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依靜+孫共明??
摘要:介紹了設施草莓灰霉病的發病條件及癥狀,通過掌握其發病規律,提出了相應的綜合防治技術措施,包括品種選擇、施肥等管理技術,以及藥劑防治措施等,對設施草莓灰霉病的科學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設施草莓;灰霉病;綜合防治
文章編號:1005345X(2015)02004902中圖分類號:S436.639文獻標識碼:B
草莓結果快、成熟早,果實色澤鮮艷、柔軟多汁、酸甜適口、香味濃郁、營養豐富,通過設施栽培,可實現周年供應。但設施栽培由于室內高溫多濕,為病蟲害的發生創造了有利條件。灰霉病是草莓較易發生的病害,發病快,爆發猛,危害重,是當前制約草莓生產發展的主要病害。為了尋找防控草莓灰霉病的有效方法,我們在永城市草莓種植基地經過兩年的摸索,總結出了一套防治經驗,現總結如下,供大家參考。
1草莓灰霉病發病條件
草莓灰霉病是真菌半知菌亞門灰霉胞菌浸染所致,病菌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發病最適氣溫18~25 ℃,相對濕度90%以上,氣溫20 ℃左右的連陰雨條件下發病嚴重,在溫度較高空氣干燥環境下發病輕。設施栽培多年連作,病葉病果等病殘物多,偏施氮肥,草莓生長過于茂盛,栽培密度過大,整畦不合理,設施內通風不良都會導致發病較重。
2草莓灰霉病癥狀
草莓灰霉病全生育期均可發病,主要危害花器、果實果柄、葉片葉柄。一般是開花后發生病害。
花器染病時,花萼上初呈水漬狀針眼大的小斑點,后擴展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形較大病斑,并由花萼逐步延伸到子房及幼果,最后導致幼果濕軟腐爛,設施濕度大時,病部產生灰褐色霉狀物。葉片葉柄染病,先是靠近葉柄部的葉基發病,初呈褐色水漬狀病斑,后不斷擴展,葉及葉柄病斑無定型,濕潤時迅速腐爛并長出霉層,葉背產生白色絨毛狀菌絲,干時褐色干腐,發病后期萎蔫、干枯、脫落。果實染病,常從果實基部近萼片處發病,染病初期呈褐色水漬狀病斑,水燙狀,后逐漸擴大成邊緣棕褐色、中央暗褐色病斑,最后全果變軟腐爛,濕度高時上面產生灰色霉狀物。病果一般不脫落,相互間感染較快。
3綜合防治技術
要防止草莓灰霉病,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做好以下幾點。
3.1合理輪作
設施草莓栽培進行輪作可以減輕灰霉病的發生,草莓可以與十字花科蔬菜、豆類輪作,盡量不與有共同病害的茄類作物輪作,如黃瓜、番茄等。
3.2選用抗病品種
草莓品種間抗病性差異不顯著,但一般歐美系品種硬果型抗病性強,而軟果系品種抗病性稍差,易感病。通過栽培對比,紅顏、章姬兩個品種綜合表現較好,適宜永城本地栽培推廣種植。
3.3合理施肥
根據測土配方及草莓生長勢和草莓生長發育所需的氮、磷、鉀數量,按比例進行肥料供應,適度施用氮肥,多施有機肥,適當增施磷鉀肥。
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在植株迅速生長期每667 m2追施磷酸二銨15~20 kg,開花結果期每667 m2追施含氮、磷、鉀的復合肥25~30 kg即可,不單施氮肥,以防止植株生長過旺。
3.4調控設施內溫濕度
草莓灰霉病是一種低溫高濕條件下的易發病害,嚴格掌控設施內的溫度、濕度是防止灰霉病發生的主要措施。做到上午晚放風、下午延長放風,降低設施內濕度。上午設施內溫度達到35℃開始放風,白天溫度在20~25 ℃時、夜間溫度在8~15 ℃時,適當延長放風時間,使設施內濕度保持在70%以下,防止設施內出現低溫高濕狀態。
3.5采用高壟、地膜全覆蓋栽培,合理密植
實行高壟栽培,壟寬55 cm、溝深35 cm、溝寬25 cm,每壟栽兩行,株距15~20 cm。適當調節葉果比,合理疏花疏果,保持每株3~4個花序,每花序6~7朵花,以利于養分集中,提高草莓抗病性。覆蓋全地膜可以增加地溫,減少設施內相對濕度,同時可以避免果實與土壤直接接觸,降低病原菌侵染的幾率。
3.6及時清除病殘體
對病葉、病果和病枝及時摘除,帶出設施外集中處理,防止病菌再次侵染。草莓收獲后徹底清理,焚燒病殘體,減少菌源。
3.7藥劑防治
新建的設施定植前,清除雜草及病殘體,深耕土壤,每667 m2撒施25%多菌靈粉劑5~6 kg,或者采用45%百菌清煙熏劑0.2~0.25 kg /667 m2進行滅菌。多年重茬地塊可以利用夏季高溫悶棚,殺滅病原菌,同時注意土壤消毒。當草莓進入開花期后要注意觀察,當發病率達到1%時,就要開始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50%速克靈l 500倍液或50%灰霉靈500倍液進行防治,每隔6~8 d噴1次,視病情連噴2~3次。病害較重時,可選擇50%凱澤1 200倍液加60%百泰1 500倍液、50%使百功1 000~1 500倍液、99%礦物油200倍液加微生物殺菌劑(10億CFU/g)600倍液噴霧。采取輪換用藥的方法可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