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雪梅 安琳 尹鵬展 徐意林 吳曉
摘 要:井樓油田零區采用蒸汽吞吐開發方式,井間汽竄干擾嚴重,由初期的單向竄、雙向竄,發展到面積汽竄,使得油藏開發效益降低。通過采取氮氣輔助面積注汽的方式,有效抑制了面積汽竄,使井間及層內剩余油得到有效動用,油藏開發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關鍵詞:面積汽竄;氮氣輔助面積注汽;效果
1 油藏地質特征及開發現狀
1.1 油藏地質特征
零區位于井樓油田中部,構造為一東南向西北緩慢抬高的單斜,地層傾角10度。零區開采主力層位為下第三系核三段Ⅲ6層,巖性為一套淺灰色細-粉砂巖,屬水下辨狀河道和前緣砂沉積。油層埋藏深度263.9-428.5m,平均346.2m;原始油層壓力2.68-4.19MPa;原始油層溫度26.9-34℃;砂層厚度1.3-12.6m,平均7.2m,油層厚度0.6-11.4m,平均5.0m;純總厚度比0.3-0.8,平均0.4;孔隙度32%;滲透率2.1μm2,原始含油飽和度70%,脫氣原油密度0.953-0.960g/cm3;油層溫度下脫氣原油粘度16111-21445mPa·s,瀝青質和膠質含量31.5-42.6%,含蠟6.0-8.2%,含硫0.25-0.32%,凝固點0-19℃。按我國稠油分類標準,零區稠油屬特稠油。零區地質儲量103.9萬噸,可采儲量49.7萬噸。
1.2 開發現狀
1986年9月,零區樓101和樓資2井首次進行了單井吞吐實驗,突破了薄層特稠油出油關。1987年9月零區先導試驗區正式投入吞吐試驗。1990年12月初轉入蒸汽驅試驗。至2000年底處于先導試驗區的井陸續工程關井或地質關井。隨著2004年樓資2井扶產,2005年、2006年、2007、2008、2013年陸續投產新井,截止到2014年6月30日,零區共有正常吞吐井115口,平均吞吐9.07個輪次,累積油汽比0.25,平均單井日產油0.6t/d。
由于油藏埋藏淺、膠結疏松,地層破裂壓力低,油層縱向及平面上非均質嚴重,再加上高周期吞吐,造成汽竄嚴重汽竄影響產量逐年增加,2013年汽竄達到62井次,影響產量305.7噸。
2 氮氣輔助面積注汽工藝
經過多輪次蒸汽吞吐的稠油油藏容易出現汽竄現象,一旦發生汽竄,就會出現油藏加熱不均,從而導致蒸汽波及體積小熱效率低,經濟效益差等問題。
根據汽竄生產井的特征,通常對汽竄嚴重的單井或井組實施封竄性調剖,封堵汽竄通道,改變蒸汽流向,擴大平面上和縱向上的蒸汽波及體積,改善和抑制油井汽竄現象。這種方式對油井或井組初期汽竄有一定的改善和抑制作用,但針對目前區域大面積汽竄效果不理想。
為了解決大面積汽竄問題,挖潛層內及井間剩余油,采取了氮氣輔助面積注汽工藝,就是把射孔層位相互對應、汽竄發生頻繁的部分油井作為一個井組,對汽竄中心井采取復合調剖,弱汽竄油井采取氮氣泡沫調剖,其他油井根據液量、溫度分別采取氮氣助排及氮氣輔助熱處理措施,措施井組在注入蒸汽前,先注入氮氣,充填虧空體積,使井組壓力重新分布,進而促使含油飽和度也重新分布,然后集中注汽,集中生產,以改善油層動用效果的一種方法。原理為利用多井集中注汽、集中建立溫度場,提高蒸汽的熱利用率,擴大蒸汽波及體積,挖潛剩余油。
3 井組選擇及方案設計
3.1 井組選擇
原則:同層生產;汽竄嚴重;非均質嚴重。
表1 井組基本情況統計表
3.2 措施類型選擇(見表2)
3.3 方案設計(見表3、表4)
4 實施效果
由氮氣輔助面積注汽措施效果對比表可以看出,周期產油量增加了562噸,油汽比提高了0.09。同井組一起實施氮氣輔助面積注汽的其余油井生產效果也都好于前一輪。所以,這種方式是一種抑制面積汽竄,改善開發效果,減緩油井遞減的一種有效手段。
表5 氮氣輔助面積注汽措施效果對比表
5 結束語
(1)氮氣輔助面積注汽是一種氮氣抑制面積汽竄的方法。
(2)氮氣輔助面積注汽能夠有效擴大蒸汽波及體積,提高蒸汽利用率。
(3)氮氣輔助面積注汽能夠有效改善面積汽竄區域開發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嘉淮,李允.注氮氣改善稠油蒸汽吞吐后期開發效果[J].西南石油學院學報,200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