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入果園和銷售環節調查了臨汾市蘋果產業發展的狀況,對產業布局、品種結構、栽培管理、果園銷售經營等方面發生的新情況、新變化進行了分析,旨在進一步指導臨汾市蘋果產業的穩步發展,以獲得更高的生產效益。
關鍵詞:蘋果產業;發展;變化
文章編號:1005345X(2015)02002803中圖分類號:S661.1文獻標識碼:B
山西省臨汾市地處黃土高原,海拔高,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有利于蘋果樹的生長發育和安全越冬,有利于果實著色和干物質與糖分的積累,具有發展蘋果生產獨特的土地和氣候資源優勢,被國家農業部規劃為優質蘋果優勢產業區。近年來,臨汾市蘋果產業得到迅猛發展,目前,全市蘋果栽植面積達9萬hm2,占到水果總面積的72%,總產量達80萬t左右,占到水果總產量的80%左右,蘋果產業已成為促進當地農民增收、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為了了解臨汾市蘋果產業發展整體情況,我們深入果園和銷售環節進行調查,分析了全市蘋果產業發展的新情況、新變化,供參考。
1產業布局向優勢產區集中發展
臨汾市西山七縣位于呂梁山脈南部,海拔高度在800~1 600 m之間,年均氣溫9.0~12.9 ℃,年降雨量420~551 mm,地域遼闊,光照充足,土層深厚,晝夜溫差大,相對于平川地區來說,從自然環境條件上更加有利于蘋果產業發展。近年來,臨汾市針對全國蘋果種植面積和產量迅速擴大和增長的形勢,把蘋果產業發展定位到發展優質產品的思路上,利用西山地區生產優質果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蘋果生產。目前。西山七縣蘋果栽植面積達4.68萬hm2,占到全市蘋果總面積的52%,其中吉縣蘋果面積由2008年的1.2萬hm2,迅速擴大到2013年的2.07萬hm2,年產量16萬t,產值8.2億元,農業人口人均果品收入7 890元,占到人均總收入的80%以上。該市還提出,到“十三五”末,建成西山百萬畝現代果業生產基地,果品收入及相關產業總收入達百億元,農民人均果品收入達8 000元的目標,從2013年起已在付諸實施。
2品種結構趨向于合理化
臨汾市蘋果的品種結構近年來得到了很大改善,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良種比例大幅度提高。國光、金冠、元帥、秦冠等傳統品種的栽培面積大幅下降,紅富士、新紅星、嘎拉、華冠等優新品種推廣迅速,優新品種的栽培面積已超過85%。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蘋果優勢區域規劃項目的實施,蘋果生產優勢區已將優系富士、紅津輕、紅將軍、新喬納金、藤牧1號、美國8號等作為當前調整性發展的主栽品種,一些蘋果生產重點縣新品種的栽培比例高達90%以上。二是早、中、晚熟品種結構初步得到優化。過去,由于早、中、晚熟蘋果品種結構不盡合理,晚熟品種占到80%以上,而到了每年的中秋節和國慶節蘋果消費第1個高峰期到來,中熟品種松本錦、紅將軍等品種缺口較大,導致晚熟紅富士品種早采現象在各地均有發生,既影響產量又影響質量。近年來,臨汾市適應市場需求,通過優化品種結構地不斷調整,初步把早、中、晚熟蘋果種植比例調整到1.5︰1.5︰7較為合理的范圍內,晚熟紅富士蘋果早采現象也基本得到遏制。但在品種結構調整上,仍需要進一
趙玉山:淺析臨汾市蘋果產業發展新變化
步將品種調優、熟期調適,特別是要根據市場的需求,適當發展一部分用于加工的高酸蘋果品種。
3栽培管理向集約化方向發展
臨汾市的蘋果樹大部分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發展時期栽植的,主要采用以喬砧密植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制度,果園郁閉,通風透光不良,果園管理標準化程度低,生產成本高,部分果農采用傳統的修剪方法,過分強調樹形骨架結構和多短截的修剪方法,導致果樹結果晚而少,進入盛果期后出現結果部位外移等問題。近年來,通過推廣高光效樹形改造和間伐減密、提高栽植標準等技術措施,統一了標準化生產技術,提高了生產管理水平,2013年標準化示范果園面積達0.35萬hm2,累計達1.3萬hm2;間伐減密達到0.47萬hm2,累計達到4.6萬hm2。在推進果園管理集約化上所做的主要工作有:一是初步建立了市有專家組、縣有果業中心(站)、鄉村有技術員的果業技術服務體系,指導果農精細管理果園;二是嚴格控制栽植密度,由喬化大冠稀植轉向矮化小冠密植,并推廣了一系列配套技術,如增施有機肥、合理負載、科學套袋等;三是整形修剪不斷改革,做到整形結果兩不誤,克服了“大小年”周期變化的現象。
4果園投入產出比及與大田作物效益比下降
近年來,果園投入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從2007年到2013年,臨汾市平川果園667 m2投入由921.9元增加到3 100余元,增長3.4倍;山區果園由1 068.3元增加到3 900元,增長3.7倍。但投入產出比總的趨勢是由高走低,平均投入產出比由2007年的1︰(5~6),逐年下降到2013年的1︰(3~4)。主要原因:一是農資價格成倍上漲所致。從2007年到現在,用于果園的化肥、熬制石硫合劑所用的原料,普遍價格上漲了3~4倍。二是果園用工不斷上漲。由于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增多,致使果園季節性用工緊缺并且用工價不斷上漲,在2007年果園用工一般為每個30~35元,而現在日用工上漲到60~80元,有的甚至高達100元。三是近年來各地蘋果栽植面積擴大,總產量上升較快,對果品市場沖擊大,供大于求導致投入產出比值下降。
果園效益從縱向比較有所下降,橫向比較也有所下降。近年來,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產品銷售價格有所上升,如小麥銷售價格由2011年的每1 kg 2元左右,上漲到2014年的2.5元左右,但蘋果價格與前幾年相比,除部分優質果外,基本上都有所下降。目前,蘋果與小麥的比較效益已由前幾年的(8~10)︰1,下降到(6~8)︰1。主要原因:一是果園基礎性投入如架設防雹網、增施有機肥等長期投入,需要3~5年才能見效,相對比較效益下降;二是果園雇工要求技術性強,用工成本高;三是小麥、玉米從種到收基本實現機械化,而果園相對規模小,生產管理機械化程度相對較低,生產成本較高。
5蘋果銷售價格差距進一步拉大
近年來,受蘋果種植面積持續增加、技術進步、果農對果園投資與管理增加、經濟效益較好、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等多重因素影響,臨汾市蘋果產量同全國一樣呈持續增長趨勢。由于面積擴大,單產提高,總產量從2011年開始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增長。在總產量上升而市場需求量增加不大的情況下,從2011年起蘋果市場價格震蕩多變,總的趨勢較2010年價格下降20%左右。就在蘋果銷售處于買方市場的形勢下,優質優價高檔蘋果仍然保持高價位,并進一步拉開了與普通蘋果的價格差距,如2012-2013年,吉縣優質紙袋紅富士蘋果市場價格在6.0~6.4元/kg,而平川地區的襄汾縣膜袋紅富士蘋果價格僅為2.8~3.2元/kg,單位面積經濟效益相差一半還多。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優質蘋果將進一步成為市場的主旋律,這就刺激著果農進一步提質增效生產優質果,以適應激烈競爭的市場需要。
6生產經營主體呈現多元化
目前,臨汾市蘋果產業經營主體已由過去的純農戶變為農戶(包括兼業果農和專業戶果農)、企業和合作社等三大類。平川地區受自然氣候條件制約,以及長期以來以糧食生產為主
的影響,90%的蘋果園經營者為兼業果農,其水果種植收入僅是家庭經濟收入的一部分。山區海拔較高,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具有栽植蘋果得天獨厚的條件。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95%的農戶已發展成為蘋果種植專業戶。在工礦山區,發展起一些煤礦老板轉投向農業,特別是蘋果種植業,這部分果園在全市蘋果產業中約占3%。在蘋果產區普遍有各類專業合作社牽頭的果園,約占全部果園的60%。但從產業分工來看,蘋果生產環節中農戶仍是主體,即使企業管理的產業化公司,其果園管理也大都是由農戶承擔,而果品銷售和加工等采后環節,企業則是主體。
7貯藏蘋果和出口蘋果形勢轉好
鑒于近年來冷庫貯藏蘋果,果商賺少賠多的情況,2013年臨汾市庫存蘋果總量減少,導致后期銷售價格一路走高,到2014年春節后,直至“五一”前,吉縣貯藏蘋果出庫價從年初8元/kg,漲至10元/kg,最高賣到13元/kg。由于貯藏果價格上揚,預計今后貯藏果數量將增加,并會加強蘋果采后處理清洗、打蠟、分級、包裝等環節的工作。
2012年以來,臨汾市蘋果已成功出口印度尼西亞、泰國、哈薩克斯坦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2013年全市蘋果出口量達3.64萬t,貨值3 476萬美元,雙創歷史新高。吉縣等地蘋果已通過國家質檢總局認證中心考核評審,并通過了“中國出口蘋果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命名,為蘋果直接出口提供了國際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