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吉澤
越南農業革新及農機化發展
■龍吉澤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2014年人口約為9000萬,排名世界第13位。城鎮人口占33%,農村人口占67%。越南是傳統農業國,大米出口在越南占據最重要的地位。
越南農業革新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至今。1981-1988年,允許個人承包農業生產的部分環節,是越南農業改革的初始階段。1988年后,越南的農業改革進入了具有突破意義的第二階段,即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由自給半自給的傳統農業向以出口為導向的現代農業轉變。
(1)穩定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的重點是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妥善解決農民耕地問題。①1981年1月,越共中央作出了實行農業承包制的第100號指示,拉開了農業改革的序幕。這一階段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把水稻生產過程分成8個環節,分別承包給合作社和個人,刺激農戶家庭經濟發展;大幅度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允許余糧自由上市;實施農業稅收減免等。這些措施促進了農業生產,從1981年到1985年糧食產量逐年增加。但是,這種承包制在實踐中逐步暴露出其局限性。②1988年4月,進一步完善生產承包制,越共中央“10號決議”把土地使用權長期穩定地承包給農戶,在全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國有土地的使用權直接交給農民,生產流程全部由農戶自主經營;鼓勵各種形式的聯合和聯營,整頓國營農場林場并允許員工承包等。③對《土地法》進行了幾次修改,進一步把農民承包使用土地并可繼承、出租、轉讓和抵押等權益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并鼓勵農民通過合法轉讓、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權實現聯合和聯營。用于糧食作物及水產養殖的土地使用期限為20年,用于多年生作物的土地使用期限為50年,到期后可以繼續使用。
(2)改革糧食流通體制。1989年4月,越南放開大米價格,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正式啟動。①價格改革。國家取消價格雙軌制,購銷兩頭價格放開隨行就市。②收購制度改革。國家取消糧食定購任務,農民是出售稻谷還是大米完全自主決定,糧食公司與農戶也不簽訂收購合同。國家對水稻種植只下達指導性計劃,但對糧食收購和出口則通過利率、稅收等經濟手段保證計劃的完成。③建立糧食經營和專儲兩大體系。對國營糧食公司實行自負盈虧的政策,將其全部推向市場。建立了從收購到倉儲完全獨立的糧食專儲系統,國家糧食儲備所發生的全部費用由國家財政負擔。④建立國家宏觀調控體系。建立與最低保護價相配套的利息補貼制度,設立糧食專項基金,建立進出口限額和關稅調節制度,同時發揮中介組織的作用。
(3)完善農業經營服務體制。①改革農業稅收制度。1993年越南頒布了《農業耕地稅收法》,把按產量計征農業稅改為按土地等級計征耕地使用稅;2003年開始,越南政府決定各類農作物免征農業稅。②合作社改造。合作社的改造是引導舊式合作社向新式臺作社過渡,構成了越南完善農業經營體制的核心內容之一。改造的目的是把合作社推向市場,在市場競爭中促其完成從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1996年4月,越南頒布了新的《合作社法》。這部法律充分肯定了合作社的作用,同時對新的合作社做出了與舊合作社有本質區別的規定。③建立健全勸農系統。越南的勸農系統類似中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在改革后為適應農民對科技的迫切需求和為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建立起來的。勸農系統為農戶提供良種、技術、市場信息等服務,政府把勸農系統作為提高產量、促進農業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
(4)推廣莊園經濟等新型農業生產模式。越南一貫重視發展新型合作社等集體經濟形式,鼓勵農民按照“自愿、民主、互利”的原則參加新型農業合作社等合作組織。同時推廣莊園經濟等新型農業生產模式,莊園經濟是越南農業改革的特有產物。莊園的規模經營比家庭經營有優勢,農業生產效率較高,便于生產的專業化及規模化。為推動莊園經濟發展,越共中央明確允許黨員和現職領導干部參與或自營莊園經濟,并鼓勵國內外投資。
(1)政府出臺稻谷收購保護價。越南稻農長期在稻谷價格上處于弱勢地位,價格受當年產量和市場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稻谷價格無法得到保障。越南政府出臺政策控制稻谷每年的最低支持價,而市場價格始終高于最低支持價。2012年為使農民能夠有合理的收入,政府指導購買逾100萬噸大米,保障水稻種植者的利潤。
(2)支持對水稻的培育研究。越南政府經常舉辦各種農業學術研討會,與各國農業專家學者共同研討農業科技領域的新技術新課題。特別是每年的中國—東盟博覽會使得中國與越南進行了多層次、全方位、多渠道拓展農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2002年越南政府還授予了中國袁隆平院士越南農業和農村發展榮譽徽章,以表彰袁隆平院士對越南發展雜交水稻作出的突出貢獻。政府每年給國營水稻研究所提供200萬~250萬美元經費作為培育高產、抗雜草、抗病害的水稻新品種的研究,并且從國際組織、國際協會等機構尋求各種資助。
(3)對大米出口商提供扶持措施。大米是越南的主要出口產品,如今越南的大米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位,僅次于泰國,印尼、菲律賓、古巴和伊拉克是越南大米的主要進口國。越南的大米出口幾乎被國營糧食公司壟斷,如果國營糧食公司當年發生虧損政府承諾提供補償。為提高大米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越南農業和農村發展部下令將越南北方食品公司和南方食品公司合并成為一個地區性大米出口巨頭,掌控了65%~70%大米出口總量。同時,對大米等農產品出口免征增值稅并提供信貸支持。政府對大米出口公司的信貸利率低于銀行利率的一半,大米出口還始終獲得“貿易促進基金”的資助,這些政策都極大地刺激和提高了越南大米出口商的積極性。
近年來,越南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加快。2013年越南擁有各型農用拖拉機60多萬臺、谷物脫粒機58多萬臺、家禽家畜飼料加工機械7.2萬臺套、水稻聯合收割機18萬多臺。九龍江平原的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機收率達35%、機械化烘干達45%。而越南計劃至2015年農業機械化目標為:全國新裝備拖拉機、電動機、脫粒機、烘干機、碾米機等700萬臺,抽水機、水產飼料加工機械、鋸木機、農運車等870萬臺;實行機械化播種達35%、機械化收割達70%。雖然目前越南農業機械化現狀與目標相距甚遠,特別是農業機械化總體水平還較低,農機化發展任務還很艱巨,但自1996年越共八大強調“農業和農村現代化”以來,越南政府在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使農業生產朝機械化方向邁進。
(1)加大農業投入對農民實行分期還貸。越南農業現代化目標提出后,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除國家投入外,越南政府還頒布法規,鼓勵外資投入農業,利用外資和技術改造本國傳統農業。越南政府在推廣農業機械化新技術的過程中,制定了一些鼓勵政策,如農民貸款購買烘干機可以分期還貸等。對農戶和農業合作組織使用農業機械給予扶持,按農機價格70%提供購機貸款,且2年內免收利息;對農戶投資建設家庭烘干設施和倉庫等,按設備設施成本的30%直接補助。
(2)以免稅等優惠措施大力引進外資和農機具。越南每年都需要進口大量的拖拉機、柴油機、水泵、脫粒機、收割機、烘干機等,中國生產的小型柴油機、水泵、拖拉機、碾米機等農業機械都深受越南農民歡迎,近年來中國向越南出口的農機產品年年遞增。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越南曾憑借國際基金貸款項目,和國外廠商合作建廠生產8.8kW小型拖拉機,實際上是從國外進口拖拉機零部件在國內組裝。越南政府大力鼓勵外國企業在越南辦獨資、合資和合作企業,1992年出臺的《外國投資法》作出了具體規定,對合資企業免征2年所得稅,投產后的第3~4年減免50%的所得稅等。對從國外引進拖拉機等農業機械以及零部件實行進口減免關稅的政策,從而促進了越南的拖拉機進口業務,活躍了國內市場。
(3)重視農機科研和技術推廣工作。在農業行政管理和科研、教育系統普遍設立了農業科技推廣與開發機構,同時在53個省的農業廳設立了省級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各類農業科研單位、大專院校設立了科技推廣與開發機構。農業和農村發展部機電研究院主要負責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的研究開發。政府保障農機科研推廣事業單位的工作經費,創收部分獎勵科技人員,以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4)以適度規模的莊園經濟推動農業機械化。按越南農業和農村發展部的統計數據,越南61個省市現已建有大小莊園13萬多個,平均每一莊園經營土地有3~5hm2,其中土地面積在1~2hm2的莊園占56%、土地面積為2~5hm2的莊園占33%、土地面積在5hm2以上的莊園占11%。越南支持耕地適度規模經營,控制耕地高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