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林
發生發展于中國境內的中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但存在著東、西、南、北地域差異。究其原因,歸根到底是中國境內自然地理環境差異的結果。對中國農耕文化地域差異進行自然地理因素分析,有助于進一步了解中國農耕文化地域差異的自然地理背景和生態成因,了解中國農耕文化的內涵。中國農耕文化,不僅反映農耕生產的全過程,同時還滲透到與農耕生產密切相關的生活層面,并折射出與農耕生產密切相關的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精神文化。
6億多年前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地球上出現了5個相互分離的大陸。其中之一的中國古陸具有鄂爾多斯、塔里木、華南-印支、華北-朝鮮4個核心。經過長達3億3000萬年的古生界、1億6000多萬年的中生界和7000萬年的新生界,地球上的生命活動開始了。第三紀,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形成了巨大的褶皺山系,長期淹沒于古地中海中的西藏地區迅速隆起,哺乳動物獲得極大發展,出現了靈長類以及類人猿亞目,被子植物的繁榮為許多動物提供了長期可靠的食物來源。第四紀,人類開始產生,也開始了原始文化的創造。
中國農耕文化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區域,文化的內容不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文化的內容也在發生變化。
距今800萬~600萬年的云南祿豐猿,距今170萬年云南元謀人都生活在亞熱帶的森林草原環境中,這里水源充足,氣候溫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熱帶和亞熱帶動物化石,說明狩獵和采集是他們主要的經濟活動方式。在距今80萬年的陜西藍田遺址中,仍發現許多熱帶和亞熱帶動物化石,說明當時氣候比較溫暖,熱帶亞熱帶所處的緯度較高。但到了距今60萬年前的陳家遺址時,草原動物化石超過了森林動物化石,說明當時的森林-草原景觀已變為草原景觀了,氣候逐漸由濕變干。
進入舊石器時代中期以來,南北方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日益明顯,南方相對濕潤,森林較多;北方相對干燥,草原趨于優勢。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北方智人已基本從事狩獵經濟活動,而南方古人類仍以采集經濟為主,這必然使他們在工具的類型、數量、質量,食物的種類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進入新石器時代后,由于磨制石器取代了打制石器,生產力大大提高,逐漸形成了以黃河流域為主、長江流域為輔的文化中心。出現了陰山以南、陰山以北、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閩江流5個新石器文化區。
在陰山以北的蒙古高原,“在當地新石器文化遺址中發現的花粉,大都屬耐旱植物,動物也多屬山地森林動物及草原動物”。說明當時的氣候已接近今天的荒漠草原,干旱少雨。這種自然環境顯然不利于原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主要經濟活動屬于原始狩獵經濟文化類型。
珠江-閩江流域則相反,年降水量約為1700~2000mm,屬熱帶季雨林和亞熱帶氣候。茂密的常綠闊葉林,給人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豐富的食物難以形成逼使原始人類發展農耕文化的壓力。考古發現的“工具中有較多的骨、角、蚌、牙制品,大都磨制精細,但多為鏢、鏃、矛、刀、匕、錐、針、魚鉤、鑿等小型器具”,同時還有“大量魚骨、蠣、蚌、螺、蝸牛等貝殼的存留”,不僅反映了使用這些工具的環境并不十分艱苦,也反映了水生動物如海生軟體動物、淡水軟體動物及魚蝦是他們的主要食源之一,但這里的經濟仍屬攝取性的而非生產性的經濟。
從以上2個區域來看,環境的條件過于艱苦或過于優越,均不利社會文化的進步與發展。因此,條件介于上述2個區域的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文化在新石器時代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并率先邁進了文明的門檻。
在黃河流域,第四紀黃土高原已開始形成,全新世冰后期黃土高原干旱少雨,氣候溫暖。用于采集的植物、果實逐漸減少,可獵取的動物數量由于人口的增加、獵手的日增以及捕獵手段的提高也逐漸減少,從而逼使原始先民不得不馴化野生植物,于是適于食用、耐干旱、生長期短的野生粟類首先得到馴化,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另外,黃河及其支流又為初步馴化的作物提供了灌溉條件,使黃河流域成為中國原始農業的最早發源地之一,中國的農耕文化開始了。
長江流域的自然條件較黃河流域稍好,但由于人口的增加,許多地區也出現了生計問題。在這種壓力下,南方廣泛生長的野生稻也逐漸得到馴化,形成了一個個稻作文化區,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長江流域的農耕文化也開始了。
由此可見,中國農耕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期。考古發現證明了這一判斷。
位于黃河流域的半坡遺址,再現了距今五六千年的北方半干旱地區農耕文化的特征。當時半坡人已普遍使用了磨制的石器,弓箭以及用骨、角制成的錐、魚鉤、魚叉等新石器時代較為先進的生產工具,并開始種植粟、蔬菜、麻等作物。粟是半坡人最早馴化的最重要的糧食作物;麻是用來紡織的重要原。當時半坡人已學會建造房子,并過著定居生活。
位于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揭示了距今約7000年的南方濕潤炎熱的農耕文化特征。當時的河姆渡人已開始使用了磨制的石器,用耒、耜耕地,并開始了動、植物的馴化,主要是水稻的種植和水牛的馴化。河姆渡人已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著定居的生活。干欄式的房子,具有通風、防潮、防止毒蛇猛獸侵擾的功能,此外,房屋下層還能飼養家畜.至今,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尚還產用這種古老的建筑形式,特別是苗族的吊腳樓,這反映了農耕文化對自然地理環境的選擇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