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燕楠 程潤東 王勇 王慶南
摘要:寧菜薯3號系江蘇丘陵地區南京農業科學研究所以福薯8作母本進行開放授粉,從雜種實生苗中選育的優質高產菜用甘薯品種,經多年、多點異地鑒定后定名。介紹了寧菜薯3號的選育過程、產量、食味評分、農藝性狀及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菜用甘薯;品種選育;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304文獻標志碼: A[HK]
文章編號:002-302(204)2-027-02[HS)][HT9SS]
收稿日期:204-08-07
基金項目:江蘇省農業三新工程[編號:SXGC(203)008];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編號:CX(3)4003]。
作者簡介:曾燕楠(982—),女,江蘇如東人,碩士,助理研究員,從事甘薯育種及栽培技術研究。Tel:(025)8692855;E-mail:zengyannan@63com。
通信作者:王慶南,研究員,從事優質食用甘薯育種及栽培技術研究。E-mail:wangqnzh@63com。
[ZK)]
甘薯不僅是重要的糧食作物,還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和能源作物,同時還是一種新型的綠葉蔬菜作物。菜用甘薯的嫩莖葉是營養豐富且均衡、保健作用強、口感風味好的新鮮綠色保健型蔬菜,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特別受歡迎,在香港被譽為“蔬菜皇后”,日本尊其為“長壽菜”,美國把它列為“航天食品”,醫學界已將其列入抗癌蔬菜之一[-4]。甘薯的莖尖和嫩葉營養豐富,富含黏蛋白、纖維素、維生素和果膠,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延緩衰老、促進腸胃蠕動和腸管中毒物的排泄、防止便秘、預防心血管疾病等醫療保健功能[4-6]。菜用甘薯栽培方便,營養豐富,適應性廣,穩產高產,采收期長,抗逆性強且很少或不用農藥,被認為是名符其實的無公害綠葉蔬菜[7-8]。在沿海多臺風地區,甘薯抗風耐澇,可緩解強風暴雨后的蔬菜供應緊張局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及其保健功能日益受到重視,在城市郊區發展菜用甘薯前景廣闊。我國南方的甘薯嫩莖尖暢銷,經濟效益較高,北方地區菜用甘薯發展緩慢,目前江蘇省通過鑒定的菜用甘薯品種僅有4個,大部分菜用甘薯品種存在結薯性差,種苗繁育難,無法實現產業化生產。江蘇丘陵地區南京農業科學研究所在多年雜交工作基礎上,選育了一系列適宜南京地區生產需要的菜用甘薯新品系。其中寧菜薯3號因其莖葉產量高、含水量高、口感好、結薯性好,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得到了較好的推廣利用,成為特色、保健蔬菜,為實現菜用甘薯產業化開發提供了新品種。本研究介紹了寧菜薯3號的選育過程、產量、食味評分、農藝性狀及栽培技術要點,以期為南京及周邊地區菜用甘薯產業化生產提供新品種。
選育經過
寧菜薯3號是2008年以福薯8為母本,混合授粉(父本為五爪金龍、寧紫號、黃葉觀賞薯)選育而成。2008年收獲了350粒雜交種子,2009年從雜交實生苗圃中選出單株。特點是莖尖生長速度快、產量高、莖尖嫩、莖尖及中下部葉片、葉柄均可食用,食味及結薯性較好、薯皮光滑、白皮或淡土黃皮,薯肉淡黃色,編號“寧菜薯f8-”。200年,在南京農業科學研究所進行了繁殖及株系比較鑒定,莖尖產量高,食味品質好,結薯性較好。20年,在南京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金陵綠谷科技示范園、南京市棲霞區東三鄉蔬菜合作社、常州菜根香農業示范基地進行了重復比較試驗,結果表明,寧菜薯3號莖尖嫩,食味品質佳,產量達60 t/hm2以上。202—203年,參加了國家甘薯品種區域試驗,203年同期參加生產試驗。204年3月通過全國甘薯品種審定委員會鑒定,定名寧菜薯3號。寧菜薯3號選育過程見圖。
[FK(W2][TZYNtif][FK)]
2產量性狀和農藝性狀
2產量和食味評分
2全國菜用組甘薯區域試驗
202—203年,參加國家甘薯品種區域試驗,202年,寧菜薯3號莖尖平均產量 3300 t/hm2,比對照品種平均增產482%,居第2位。食味鑒定綜合評分7692,高于對照,位居第。2009年,寧菜薯3號莖尖平均產量4222 t/hm2,比對照平均增產829%。2年平均產量376 t/hm2,比對照平均增產674%,居第3位。2年食味綜合評分平均7704分,食味品質優,居參試品種第位。
22全國菜用組甘薯生產試驗
203年,將寧菜薯3號在濟南、成都、儋州開展生產試驗。生產試驗中寧菜薯3號莖尖平均產量3476 t/hm2,比對照增產90%;3個試點的平均食味評分7372分,優于對照53%(表)。
[FK(W8][HT6H][Z]表寧菜薯3號生產試驗結果[HTSS][STBZ]
[H5][BG(!][BHDFG3,WK8,WK7。3W]試驗地點產量(t/hm2)比對照增產(%)食味鑒定評分(分)
[BHDG2,WK8,WK7。3DWW]濟南39043368000
[BHDW]成都443257697
[BH]海南2092 -2847200
[BH]平均值3476907372[H][BG)F][FK)]
22主要農藝性狀
該品種株形直立,頂葉淺復缺刻,分枝中等,全株均為綠色,葉片常下垂。無茸毛,燙后顏色呈翠綠至綠色,略有香味,無苦澀味,有甜味,滑膩感不明顯。地下部薯塊呈紡錘形,薯皮白色或淡土黃色,薯肉淡黃色,薯塊產量可達30 t/hm2,留種方便,解決了菜用甘薯留種難問題。莖葉粗壯,產量高,單個莖尖達8 g左右,葉寬可達8 cm,采摘單株大小及質量接近夏季的青菜。含水量高,夏季平均為90%,比福薯8高08百分點,中下部葉片葉柄較脆嫩,可與莖尖一起食用。適應性廣,有灌溉條件的田塊都適宜種植。該品種適宜在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山東、河南、四川、重慶等地區種植。
23抗病性
202—203年,寧菜薯3號參加國家菜用甘薯品種區試,抗性鑒定結果表明,中抗根腐病,高抗蔓割病,高感薯瘟病Ⅱ型,中感薯瘟?、裥?。病毒、食葉害蟲和白粉虱危害輕。
3栽培技術要點
3育苗
3薯塊繁殖
同普通甘薯品種育苗方式,選用無蟲口的薯塊作種薯育苗,繁苗后選用嫩壯苗種植。一般于3月中旬排種,雙層薄膜覆蓋冷床育苗。如果大棚育苗,可采用套小弓棚、電熱絲控溫等措施增加出苗量,排種期也可提前至2月中旬至3月上旬。
32植株繁殖
植株在大棚中越冬保苗,一般在3—7月,在氣溫回升或有加熱的條件下恢復生長,剪取新發側枝移栽。
32整地和施基肥
選擇有灌溉能力的田塊,土質以沙壤土較好。結合整地,起平畦,施用有機肥5 000 kg/hm2或N、2O5、K2O含量均為5%的復合肥750 kg/hm2作基肥,可獲得較好的莖尖產量及食用品質。
33密植
平畦種植,株距20 cm,株距30 cm,畦寬為0~2 m,種植密度5萬株/hm2左右。
34打頂和追肥
栽插后7~0 d進行摘芯打頂促進腋芽形成分枝,0~5 d穴施尿素75~00 kg/hm2,促壯苗。進入生產高峰期后,每次采摘后及時補充尿素75~20 kg/hm2,間隔施用糞水或發酵過的豆餅、菜籽餅肥,保證植株氮素供應。在生產期間常淋水,有條件的可采用噴灌,以保持畦面土壤濕潤為宜,確保莖尖鮮嫩。
35采收
35莖尖采摘
以可直接食用的長度為原則,凡達到適采長度的莖尖均可采收,一般為0~5 cm。每條分枝被采摘時基部應保留2~3張葉片,促側芽生長,下次可繼續采收。采摘后應及時進行修剪,去掉底部的黃葉。
352整株采摘
主莖或主要分枝長度達到20 ~25 cm即可采收。保留基部~2個莖節,剪取上部植株,以30~50枝為單位捆扎成把。食用前將基部3~5 cm纖維化老莖摘除,保留基部葉片、葉柄及嫩尖待用。
采收時應避免損傷嫩葉,以免產品發黑,影響產品外觀。松散排放,防止發熱而灼傷嫩梢芽點和嫩葉,采收時間以清早為佳。
[HS2][HT85H]參考文獻:[HT8SS][H9mm]
[ZK(#]甘學德,宋付平,黃潔,等 4份菜用甘薯種質在海南的試驗評價 中國農學通報,200,26(7):49-54
[2]馬劍鳳,程金花,汪潔,等 國內外甘薯產業發展概況 江蘇農業科學,202,40(2):-5
[3]李水鳳,陳琦,茅國夫,等 菜用甘薯新品種引進及性狀比較試驗 中國種業,203():55-56
[4]周杰,曹清河,周志林,等 菜用型甘薯不同品種組織培養差異研究 江蘇農業科學,202,40():60,62
[5]曹清河,劉義峰,李強,等 菜用甘薯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展望 中國蔬菜,2007(0):4-43
[6]王慶南,戎新祥,趙荷娟,等 菜用甘薯研究進展及開發利用前景 南京農專學報,2003,9():20-23
[7]趙荷娟,王慶南,程潤東,等 莖尖菜用甘薯的高產優質栽培技術 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5,2(3):73-76
[8]謝一芝,郭小丁,賈趙東,等 菜用甘薯品種寧菜薯號的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 江蘇農業科學,203,4(2):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