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造成的各類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農村生態環境狀況不斷惡化,尤其是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較為突出,給環境造成極大的壓力。作者以一名一線環保工作者的身份,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全面系統地分析了農村環境污染現狀,揭露了污染治理的弊端,提出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有關對策。
關鍵詞:農村;環境污染;整治對策
1 農村環境污染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造成的各類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農村生態環境狀況有不斷惡化的趨勢,尤其是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較為突出,給環境造成極大的壓力。目前農村環境污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生活廢水污染
一些農民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加上農村污水處理基礎設施不健全,生活污水隨意排放到街道、溝渠,尤其夏季水污染現象尤為突出。還有農村個體經營戶如小加工作坊、畜禽養殖戶等設施簡陋,再加工經營過程中污水隨意流淌,造成農村河道水質嚴重惡化,甚至不能滿足養殖、灌溉的要求,對周邊水體環境影響很大。
1.2 生活垃圾污染
農村生活垃圾主要來源有:一是廚房垃圾。包括正常生活中產生的濫尾菜、變壞的剩飯菜、燒煤爐留下的煤灰。二是商店、商場大量使用的一次性購物袋和包裝袋,餐館使用的一次性塑料桌布、筷子等。三是家庭、學校、商場、工廠等廢棄的廢玻璃瓶及各類易拉罐。四是建筑垃圾和工業垃圾。經在邱縣實地調查了解,這些垃圾普遍是在大街上傾倒,各家都是趁傍晚時分把自家的垃圾倒在大街上,主要的傾倒地點就是公路邊、小河邊、田邊、國道旁,一堆堆散發著惡臭的垃圾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存環境,更為人們出行和交通造成嚴重影響。
1.3 化肥、農藥殘留污染
它主要來源于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化肥、農藥、農膜等農用物資。隨著農膜產量的增加,使用面積也在大幅度擴展。據統計,我國農膜年殘留量高達350000t,殘膜率達42%,這些殘膜被丟棄于田頭地角,積存于排泄渠道,散落于湖泊水體或亂掛在樹枝桿,成為白色污染的重要標志,農藥化肥的長期使用,其殘留物大量流入河流、湖泊,對農村土壤、地表水、地下水、農產品質量帶來較大的危害。
1.4 鄉鎮企業污染
現有的鄉鎮企業廢水、廢氣、廢渣等污染物排放總量很大,遠遠大于環境承載能力。少數鄉鎮企業受經濟利益的驅使,雖然有治污設施,但長期閑置,沒有正常運行,廢水不經處理,直接入河;有的企業甚至私設排污口,偷排現象嚴重;不少鍋爐、窯爐、生活大灶煙塵超標嚴重。同時由于經營者的短期行為,使一些污染問題舊帳未還,又欠新帳,給環境帶來極大的壓力。
2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成效及存在問題
近幾年來,隨著中央、省、市高度重視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建設工作,尤其從2008年開始國家實行“以獎促治”政策,通過設立支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資金”,引導、示范、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示范建設力度,取得了初步成效。就邱縣而言,從2012年開始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先后對6個村建設A/O式污水處理站,12個村鋪設28000km污水收集管網,實施廢水收集處理;對縣內43個村莊配備垃圾箱、收集車,實施“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受益達4萬余人,取得了初步成效。盡管如此,但作為傳統農業縣,農村面廣量大,經濟實力相對落后,在治理范圍及運行管理 、資金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弊端。
2.1 配套集污管網不完善,建設標準偏低
農村分布廣而分散,人口多,污水量大的特點尤為突出,一方面大部分村街道狹窄,規劃不合理,新農村意識淡薄,加上村委會組織不健全,污水配套收集管網等基礎設施落實難度大,造成污水收集率低。另一方面,監管機制不完善,部分工程建設方追求低成本,擅自降低材料使用標準,不按設計方案施工,造成部分工程質量不過關,出現滲漏現象,建成后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2.2 垃圾處理方式落后,監督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技術及設備比較落后,由于資金、技術等原因,農村垃圾的處理只局限于簡單填埋,從而嚴重影響了環境質量,直接導致垃圾場周邊小區域內環境遭到二次破壞。另外,由于監督管理制度的缺陷,在垃圾清運工作中存在垃圾清運與垃圾處理工作不銜接,收集設備損壞嚴重等諸多紕漏,同時,由于農民生活方式的陋習,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生活垃圾亂拉、亂倒、亂堆亂放現象發生,無法杜絕。
2.3 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農村經濟相對落后,有些地方財政經濟實力相當匱乏,配套資金不能到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后續運行的資金來源主要為中央下撥專項資金和省政府配套資金,資金投入形式單一,經費嚴重不足。
2.4 長效管理機制缺乏
農村污水設施及垃圾收集設備缺乏長效管理機制,出現重建設、輕管理的普遍現象。目前,絕大部分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及垃圾收集設備均由所在村自行維護管理,由于技術力量、財政投入、農村集體經濟薄弱等原因,部分村莊已建成設施得不到及時有效維護,久而久之造成設施的頹廢和資金的浪費。
3 主要整治對策
3.1 進一步加強宣傳,提高公眾環保意識
通過媒體、報刊、電視臺、環保宣傳進鄉村等形式面向農村開展廣泛的環境保護宣傳,普及環保知識,教育引導農民不斷增強生態環境意識,提高社會文明程度,讓他們了解農村環境污染給群眾健康及生產、生活帶來的危害,使其在思想上真正意識到保護周圍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性。同時,向工程建設方宣傳,提高和保障工程質量。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是一項造福子孫后代的民生工程,工程承辦單位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嚴格按照工程的規范實施,提高工程質量,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眾。
3.2 進一步加強農村污染治理的科學指導和分類建設
開展對農村污染治理項目的分類指導,不能搞一刀切,應遵循“因地制宜、分類處置、生態優先、技術統一”的治理原則。比如:水污染治理方面要綜合考慮水質水量、地形地勢、村落布局、處理效果、投資規模、后續管護等因素,采取“納入城鎮管網”、“就地分片處理”和“單戶聯戶分散處理利用”等方式。工藝模式上,與縣城和鎮污水處理廠(站)臨近的村莊,要按照長遠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建設污水管網,納入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布局相對集中的村莊,鼓勵建設村域統一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布局相對分散,經濟欠發達的村莊,通過分戶式、聯戶式的辦法治理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方面要引導垃圾分類,強化回收,成立生活垃圾回收站點,并實行優惠政策,充分回收生活垃圾中的可用資源,把有機物采用高溫堆肥,減少最終處置量。并且要改變垃圾的收運系統。由于垃圾清運方式是直運式,清運過程中存在收集時間長、污染重、管理難、運距遠、車輛消耗嚴重等一系列問題,建議改用封閉地埋式垃圾箱,采用智能移動式垃圾壓縮設備。
3.3 進一步落實資金投入和財力保障
建立政府扶持、社會參與、群眾自籌的資金籌措機制,加大投入。完善財政扶持、進一步優化專項資金支出結構,整合中央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生態建設、幸福鄉村、優美城鎮創建等項目資金的整合力度,通過財政撥款、個企捐款、政企合作等形式,調動村集體和農戶建設積極性,為農村環境改善提供有力資金保障。
3.4 進一步強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長效監督管理機制
建立完善農村環境長效管理機制,出臺和實施農村環境長效管理實施辦法,“建”、“管”并舉,治理建設過程中,環保、財政、住建等相關部門協調聯動、相互配合,對土建工程進行質量監督管理;積極探索建立農村專業化運行維護模式,各項目實施村承擔日常管理職責,落實專門人員負責制,同時建立群眾參與監督機制,引導村民自覺投身村莊環境日常管理,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工作格局。
作者簡介:郭麗艷(1980,10-),女,河北省邯鄲市邱縣環境保護局,助理工程師,河北農業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