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彥明
發達國家的國際城市長期中形成了一些與全球城市不同但又非常典型的創新集群模式,從而也體現出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這些模式的一些經驗可為上海所充分借鑒。
“硅谷”:以技術創新綜合體為特征。“硅谷” (Silicon Valley)多年來幾乎成了全球科技創新區域的代名詞。因早期此地的半導體工業尤為發達,并因主要材料是硅而得名“硅谷”。 硅谷模式的特征簡要概括,就是以大學和科研機構為核心,科研活動與企業生產緊密結合,具有極為活躍的創新團隊,科研成果可以高效進行產業轉化的高技術綜合體。概括起來,其主要特點有:以頂尖大學為依托;集聚上萬家高技術領域的龍頭企業和中小公司,從而形成了基于創新鏈的企業共生發展格局;富有創新創意的企業家精神主導區域創新文化;發達的創新鏈金融。
慕尼黑:“產、學、研”一體化模式。德國在科技研發等方面長期中形成了獨特優勢,其中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慕尼黑生物技術集群是其“產、學、研”一體化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典型。其特點主要是:一是多元化產業組織的集聚發展,涉及科學研究機構、生命科學公司、大型醫院、集群管理與服務機構。二是具有內部關聯緊密的網絡體系;三是實施專業化的區域管理與創新服務體系。
紐約:專業服務業支撐模式。在技術創新鏈中,圍繞創新活動而發展起來的專業服務業的作用日益凸顯。紐約專業服務業集群有其突出特點:企業總部云集;空間方面高度集聚于曼哈頓區;專業服務業發展在依賴于發達的市場體系的同時,政府和立法部門對服務業環境的規制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上海作為我國改革開放與創新發展的前沿城市之一,多年來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推動創新城區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上海針對科技創新中存在的體制機制、資源環境等制約因素,亟待借鑒發達國家有關地區的發展經驗。筆者認為,上海要突破打造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面臨的“短板”,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重視。
推動科技創新資源集群,重視創新服務業在帶動城市創新中的作用。目前,上海市已步入服務經濟新階段,應當注重服務業在推動區域創新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可以探索的,一是盡快推出專業服務業發展的一些專項規劃,對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給予政策、信息和金融支持。二是積極借鑒國際經驗,依托創新城區等重點區域優先集聚國內外創新服務業機構,打造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服務業集群。三是通過政府帶動社會資金的方式設立創新發展基金以支持重點發展的創新領域,著重引進發達國家成熟的服務企業、服務模式以提高創新成果轉化效率。
理順政府創新管理職能,探索政產學研融合發展的新機制。由于技術創新等活動更多地體現為微觀行為,而政府則主要在制訂規劃、扶持創新方面具有更大的能動性。一是借助上海市經濟、金融資源豐富的優勢,探索建立創新城區、復合型大學科技園等更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新渠道、新模式;培育產學研結合、上中下游銜接、大中小企業協同的良好創新格局。二是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聚集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等產業發展需求,真正把科技創新落到產業發展上。三是探索科技創新管理的新體制、新機制。如科技政策的后評估機制、覆蓋事前、事中、事后不同環節的科技創新指標體系、建立分行業、分規模的科技企業風險擔保基金等。
打造若干專業化、綜合化的創新服務平臺,有助于提升創新服務業發展效率。在各國推動科技創新的過程中,通過政府、公共組織等方式服務科技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平臺型、一站式”的服務模式是資源整合效率較高的一種,也為許多高科技園區或產業集聚區所采用。上海擁有一定數量的各種國家級、有世界影響的高科技園區,在此方面可以深入借鑒慕尼黑等地的服務模式。
著力完善上海市科技創新人才機制,構筑具有創新活力的人才體系。上海可在現有人才政策和人才管理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有助于凝聚創新創業人才的管理機制:一是要發揮上海市開放包容的文化基因,針對符合創新要求的海外優秀人才,要制訂更加積極、更具針對性的國際人才引進制度。二是要充分發揮在滬高校學科齊全、創新活躍的優勢,加大力度強化科學研究工作,努力形成更多、更好、更具國際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三是探索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等環節中的體制機制障礙。四是重視大規模培養、選拔青年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為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更多支持。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