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玥嬌,劉 意,岳鳳霞
(成都理工大學 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四川 成都610059)
中央1號文件,從2004年以來連續12年聚焦農業,由此可見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程度。2015年中央1號文件主要包括: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為響應國家對三農問題、美麗鄉村建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生態有機產品等的一系列政策,四川省委、省政府、旅游辦,宜賓市、宜賓縣等地方政府均發布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大力推動當地農業產業大發展與鄉村旅游建設。這無疑為宜賓冠英農耕文化旅游提供了發展機遇,有利于爭取政府的政策支持。
(1)符合現代化市場的客觀需求。文化體驗講究主題與深度:文化旅游綜合體、文化小鎮、文化游樂項目、文化地產成為近年來旅游市場的新寵,也是資本市場競相投資的對象,文化旅游兼顧了文化傳承、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的多重功能,更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故而文化旅游呈現了越來越熱的市場前景。鄉村旅游重視互動與體驗:經歷了初始發展期的中國鄉村旅游開始了新一輪的優化升級,特別是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旅游升級版發展日益受到重視,鄉村旅游新業態層出不窮,重視健康農業發展與互動體驗的結合,逐步脫離傳統的吃住在農家的鄉村旅游態勢。休閑度假趨向靜心與減壓:在競爭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信息時代,人們的工作和學習壓力逐漸增加,不同階層的人為了達到放松心情,減輕學習生活壓力的目的,多喜歡利用旅游的方式舒緩壓力,使得休閑度假旅游趨向放松身心,修身養性的方向,于是以裸心谷、減壓游為主題的旅游產品風靡全國。
(2)農耕文化旅游是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驅動力。農耕文化旅游是實現農旅結合的一大有效路徑。農耕文化旅游在農業觀光與體驗活動中為農業帶來額外的附加值,反過來,農業生產活動又為旅游業提供基本糧食和農產品,這二者具有互助互進的作用,無疑農耕文化旅游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更大的驅動力。
(3)其他旅游資源缺乏。宜賓冠英境內農業發展相對成熟,已有專門的企業對農業生產進行投入與管理,并且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對大米的品牌也進行了大力的宣傳推廣,效益明顯,但是境內其他旅游資源尚處于原始狀態,沒有一個完整的資源體系來吸引游客,資源整合與資源數量欠缺,特色化與吸引力不足,認知度與影響力有限,滿足不了市場需求,有待提升和深度挖掘,急需進行資源整合并進行文化內涵的挖掘與包裝。
(1)區位優勢。冠英項目區所屬普安鎮位于宜賓縣南部,金沙江下游南岸,內江—昆明高速公路旁,距宜賓市城區23km,距縣城柏溪11km。其交通方便,四通八達,渝昆高速穿境而過,有兩個高速出口,同時位于普安鎮的四川收費站處還將有一個出口,宜賓繞城高速也正在修建之中,核心示范基地位于渝昆高速普安鎮境內的興隆收費站出口約3km處。此外,項目區緊鄰宜賓市、縣城主城區,是縣委縣政府“十二五”確定重點建設“三線、三片、兩園”之一。由此可見,項目所在地交通便利,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2)冠英鎮自身具備深厚農耕文化稟賦。冠英規劃區農耕民俗、田園文化特色鮮明,優勢突出。這里是綠谷山鄉,是環境優越的生態田園,水稻梯田特色文化、傳承已久的僰道文明與源遠流長的川南農耕民俗交相輝映,塑造了獨特的文化氛圍,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較強吸引力的旅游資源有較大的開發潛力。
(3)政府對農業旅游給予大力支持。項目區緊鄰宜賓市、縣城主城區,是縣委縣政府“十二五”確定重點建設“三線、三片、兩園”之一,具有一定的政策優勢。項目規劃之前,公司曾先后爭取到宜賓縣2014年產糧大縣獎勵資金、宜賓縣2014年省級財政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以此來發展冠英生態有機農業。今后,隨著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大發展,政策優勢會更加凸顯。
(1)瞄準市場、準確定位。根據歷年旅游統計數據及旅游市場熱點趨勢分析可知,冠英農耕文化旅游未來的目標人群以生態觀光、休閑體驗、健康養生為主,包括有小孩的家庭、城市精英、退休老人、學校團體等。
(2)著力打造農耕文化旅游品牌。依托現有的“冠英僰稻”旅游品牌,深入挖掘農耕文化,將當地民風農俗融入到農耕文化旅游產品中,形成冠英的一大旅游品牌。
(3)農旅緊密結合、互助互推。挖掘僰人農耕文化,追溯原生態的農業文明,融入冠英現代有機農業,結合冠英先天的旅游資源優勢,以農戶、企業、旅游者為主體,構建有機農業、有機農產品、有機食品、有機餐飲、有機養生產品等為一體的有機農業產業鏈,形成冠英農旅結合的全新發展格局。
(4)提高后期實施運營管理的專業化水準。冠英農耕文化旅游在實施過程中,示范區旅游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作為運營主體,主要是四種實施模式。即“企業+合作社”模式、“合作社”模式、“企業獨立實施”模式、“企業+企業管理經營權合作”模式。以冠英生態有機農業示范區為基礎,在運營中實現五大功能:農民增收功能、三產融合功能、鄉村治理功能、城鄉統籌功能以及生態保護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