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波
(阜陽技師學院,安徽 阜陽 236000)
《機械基礎》課程是機械專業及相近專業的一必修課。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課堂教學形式為主,傳授有關機械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論,但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學生的社會實踐機會少,缺乏一定的感性知識;另一方面本課程的實踐性比較強、與實踐結合緊密。針對這一實際情況阜陽技師學院對《機械基礎》進行了一系列教改探索,經過幾年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于引導啟迪,俾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取受。”實踐證明,教師滔滔講說,嘔心瀝血,方法不當,事倍功半。尤其機械基礎這門枯燥、繁雜且不系統的課程,若照本宣科,不進行教學信息的雙向交流,學生必學之無味,學之困難。
(1)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思路要清晰,這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因而要求教師備課時不能盲目,而是在認真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有意識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主線備課,教師授課時按這樣的思路組織教學。這樣學生在聽課時,他們的腦子才會不停的思考,注意力才能集中。
(2)產生興趣是學好本課程的關鍵。只有在興趣的驅動下,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為培養學生的興趣,可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實例來講解相關知識。如從學生熟悉的縫紉機、汽車前窗刮雨器、公交車門的啟閉、拖拉機自動卸料等入手來講授平面四桿機構;從電影放映機的卷片機構引入槽輪機構這一間歇運動機構;結合自行車、汽車的變速系統來介紹鏈傳動、齒輪傳動等有關內容。這些實用性很強的實例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學生既想學、又能學。
再說《機械基礎》這門課學起來本身就很悶,就拿我們自己來說吧。說實話,當年在大學里學的時候就沒什么樂趣,何況現在面對這門課的是基礎很差的學生呢?因此為了喚起并始終保持學生適度的學習興趣,創造積極活躍的學習氣氛,可根據中職學生活躍、好動、愛講的特點,創設情境,啟迪思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教師善于提出問題,會影響學生養成“發現——提出”問題的好習慣,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進而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所以教師應該學會在適當的時候設計適當的問題,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教學效果。
本學科的很多內容如各種機構的教學,要求有動態的演示,在缺乏教具和設備的情況下,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種教學方法深受學生歡迎。
在學習鉸鏈四桿機構、凸輪機構、間歇運動機構時,采用CAI課件,把曲柄搖桿機構的急回特性、死點位置,凸輪機構的從動件運動規律,以及間歇運動機構的特點生動形象地進行演示,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反饋得以加強。聲、像、文、圖并茂的教學信息,增強了教學的藝術效果,增強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識和理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改變過去那種“我講你聽”的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式教學。每次授課時,先給學生足夠的自學時間、觀察時間,然后組織學生討論。鼓勵學生發表意見,最后由教師總結歸納。這樣教師減少了繁瑣的簡單說教,學生也受到了必要的鍛煉。
本課程不但有較強的理論性,而且與工程實際結合緊密,注重實踐性教學是學生學好這課程的重要環節之一。在組織教學過程中,首先充分利用校內實驗室和實習車間,做好每次實驗和操作訓練,其次,組織學生到有關工廠參觀,進行現場教學,在工人的指導工作下,拆裝簡單的機械,以獲取直接參與的經驗。例如,在介紹軸的有關知識時,先組織學生進行減速器的拆裝,通過拆裝了解許多零件,如:軸承、齒輪軸、鍵、箱體等,同時一邊拆裝,一邊講解這些零件的特點,安裝要求,軸的結構設計等知識,最后由學生先歸納所學的知識,教師再進行總結。改變了以往學生反映:這一部分難懂,不好掌握的現象。
眾所周知,職業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基本技能。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除了加強實習和實踐性教學環節之外,同時要能夠通過實踐性教學來促進理論教學。在理論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深入理解有關概念和理論外,還需具備熟練的解題思路和技巧的能力。要提高這種能力,就要反復多練,除了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外,還應提高分析能力、計算能力和繪圖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入一些工程中的問題,因為工程中的問題更需要綜合運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去加以解決。在教學過程中,布置一些針對工程中的大作業。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獨立分析能力、綜合應用和計算能力及繪圖能力,又為今后從事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