁是為農產品貿易公司提供了一個宣傳和展示的平臺,而供求商機是為買賣雙方搭建了一個網上輕松交易的平臺,糧食種子、汽貿農機、農膜化肥、蔬菜瓜果及貨品價格十分明確清晰,省去很多的成本。在中國三農網APP的帶動下,整個西南地區的農業經營模式將逐步走向智能化和數字化,推動了地區農業轉型的進程,迎接新的歷史機遇。這為河北省的信息服務模式創新提供了借鑒。
隨著移動終端持有量、互聯網安裝率在農村的逐漸增加,三農信息的服務模式也要做相應的調整和傾斜。只有貼切農民的具體需求,利用移動終端做好農業信息的“最后一公里”傳遞,才能真正使農業信息化建設達到惠農根本的目的。對河北省的農業信息化建設,甚至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都會起到非常深遠的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