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強
(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磨溪鎮農業服務中心,四川 遂寧 629002)
(1)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農民收入也快速增長。2014年全鎮農林牧漁業增加值0.96億元,比建區前的2003年增加0.34億元,增長18.71%;農民人均純收入8784元,比2003年增加2637元,增長42.89%。
(2)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農業標準化生產有序推進。一是結構調整以產業基地為主,特色產業突出。在S205沿線初步形成了觀光生態、休閑農業帶;形成了以文星村、向陽村為主的葛藤基地;形成了以猛虎村、老木埡為主要基地的生豬養殖基地;二是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2014年,全鎮優質稻比重為4.7%,優質小麥比重為24.2%,優質玉米比重為23.7%,優質油菜比重為57.6%;優質肉豬出欄比重為39.4%,優質肉禽比重為45.3%。三是勞動力就業結構更加合理,初步形成了勞務輸出網絡和“輸出基地+培訓基地+接受基地”的勞務輸出模式。
(3)農業產業呈現良好態勢,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力推進,各類農村專合組織蓬勃發展。2014年,全鎮各類農村專合組織達到15個,帶動農戶1571戶,占農戶數的22.83%。這些專合組織在組織農戶搞好種養殖業的標準化生產、帶動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進一步加強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一是水利設施不斷改善。截至2014年,全鎮擁有水庫4個、山平塘97口、提灌站7處、渠道總長16km;二是農村能源建設成效明顯,全鎮農村家用沼氣池達到987口,農村電網完善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三是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加大。2014年全鎮共投入交通基本建設資金300萬元,農村公路通車里程達到48 km。
(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綜合生產能力低。磨溪鎮農業基礎條件比較薄弱,水利設施投入嚴重不足,抗災害能力較差,導致農業生產的起伏較大,發展后勁不足,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滯后,農業仍未從根本上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
(2)農業投入需進一步加大。首先是財政投入不足。2014年全鎮地方財政支出增長23.2%,其中農業支出增長14.5%,比地方財政支出增速低8.7個百分點;其次是金融業信貸體系不健全,存款多,貸款少,存貸差較大,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第三是民間資金大多不愿投向農業而流向非農業;第四是農民收入不高,自身資金投入少,2014年,農戶購置生產性固定資產的投入占家庭經營費用支出不到5%。
(3)城鎮化進程慢、水平低,限制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和客觀要求,城鎮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2014年,磨溪鎮城鎮化率18.3%,比全區低1.5個百分點。安居區城市化水平低,處于初級階段,使農村工業發展受到制約,工業化也處于初級階段,推動城市化的動力不足,所以城市化發展緩慢。
(4)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目前我鎮有專合組織15個,但有規模、運行比較規范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缺少,組織化程度低,農民不能從產品的附加值和地區差價中得到更多的收入。農民從事生產和銷售基本上是直接面對市場,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低。
(1)轉變觀念,提高對發展現代農業的認識。首先要向農民宣傳現代農業優勢,讓農民認識到依靠傳統農業擺脫不了貧窮,讓市場經濟和競爭意識在農民心中扎根;其次提高干部素質,要用現代農業經營理念武裝干部,學會用市場經濟的辦法組織引導和服務“三農”,增強干部指導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能力;第三以點帶面,做好發展現代農業的引導工作。
(2)加大對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力度。第一,我們要利用我鎮農業優勢,利用好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積極爭取國家對發展農業的各項資金支持;其次,鎮財政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隨著我鎮二、三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工業的發展形勢看好,鎮財政收入將不斷增加,每年對農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應當高于財政一般性預算性收入的增長幅度,形成現代農業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第三要發揮政府資金的帶動作用,引導農民和二、三產業企業業主等社會各方面資金投入農業建設;第四加快農村信貸體制改革,更新經營理念,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整合農村信貸資源,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服務中的主力軍作用。
(3)逐步推進農業規模經營。在長期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建立“依法、自愿、有償”的土地經營權流轉機制,在具備條件的地方,鼓勵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空間,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現代化水平。
(4)加快構筑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一是要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農業的專業化、市場化,既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征,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農業的專業化、市場化,離不開農民的組織化;二是著力培育優勢產業和優勢龍頭企業。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扶持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的合作機制,形成產加銷緊密聯系的農業產業鏈。
(5)加強農村人力資源建設,為發展現代農業培養新型農民。一是把握國家對農民工培訓的政策,制度人才培養計劃,使農村人才得到定期培訓,知識的更新,提高水平,培訓對象重點是鄉村干部和有一定文化素質的農民;二是加大對農村教育和農民培訓資金支持力度,保障培訓工作正常開展;三是優化環境,熱情服務,完善人才流動機制。一方面重視人才,讓現有人才挖掘潛力,充分發揮作用,制定合理政策,鼓勵外出打工人員回鄉創業。另一方面要用優厚的待遇、寬松的環境引進人才,使這些人才積極為磨溪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