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不久前出版《美國世紀結束了嗎》一書,受到國際戰略學界的廣泛關注。約瑟夫·奈本人近來多次談及此書,為美國延續其面向全球的影響鼓與呼。他強調,世界變得更加復雜,美國雖然面臨在經濟總量上被中國超越的可能,但美國仍將保持政治、軍事的強大,“美國世紀”至少還會持續數十年時間。
約瑟夫·奈的一些具體論述是清醒、可信的,但他對“美國世紀”這一概念的堅持與這些具體論述形成了矛盾。其實20世紀中葉以后的很多時間里,“美國世紀”的提法很難成立,比如當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時,以及美蘇地緣政治對抗十分尖銳的那些時刻。“美國世紀”作為世紀之交的一種總結,有這一時期的特定所指和說服力,但時過境遷,把這個提法固定下來,強行用它衡量日新月異的世界,必將非常勉強。
去年12月底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稱2015年是“中國世紀的元年”,接著約瑟夫·奈強調“美國世紀”的延續。這兩種說法都是夸張的,有零和思維的明顯影子。從我們的角度看,21世紀不會是“中國世紀”。但當中國經濟總量逐漸接近美國,華盛頓現在就不能在亞投行這種事上決定其盟國態度的時候,非說這個世紀仍是“美國世紀”,也會讓人覺得摻了水分。
20世紀的很多舊概念很可能描述不了我們所處的21世紀,這一點值得約瑟夫·奈等美國精英思考。歷史經驗確立了一種思維方式,但該思維方式不能作為數理定律來堅持。世界的變化往往比從舊角度看到的更加深刻,拒絕從新角度看問題是危險的。
把21世紀同美國或中國等某個大國的名字捆綁在一起,這是硬要把全球化打上單一帝國式權力的烙印。世界戰略學界需要沖破舊思想的桎梏,創造一些嶄新的概念,把當今世界的大國一起帶出歷史記憶和經驗為我們布下的天羅地網。
如果不出大的意外,美國仍將在很長時間里是全球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但美國影響世界的方式,其全球角色的性質都將逐漸嬗變。未來不會再有國家取代美國全盛時代的位置,帝國的政治基因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不斷式微,它今后不可能通過逆生長重新回來。
21世紀中美將各有千秋,其他大國也未必就會成為冷戰時期美蘇衛星國那樣的小兄弟。面積很小的新加坡都能扮演某種政治性的中心角色,未來更將如此。
中國的政治制度相對獨特,但中國“和”的觀念將隨著它的強大影響全人類。中國的周邊地緣政治環境比美國崛起時不知復雜多少倍,只有對“和”的堅持及弘揚才能把這個國家真正帶向世界舞臺的中心。“和”將融進整個舞臺的結構。
“美國世紀”或“中國世紀”的概念簡單明了,但它們會把原本復雜的世界強行標簽化。世界如果圍繞它們削足適履,那將是整個國際政治的悲劇。人類已經嗅到國家之間合作共贏的最初氣息,那些舊概念有可能讓我們粗暴地忽略這種氣息,錯誤地走上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