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叢林
夫妻感情破裂后,為了不傷害孩子,簽訂《分居協議》約定“離異”不離家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離異”不離家,分居不離婚,夫妻關系名存實亡,經濟往來各自為政。那么此類《分居協議》的法律性質該如何定論呢?
夫妻感情破裂,為了不給年幼的孩子帶來傷害,簽訂《分居協議》,約定離異不離家,并對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誰知,男方出差期間不幸猝死,沒有留下遺囑,致使協議約定歸女方所有的男方名下的一處房產是否屬于男方的遺產發生了爭議。那么,約定“離異”不離家,《分居協議》該當何論?對此,北京市的兩級人民法院給出了不同的答案。為了使司法判決歸于統一,最高人民法院于2014年12月將該案以官方公報方式向社會發布,首次對夫妻間《分居協議》的法律性質進行了定位。
分居協議 約定離異不離家
童坤,是北京市一家知名傳媒集團的老總,事業有成,婚姻之路卻比較坎坷。1985年11月,童坤與妻子林文靜生育女兒童鈺。后因感情不和,童坤與林文靜于1996年11月分道揚鑣,并約定年幼的童鈺由林文靜撫養。
1999年10月,童坤經朋友撮合,與龔靜攜手走上了紅地毯,并于次年7月生育一子,取名童宇。結婚之初,童坤與龔靜還算甜蜜。然而,第二次婚姻卻沒能給他們帶來久遠的幸福。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因性格差異漸漸產生的矛盾,導致夫妻關系緊張,加之雙方缺乏有效溝通,致使矛盾日益加深,直致夫妻感情完全破裂。
第一次婚姻破裂給女兒帶來的傷害讓童坤對女兒深感愧疚。第二次婚姻的失敗讓他不忍再次傷害兒子,可與龔靜又無法繼續共同生活,經過考慮,童坤決定采用離異不離家的形式來處理夫妻關系。龔靜從兒子的成長環境考慮,同意了童坤的建議。于是,2010年10月2日,童坤與龔靜簽訂了一份《分居協議書》,雙方約定:“童坤、龔靜的感情已經破裂。為了不給兒子帶來傷害,我們決定分居。
雙方財產作如下分割:現在幸福小區等兩處的房子歸龔靜擁有。龔靜可以任何方式處置這些房產,童坤不得阻撓和反對,并有義務協辦相關事務。另兩處房產歸童坤所有。童坤可以任何方式處置這些房產,龔靜不得阻撓和反對,并有義務協辦相關事務。兒子童宇歸龔靜。童坤承擔監護、撫養、教育之責。龔靜每月付生活費5000元。雙方采取離異不離家的方式解決感情破裂的問題。雙方均不得干涉對方的私生活和屬于個人的事務。
幸福小區的房屋是童坤與龔靜婚姻存續期間,于2002年12月16日,由童坤作為買受人,以按揭貸款方式購買的房產,房屋登記在童坤一人的名下,總金額為157萬余元。此外,龔靜與童坤名下還有其他汽車及存款等財產。
意外猝死 遺產分割起紛爭
2011年9月16日,童坤在出差期間突發心肌梗死,在當地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因事發突然,未留下遺囑。
童坤的喪事辦完后,對童坤遺產的分割很快就提到日程上來了。由于童坤與龔靜之間存在一份《分居協議》,且該協議對童坤與龔靜的財產進行了分割,而該協議不為他人知曉,因此,圍繞哪些財產算童坤的遺產,童坤的女兒童鈺與龔靜之間發生了爭議。由于雙方不能協商一致,童鈺便來到了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一紙民事訴訟將龔靜及童坤與龔靜所生之子童宇推上了被告席,要求依法分割童坤的遺產。
童鈺訴稱:父親童坤于2011年9月16日在外地出差期間猝死,未留下遺囑。童坤名下財產有幸福小區房屋等多處房產、銀行存款、轎車等。童坤的繼承人是配偶龔靜及子女。現訴至法院,請求判令:由本人、童宇、龔靜共同依法繼承童坤的全部遺產。
龔靜、童宇共同辯稱:認可龔靜、童鈺、童宇作為童坤的繼承人參與繼承,但登記在童坤名下的幸福小區房屋并非童坤的財產,不應作為其遺產予以繼承。雖然該房屋是以童坤名義購買并向中國銀行貸款,但根據童坤與龔靜簽訂的《分居協議書》,幸福小區房屋屬于龔靜的個人財產,之所以沒有變更登記至龔靜名下,是因為有貸款沒有還清。這份協議書沒有以離婚為前提,屬于雙方對婚后共同財產的安排,在童坤去世前,雙方均未對此協議反悔。因此該協議書是有效的,幸福小區房屋是龔靜的個人財產,不屬于童坤的遺產。對于童坤名下的其他財產同意依法予以分割繼承。
針對龔靜、童宇的辯解,童鈺提出,《分居協議》中約定歸龔靜所有的幸福小區的房屋,因沒有變更房屋權屬,仍在童坤名下,因此應算作童坤的遺產。庭審中,童鈺、童宇、龔靜均認可截止童坤去世這個時間點,幸福小區房屋仍登記在童坤名下,尚欠銀行貸款87萬余元未償還。
經典判決 夫妻約定受尊重
朝陽法院經審理后認為:關于幸福小區的房屋,童坤與龔靜雖然在《分居協議書》中約定了該房屋歸龔靜擁有,但該房屋一直登記在童坤名下,該協議書并未實際履行,根據物權登記原則,確認該房屋屬于童坤與龔靜夫妻共同財產。該房屋價值減去尚未還清的貸款數額,一半為夫妻共同財產,另一半為童坤遺產,加之童坤名下的其他房屋、車輛及銀行存款等遺產,按照法定繼承的相關規定予以分割。
2014年4月8日,朝陽法院依據法律的有關規定,作出一審判決,判決幸福小區房屋歸龔靜所有,并由龔靜償還剩余貸款,龔靜向童鈺支付折價款88.5萬余元;判決還對童坤的其他遺產依法作出了分割。
一審判決后,龔靜、童宇不服,向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了上訴。在上訴狀中,龔靜、童宇上訴稱:童坤與龔靜簽訂的《分居協議書》的性質應屬婚內財產分割協議,幸福小區房屋無論登記在何方名下,都應以童坤與龔靜的有效婚內財產約定確定其歸屬,請求二審法院撤銷原審判決,改判幸福小區房屋為龔靜個人所有,不屬于童坤的遺產范圍。
北京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對這起遺產繼承糾紛十分重視,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法庭上,圍繞童坤與龔靜簽訂的《分居協議書》的法律性質、本案應當優先適用物權法還是婚姻法的相關法律規定及物權法上的不動產登記公示原則在夫妻財產領域中是否具有強制適用的效力三個爭議焦點,唇槍舌劍,互不相讓。
龔靜、童宇認為,《分居協議書》屬于婚內財產分割協議,對雙方均具有約束力,應適用婚姻法的規定。婚內財產分割協議只涉及財產在夫妻之間的歸屬問題,依雙方約定即可確定,無須以公示作為物權變動要件。
童鈺認為,《分居協議書》系以離婚為目的達成的離婚財產分割協議,在雙方未離婚的情況下,該協議不發生法律效力。本案應適用物權法的規定,不動產物權的權屬變更未經登記不發生法律效力。幸福小區房屋的產權人是童坤,即使約定該房屋歸龔靜擁有,也因未辦理產權變更登記而未發生物權變動效力,該房屋仍應納入童坤的遺產范圍。
北京三中院經審理后認為,第一,本案中《分居協議書》是婚內財產分割協議,而非離婚財產分割協議。因為從《分居協議書》內容來看,雙方采取“離異不離家”的方式解決感情破裂問題,是在婚姻關系存續的基礎上選擇以分居作為一種解決方式并對共同財產予以分割,并非以離婚為目的而達成財產分割協議,是雙方通過訂立契約對采取何種夫妻財產制所作的約定。
第二,就本案而言,應以優先適用婚姻法的相關規定處理為宜。物權法旨在保護交易安全以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而婚姻法作為身份法,旨在調整規制夫妻之間或家庭成員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在調整夫妻財產關系領域,物權法應當保持謙抑性,對婚姻法的適用空間和規制功能予以尊重。本案中,《分居協議書》關于幸福小區房屋的分割,屬于夫妻內部對財產的約定,應當優先和主要適用婚姻法的相關規定,物權法等調整一般主體之間財產關系的相關法律規定應作為補充。
第三,童坤與龔靜所簽《分居協議書》已經確定幸福小區房屋歸龔靜一人所有,雖仍登記在童坤名下,并不影響雙方對上述房屋內部處分的效力。夫妻之間的約定財產制,是夫妻雙方通過書面形式,在平等、自愿、意思表示真實的前提下對婚后共有財產歸屬作出的明確約定。此種約定充分體現了夫妻真實意愿,系意思自治的結果,應當受到法律尊重和保護,故就法理而言,亦應納入非依法律行為即可發生物權變動效力的范疇。本案中,《分居協議書》系童坤與龔靜基于夫妻關系作出的內部約定,對雙方均具有約束力。雖然幸福小區房屋登記在童坤名下,但物權法的不動產登記原則不應影響婚內財產分割協議關于房屋權屬約定的效力。且結合童坤與龔靜已依據《分居協議書》各自占有、使用、管理相應房產之情形,應當將幸福小區房屋認定為龔靜的個人財產。一審法院根據物權登記主義原則確認幸福小區房屋為童坤與龔靜夫妻共同財產實屬不妥,應予調整。
2014年8月25日,北京第三中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的有關規定,作出終審判決,判決變更幸福小區房屋歸龔靜所有,并由龔靜償還剩余貸款,但維持了一審判決的其他判決。
(文中人名、小區系化名)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
鑒于北京三中院對此案的判決從法律上對夫妻間《分居協議》的法律性質進行了定位,填補了法律空白,貼近了法律真髓,樹立了裁判樣板,具有重要的法律意義,本案判決后報送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以官方刊物《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將該判例作為典范刊出,供全國各級人民法律審理類似案例時予以參照。最高人民法院指出:夫妻之間達成的婚內財產分割協議是雙方通過訂立契約對采取何種夫妻財產制所作的約定,是雙方協商一致對家庭財產進行內部分配的結果,在不涉及婚姻家庭以外第三人利益的情況下,應當尊重夫妻之間的真實意思表示,按照雙方達成的婚內財產分割協議履行,優先保護事實物權人,不宜以產權登記作為確認不動產權屬的唯一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