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志??
摘要: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于自然災害頻發,不同地域同行產品競爭激烈,比較效益下降等,山西臨縣紅棗生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進行深入調查、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從思想認識、經營管理、政策導向、政府職能、生產技術等方面,指出了紅棗生產的出路,以實現臨縣紅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臨縣紅棗產業;挑戰;出路
文章編號:1005345X(2015)02001802中圖分類號:S665.1文獻標識碼:B
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本世紀初,是臨縣紅棗飛速發展期。在縣委、縣政府“東山核桃西山棗”“要想富,辦學修路栽棗樹”的號召下,至今全縣紅棗林面積已發展到15.7萬hm2,覆蓋16個鄉鎮、400余個村和30萬農業人口,正常年份紅棗產量超過2億kg,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縣級規模之首,產值突破6億元,占到全縣農業總產值的42%,紅棗收入占棗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紅棗產業已成為全縣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2000年,臨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經濟林名優特新之鄉——中國紅棗之鄉;2004年,臨縣被中國果蔬專家論壇命名為“中國紅棗產業龍頭縣”;2013年12月“臨縣紅棗”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
1臨縣紅棗生產面臨的挑戰
1.1自然災害頻發
自然災害主要是氣候災害和病蟲害。在2001-2013年的13年里,除了2002年、2004年以外,每年都因為連綿秋雨導致不同程度的紅棗雨裂漿爛,紅棗的雨裂問題成了影響棗區農民生產、生活、生存的重大問題,原來屬于“不易裂果”“較抗裂果”的木棗成了遇雨就裂、十年九裂、裂了就爛的易裂品種;病蟲害是僅次于雨裂漿爛的自然災害,多年來由于防治方法不科學,人們大量地使用化學農藥導致了同一種蟲害年年多次打藥,結果是害蟲越來越多,天敵越來越少,尤其是2008年、2013年,病蟲害泛濫成災,導致全縣紅棗幾乎絕產,也給棗農造成極大的損失。從去年和今年的病蟲害發生和發展勢頭來看,病蟲害將要成為比雨裂漿爛還要嚴重的自然災害。
1.2不同地域同行產品競爭激烈
臨縣紅棗主要受到新疆紅棗產業的擠壓。近年來,新疆紅棗產業作為具有地域特色的“黃金”產業,奮起直追,發展速度高于華北、中原老棗區,目標是打造“世界棗園”。 新疆現已栽培有十幾個大棗品種,種植面積超過27萬hm2,接近全國紅棗種植面積的1/5,產量超過了30萬t,已經形成哈密、巴州、阿克蘇、和田、喀什五大紅棗產區,且棗果個大、色靚、皮薄、肉厚、味甜,并以高價占領市場。
1.3比較效益下降
和上世紀90年代中期相比,那時候一個農民工一天的工資僅10元,現在一個農民工一天的工資上了100多元還不好找。那時期1 kg賣5~6元的棗果到現在還是賣5~6元,有的年份甚至連這個價錢也沒有人收了,棗農收入面臨著嚴重的挑戰,臨縣紅棗生產出現了嚴重危機。
在這些危機和挑戰面前,棗區絕大多數人經過前幾年的努力之后,對年復一年雨裂漿爛和紅棗價格一年不如一年的局面,只好舉家外出謀生,尤其是去年紅棗幾乎絕產后,留在村里的人口和勞力越來越少,村里多數是60歲以上的人,對于樹小又稀的能種莊稼的棗樹地還種一些莊稼,棗樹結多少果不關注,不能種莊稼的
張德志:臨縣紅棗生產面臨的挑戰及出路
棗樹地就放棄了。現在棗區隨處可見荒蕪的棗園。在這些棗園里,地沒有人耕作,草沒有人去鋤,蟲沒人去治,樹沒有人修剪,枝弱、葉小又黃,棗兒又稀又小,甚至秋后連打棗的人也沒有。近年棗區又出現了“要想富,刨棗樹”的呼聲,臨縣紅棗生產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這三大挑戰,既有自然因素,也就是棗樹生長前期干旱,棗果進入白熟期以后雨水較多導致的雨裂漿爛;也有人為管理因素,主要是棗農前些年棗價好時為追求產量,盲目地超量使用純氮化肥(碳銨、硝銨、尿素),導致棗果產量升高了,質量卻大幅度下降了,從而也降低棗果的抗裂性能;還有市場因素,由于紅棗價格低廉,棗區農民對棗樹病蟲害防治的放松,致使病害蟲泛濫成災,尤其是近年發生的綠盲蝽和棗銹病,靠分田單干后各自為政再加上不懂防治技術的棗農幾乎不可能解決。因此,就是在村里的農民,絕大多數對棗樹的態度也是任其自生自滅,臨縣紅棗將要走向經濟林→生態林→薪炭林的毀滅之路。
2臨縣紅棗生產的出路
2.1思想認識轉型
臨縣雖然有2 000多年的紅棗栽培歷史,但在栽培管理上一直是粗放型的,即使成為全國紅棗第一大縣,生產上仍然是粗放管理。而面臨著如此嚴峻的挑戰和如此嚴重的病蟲害,認識和管理上還停留在落后的經營管理、傳統的生產方式、習慣的生產技術上,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現代化發展的需要了。向精細管理、集約經營的轉型首先必須實現思想認識的轉型。
2.2經營管理轉型
一家一戶的經營管理模式已經完全不能適應大面積爆發病蟲害的預防和防治,更不適宜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和實施有機生產。這幾年棗樹病蟲害年盛一年,導致紅棗減產、絕產的問題充分證明了這一問題。臨縣紅棗生產的出路是實現有機生產,而合作生產是有機生產的前提。
2.3政策導向轉型
政府應出臺新的紅棗生產政策,制定激勵機制和處罰條例,引導產業發展。如:建立獎懲制度。棗區鄉鎮要把各村按戶對棗園面積、株數、產量進行造冊登記,并報縣紅棗產業局(或林業局)驗收、核實備案。農戶每年能正常管理的棗園,秋后由職能部門驗收后每667 m2由縣財政補助100元。查出撂荒棗園,每667 m2罰款100元。這種制度要堅持常態化。對連續撂荒3年的棗園,村委會可以無償收回重新發包,政府可根據財政能力,在主要產棗區一個或數個鄉鎮棗區實施并在全縣推廣。再如支持合作經營。積極引導棗區農村成立紅棗生產專業合作社,進行合作生產。對一村成立一個合作社或按地形數戶至數十戶成立一個合作社統一經營的予以政策上傾斜、經濟上扶持、技術上幫助。
2.4政府職能轉型
目前臨縣紅棗縣職能部門由林業局、紅棗局兩個單位分管,雖無相互推諉、扯皮之嫌,但總不如一個單位責任心強、管理到位。棗區鄉鎮,尤其是實現棗園全覆蓋的鄉鎮,屬于農業系列的各基層站(農技、林業、農機、水利等)應進行合并,充實為經濟林技術推廣站,并要進一步促進政府公職人員由管理職能向服務職能轉變,加強對紅棗生產、加工、銷售等服務。
2.5生產技術轉型
臨縣紅棗生產技術由常規生產向有機生產轉變,是臨縣紅棗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必由之路。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必須由只重視化肥使用轉變為使用有機肥、生物肥、綠肥、沼肥,改變施肥習慣上由地面撒施改為挖穴、挖溝深施;整形修剪必須放棄放任生長、樹體高大不便管理的傳統樹形,培養矮冠、枝稀、方便管理的樹形,推廣“把樹壓低、枝拉斜,合理留枝、勤摘心”的整形修剪技術,進行三季修剪;在病蟲害防治方面,要改變濫用化學農藥以破壞生態平衡來維持紅棗產量的做法,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防重于治”的病蟲害防治方針,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逐步減少和停止化學農藥防治的做法,實現臨縣紅棗生產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