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蔚華,裴 婧(南昌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病理科,南昌 330006)
口腔黏膜白斑癌變8例報告
陳蔚華,裴 婧(南昌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病理科,南昌 330006)
目的 探討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癌變的發病性別、年齡、部位、臨床特征及病理表現。方法對2006年3月至2014年10月病理診斷為OLK的170例患者進行臨床觀察及隨診。結果 170例OLK患者中有8例發生癌變,癌變率為4.71%。8例白斑癌變患者男女比例相當;年齡小于60歲的患者6例;病程較短,1個月至4年;5例發生在口腔黏膜的高危險區(舌緣和舌腹),2例在外界刺激下發生癌變。臨床表現大多無明顯癥狀,質軟、無觸痛等,也有突然增大、潰爛、不適感。均質型白斑4例,潰瘍狀、顆粒狀病損各2例。病理表現以早期微浸潤為主。結論 OLK發生癌變時間短,癥狀不明顯,提示臨床上要重視OLK的診療,做好其可能癌變的預防工作,并提醒患者定期隨訪。
口腔白斑; 癌變時間; 臨床表現
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是世界衛生組織公認的口腔癌前病變之一[1]。OLK從癌前病損期惡變為癌需經歷幾年到十幾年,且大部分OLK長期處于良性狀態不發生癌變,其癌變率為 0.9%~19.8%[ 2-5]。OLK的癌變與病損的發病部位、臨床表現、黏膜上皮的異常增生程度等密切相關[6-10]。本研究對南昌大學附屬口腔醫院黏膜科、頜面外科隨訪的170例OLK患者的年齡、性別、發病部位、臨床表現進行了初步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70例口腔白斑患者均由本院院黏膜科、口腔頜面外科于2006年3月至2014年10月收治,均經病理確診。其中,男113例,占66.47%,女57例,占33.53%,男女比例約2:1;年齡10~87歲,平均52 歲;病變發生于舌部者81例、頰黏膜44例、唇紅11例、牙齦20例、腭部10例、口底4例;病程1個月~20年。臨床表現為白色病損,無凸起或凸起于黏膜表面,表面粗糙或呈顆粒狀,無明顯不適反應。31例出現潰爛,或伴疼痛、麻木感等。
170例中,經病理學證實有8例發生癌變,癌變率為4.71%。其中男4例,女4例,平均52.38歲。2例有吸煙嗜好,1例有飲酒嗜好;4例發生于舌緣,1例發生于舌腹,1例發生于舌尖, 2例發生于頰部;4例均質型,2例顆粒狀,2例潰瘍狀。發現白斑到確診惡變的時間1個月~4年。8例中7例行手術治療,現仍存活,存活時間門診隨診觀察;1例未行手術治療,自行服用偏方,2年后死亡。
病例1,男,34歲, 2008年10月27日于本院口腔頜面外科就診,主訴左頰部糜爛7~8個月。檢查:左頰黏膜見一1.5 cm×1.0 cm大小的糜爛面,邊緣有白色病變。病理診斷為潰瘍型白斑。2010年6月22日,再次就診時主訴左頰有一白色斑塊1個月余,1.5 cm×1.5 cm大小,基底不硬,觸痛明顯,表面平坦。鏡下顯示:上皮表層過度不全角化,棘層高度增生,其中見錯角化,基底層細胞增生,排列紊亂,見核分裂,有一處基底膜消失。釘突肥大,固有層炎癥細胞彌散浸潤。病理診斷為:黏膜白斑癌變。行手術治療仍成活。
病例2,男,59歲,2009年7月13日入院,2年前患者無意間發現舌右側緣長一綠豆大小白色斑塊,在當地醫院以“白斑”給予相關藥物治療,未能消退,且逐漸長大。檢查:右側舌緣中份見一2.5 cm×1.5 cm白色斑塊,基底較軟,無明顯觸痛,舌運動無受限,不麻木。病理診斷為:舌右側緣黏膜白斑癌變。行手術治療仍存活。
病例3,女,39歲,2年前右側舌緣有一白色斑塊,面積逐漸增大,2個月前發現斑塊區潰爛,行抗炎治療后效果不佳,2014年2月25日于本院門診檢查:右側舌緣可見一白色斑塊,大小3.5 cm×2.0 cm,邊界清楚,斑塊區可見一紅色潰爛面,1.0 cm×1.0 cm大小,觸診基底部質地不硬,稍有壓痛,舌未有麻木感,舌運動良好,右下6及7牙冠舌側邊緣嵴銳利,頸部未觸及腫大淋巴結。活檢結果示:右側舌緣白斑癌變,微浸潤鱗狀細胞癌。行手術治療仍存活。
本文170例OLK患者隨診中發現8例OLK癌變,癌變率為4.71%,與文獻[10]的報道相符,但目前國內外對其發病率和癌變率的報道[4]不一,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和各地學者對口腔白斑的診斷標準不同、地區和種族的差異、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以及資料來源不同等多種因素有關。有學者[1]認為,擴大切除術和嚴格隨訪是對于重度異常增生的OLK的有效方法。對于OLK癌變的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目前尚未有文獻報道。
3.1 性別、發病年齡
本文報道的8例OLK癌變患者中,男4例,女4例,男女比例相當。
從本研究170患者的資料可以發現,108 例患者(63.53%)處于40~69歲,說明40~69歲是OLK的高發年齡段。而發生癌變的8例患者中,4例屬于該年齡段,占50%;位于60歲以下(非老年)的患者有6例。2例中青年患者(40歲以下)中,1例男性34歲、1例女性39歲。提示工作壓力、環境污染等問題導致癌癥患者正趨于年輕化。
3.2 病變部位
8例白斑癌變的患者舌緣為高發部位,可能是因為舌在口腔內的活動度較大,舌緣部位與周圍相對應的銳利牙尖或殘冠殘根、不良修復體之間的長期慢性摩擦刺激,或與不良的口腔衛生有關。5例發生在口腔黏膜的高危險區(舌緣和舌腹),2例在外界刺激下(咬頰等不良習慣,抽煙、酗酒等不良嗜好)發生癌變。
3.3 病程、臨床及病理表現
170例患者自發現白斑到癌變,最短1個月,最長者也僅有4年,且大部分病例臨床表現與普通的白斑無異:白色斑塊,質軟,基底不硬,無疼痛麻木等不適癥狀,頸部未觸及腫大淋巴結。經過病理檢查才發現局部癌變,尚處于早期浸潤,未至肌層。因為癌變時間短、癥狀不明顯,臨床上,遇到長期存在的白斑突然迅速增大,有不適感,觸痛明顯,且發生潰瘍等癥狀時,應該提高警惕,及時活檢,采取治療措施。均質型、潰瘍狀、顆粒狀病損均可發生癌變,均質型白斑有4例,潰瘍型2例,顆粒型2例。對于斑塊狀(均質型)白斑,也不能忽略其潛在的惡變可能。
總之,臨床上要重視OLK的診療,做好其可能癌變的預防工作。除了早發現、早治療外,還應提醒患者定期隨訪。
[1] Watabe Y,Nomura T,Onda T,et al.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oral leukoplakia with a focus on low-grade dysplasia [J].J Oral and Maxillofac Surg Med Pathol,2015,27(2):Epub ahead of print.
[2] Parkin D M,L??r? E,Muir C S.Estimates of the worldwide frequency of sixteen major cancers in 1980[J].Int J Cancer,1998,41(2):184-197.
[3] Wan Y,Liang F,Nakasone T,et al.Development of new leukoplakias and leukoplakia-associated second/multiple primary oral cancers: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J Oral and Maxillofac Surg Med Pathol,2014,26(2):166-169.
[4] Akrish S,Ben Izhak O,Sabo E,et al.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ssociated with proliferative verrucous leukoplakia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a clinical,histologic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2015,119(3):318-325.
[5] Bagan J V,Jiménez Soriano Y,Diaz Fernandez J M,et al.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proliferative verrucous leukoplakia to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 series of 55 cases[J].Oral Oncol,2011,47(8):732-735.
[6] Meisel P,Holtfreter B,Biffar R,et al.Association of periodontitis with the risk of oral leukoplakia[J].Oral Oncol,2012,48(9):859-863.
[7] 張為新,周曾同.口腔白斑的臨床藥物治療現狀[J].國外醫學:口腔醫學分冊,2004,31(4):303-305.
[8] 周曾同,張水龍.口腔黏膜白斑研究概況[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1999,34(6):382-384.
[9] 史慧寶.口腔黏膜白斑癌變的分析[J].上海口腔醫學,1992,1(2):63-65.
[10] 葛化冰.211例口腔白斑的臨床分析[J].北京口腔醫學,1999,7(3):117-118.
(責任編輯:羅芳)
2015-04-14
R781.5
A
1009-8194(2015)09-0069-02
10.13764/j.cnki.lcsy.2015.09.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