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針對隴東山地核桃林長期疏于管理、管理技術落后、效益低下的現狀,于2012-2014年連續3年對山地成齡低產核桃林(園)開展了整形修剪、樹體擴盤、施肥、樹盤覆草等改造技術試驗。經實地觀測各項生長、形態和產量指標,應用SPSS軟件對觀測數據進行顯著性差異分析,結果表明:對低產核桃林綜合應用上述改造技術措施,可使樹體的生長、產量等指標均得到顯著提高,改造效果極其明顯。
關鍵詞:山地;核桃;低產林;改造技術
文章編號:1005345X(2015)02000602中圖分類號:S664.1文獻標識碼:B
核桃是隴東地區農村發展經濟林、脫貧致富的主要樹種,近年來,廣大群眾發展核桃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種植規模迅速擴大,但由于管理技術落后,核桃園效益差的現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大多數山地成齡園更是如此,長期棄管,造成單位面積產量低下,甚至無收。為解決慶陽市核桃成齡園長期衰敗、單株產量低、效益差的問題,2012-2014年,我們結合《隴東山地核桃優質高效栽培技術試驗示范》項目的實施,選擇環縣劉家塬村山地核桃低產林,連續3年開展了了整形修剪、樹體擴盤、施肥、樹盤覆草等綜合改造技術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園基本情況
試驗地設在環縣木缽鎮劉家塬村,該村位于環縣中南部,屬塬地及山地立地類型,平均海拔1 192 m,年平均降雨量 480 mm,年平均氣溫8.5 ℃,全年無霜期150 d,地形為半陽山坡地,坡度25°,水肥條件較差。
試驗對象為該村山地核桃林,該園始建于1973年,為實生栽培的慶陽綿綿核桃,總面積13.3 m2。1991-2003年實行承包經營管理。
劉佳佳等:隴東山地低產核桃林改造技術試驗初報
據調查,該村山地園核桃產量一度最高達到0.68萬kg(2000年),平均667 m2產52.4 kg。2003年后期開始,由于長期失于管理,放任生長,核桃園逐步衰敗,部分植株死亡,現存核桃樹幾乎全部淪為無明顯中心主干、枯枝滿樹的“小老樹”,山地核桃林近于全面損毀,毫無產量。
1.2試驗方法
1.2.1試驗設置從2012年開始,連續3年我們選取栽培密度、樹齡等條件基本一致的低產核桃樹為對象,對樣本樹采取了整形修剪(疏除病枯枝、稠密枝,改善光照條件)[1]、樹體擴盤(冠下整修1 m2樹盤)、施肥(對每株樹隨機選擇3個點,挖40 cm深的坑,每株樹施以1 kg磷酸二氫銨)和樹盤覆草(在樹冠下或稍遠處覆以農作物秸稈,厚度約5~10 cm)4項綜合改造技術措施,以樹體不做任何技術處理為對照。5株1個小區,3次重復,隨機區組法排列。
1.2.2調查方法于每年11月上旬分別調查每個樹體的新梢長度、粗度,新枝數量和樹高并作統計記錄;于2014年7月下旬分別從處理組和對照組樹體的上、中、下隨機取100片葉子,測量其百葉厚和百葉重,并測定其單株結果數和單株產量,將調查數據作對比分析,比較改造效果。按照設置的各區組,統計處理與對照樹體的各項生長指標(新梢生長量、粗度、樹高、新枝數量)、形態指標(百葉重、百葉厚)和產量指標(單株結果數、單株青果重),并用SPSS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方差分析[2],比較低產林改造與對照效果的差異性。
2結果與分析
2.1綜合改造處理對樹體生長的影響
2012-2014年的試驗結果表明(表1),已改造的樹體平均新梢長度、平均新梢粗度、平均
新枝數量、平均樹高明顯高于對照。2012年初開始改造,調查結果中的新枝數量與對照相比有顯著性差異,其他各項生長指標與對照相比無顯著性差異;2013年各項生長指標與對照相比均有顯著性差異,其中樹高和新枝數量與對照相比有極顯著差異;2014年各項生長指標與對照相比均有極顯著性差異,表明隨著改造時間的延長,改造效果更加明顯。
2.2綜合改造處理對葉片生長及株產的影響
連續3年的改造結果表明(表2),到2014
年已改造樹體百葉厚、百葉重與對照相比有極顯著性差異,樹體生長健壯,而且已改造樹體的單株結果數和單株產量與對照相比有極顯著性差異,表明改造效果極其明顯。
3小結
對于衰老郁閉核桃園,通過疏除病枯枝、稠密枝等修剪措施,改善了樹體通風透光條件,實現了樹體更新復壯。同時,通過擴盤、施肥、覆草等土壤管理措施,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肥力,促進了樹體生長,平衡了樹勢,從而提高了核桃園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對于品質差、出仁率低、經濟價值不高的晚實核桃,還可在整形修剪復壯樹勢和加強土肥水管理的同時,通過高接換優改良品種,以進一步提高改造技術效果。
參考文獻
[1]任勇峰.核桃優質豐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7):135136.
[2]蓋鈞鎰.試驗統計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