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成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四川 成都610072)
四川省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
陳 成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四川 成都610072)
四川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眾多。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學校教育失當以及社會重視不夠等原因,四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心理問題較為嚴重、生活行為習慣較差等問題。促進四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發展,一要轉變父母觀念,強化教育意識;二要強化學校責任,建立健全機制;三要整合社會力量,全面協調推進。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 四川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也越來越多,由此也給農村留下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即農村留守兒童。近年來,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占農村兒童的比例越來越大,數量也日趨龐大。2013年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總量已經突破了6000萬,占農村兒童數量的37.7%[1]。數目龐大的農村留守兒童群體,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出現[2-6],其中又以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尤為突出[7-11]。四川是一個人口大省、農業大省和剩余勞動力富集大省,常年外出務工人員保持在1900萬左右,在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四川省農村留守兒童數量最大,占全國留守兒童數量的11.34%,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占農村兒童數量的比例超過了50%[1]。因此,關注和研究四川省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1 學習成績普遍較差
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中的心里話沒有傾訴對象,在家庭中很少得到父母的關懷,缺乏適當的教育監督,長此以往容易形成孤僻、不自信、不自律的性格,從而導致在課堂中容易開小差,不愛看書,對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等問題,再加上小孩天性貪玩,容易導致不按時完成作業,甚至不做作業的不良現象。因此,這些不良習慣必然會造成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不夠理想。
1.2 心理問題較為嚴重
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寄養教育和父母單方教育為主,沒有完整的父母雙方共同的家庭教育體系,在遇到心理問題時,經常得不到正常的疏導,出現不當的行為表現時得不到及時有效地制止,長此以往,會極大地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致使不少留守兒童存在逆反心理,產生愛發脾氣、難以控制情緒、難以溝通、自卑自閉等心理問題。
1.3 生活行為習慣較差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加之祖輩的溺愛和代理監護人的忽視,常常表現出生活習慣不良、說謊、小偷小摸等不良行為習慣,再加上家長缺位,可能無法及時發現,久而久之這些行為就會養成習慣,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是一個非常大的阻礙。
2.1 家庭教育缺位
在農村留守兒童中,由于存在父母親一方或者雙方出去務工的情況,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會出現非父母代理監護或父母單方監護的情況,而這些家庭教育模式又存在很多問題。首先,非父母代理監護分為隔代監護與非父母的上代代理監護。隔代監護是把教育兒童的責任落在了祖輩或者其他隔代家屬身上,他們由于身體條件和自身文化素質的約束,在承擔一些必要的家務和農活的同時,再去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就會顯得力不從心。非父母的上代代理監護,是指直系親屬、非直系親屬等所行使的代理監護權,還有父母輩的朋友,或者留守兒童的老師等。這種監護下的留守兒童常常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親情缺失感嚴重、心理發展異常、敏感且脆弱。
其次,父母單方作為監護人的,如果是母親作為唯一監護人,在負責家務負擔和農活負擔,贍養父母的情況下,勢必影響對孩子的教育。如果父親作為唯一監護人,孩子大多不愿意將心事與父親訴說,久而久之孩子會缺乏安全感和慰藉感,再加上父親一般會忽視生活的細節,孩子的飲食起居、健康狀況等也會存在隱患。父母家庭責任感缺失、教育方式粗放,導致兒童道德行為偏差,未成年人犯罪增多。
2.2 學校教育失當
四川省由于建設資金缺口較大,農村寄宿制學校覆蓋面還比較小,部分已建寄宿制學校還缺乏留守學生專項經費支撐以及專門的生活教師編制,難以安排專人管理寄宿學生生活。農村學校沒有對留守兒童給予相對應的教育,從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的制約,要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會顯得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導致較多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現象。
四川農村地區的教育條件艱苦,導致教師力量無法保障,教育的財政支出無法滿足教師的生活需求,大部分教師不愿意到農村地區任教,導致農村教育水平跟不上。部分教師是由村中的村民臨時擔當,僅能教授孩子們基本的識字讀寫的能力,雖然近些年來也有相當一部分志愿者深入到這些地區進行支教活動,但是這些教學效果也是曇花一現,無法滿足農村兒童最基本的教育需求。
2.3 社會重視不夠
首先,是政府的關注程度較低。農村的基礎教育需要政府的財政支撐、人員配備,在基本的教育設施建設上也要得到基本的解決。但是,由于四川農村地區的生產力水平低,政府的關注程度主要集中在農村的經濟建設上,對于教育問題有所忽視,要同時發展生產力和發展教育明顯有些吃力,這就需要國家在財政上和人力物力上都予以更大程度的支持,保障農村兒童受教育的水平。其次,盡管有很多的團體和機構提高了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但往往只是在諸如兒童節、春節等節日時開展一些捐贈活動,缺乏長效機制。大多數農村在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方面處于無人員、無設施、無場所的“三無”狀態,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
3.1 轉變父母觀念,強化教育意識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實施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及父母的關愛對孩子的性格和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影響,父母重視教育才是解決家庭教育問題的關鍵。因此,父母要權衡雙方外出務工對子女的利弊得失,要轉變觀念,深刻認識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確保孩子健康成長。必須扭轉只要給孩子留下足夠的錢就是對孩子負責的錯誤觀念,家長就算必須外出工作,也要為孩子選好委托監護人,并與委托監護人和學校老師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充分了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3.2 強化學校責任,建立健全機制
學校應該尋求途徑給予留守兒童足夠的關懷,可以開展家庭咨詢,舉辦家長學校,建立家長指導委員會,建立留守兒童工作的組織(如建立留守兒童專項檔案和監護人聯系制度),教師家長與心靈對話制度,配備心理咨詢師,建立心理健康咨詢制度,整治校園周邊網絡環境?;蛘叻e極培養兒童健康的情感傾向,設立各類興趣小組,開設書法、美術、體育、音樂、舞蹈等課程, 讓這些活動豐富農村留守兒童的校園生活,讓他們在生機勃勃的校園里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和成長的快樂。還可以依托電子學籍檔案管理系統,加強農村留守學生基礎信息統計,準確掌握每個農村留守學生的個人及家庭基本信息,建立個性化成長檔案,開展教育成長動態跟蹤服務。充分發揮教師作用,加強專項培訓,提高工作技巧。注重新媒體應用,加強家校聯動,將農村留守學生心理健康和法制安全教育作為重要內容納入教育教學計劃。
3.3 整合社會力量,全面協調推進
3.3.1 政府需要有相應健全的法律保障 制定兒童權益的保護法律,維護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權益,對于農村的留守兒童教育應該適當地給予優惠,不放棄每一個孩子,為農村的留守兒童完成學業保駕護航。在相關的政策依據上及社會保障、戶籍制度等相關條例上,為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和教育質量給予一定的支持保障,完善各項制度標準。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管理登記,落實到每村每戶,讓每一個家庭都知法懂法,知道兒童教育的重要性。在政府和各個單位的執行過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例可據。設計獎學金的政策,對表現突出的兒童進行一定的鼓勵,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3.3.2 農村社區要加大文化建設 鄉村的文化也能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留守兒童生活在積極向上、科學的文化氛圍中,那么他就會長成一棵正直的參天大樹;如果孩子生活在消極、悲觀的文化氛圍中,那么他就難以成為社會有用之人。
3.3.3 積極進行各種有意義的幫扶活動 比如一些社會上的愛心人士對一些農村小學進行捐贈活動,他們帶去的不僅僅是物資,更重要的是對孩子們滿滿的愛。類似于這樣的愛心組織活動,社會上應給予充分贊許與支持。
[1]全國婦聯課題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J].中國婦運,2013,06:30-34.
[2]趙暉.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與對策——對四川省洪雅縣留守兒童問題的調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7,12:56-58.
[3]段成榮,楊舸.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8,32(3):15-25.
[4]左鵬,史金玲.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障礙與社會支持系統構建——來自四川W縣的調查[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32-36.
[5]李澤影,劉恒.留守兒童能力培養行動研究——四川農村留守兒童服務站個案研究[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0,03:84-88.
[6]沈東.守望與失落:留守兒童的精神世界[J].社會觀察,2013,11:69-70.
[7]汪明,羅漢書.構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保護體系——四川青神、金堂兩縣“留守兒童”狀況的調查報告[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06:67-71.
[8]宿桂紅,傅新紅,楊錦秀.農民工對流出地留守兒童教育影響的實證分析——以四川省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0,23:427-432.
[9]吳霓,陳秀杰.義務教育階段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課外活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山東省梁山縣韓崗鎮為例[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7(3):133-138.
[10]張入川.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及思考——以四川省蘇家灣鎮為例[J].當代教育,2015:15-16.
[11]張旭東,趙霞,孫宏艷.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對策建議[J].云南教育(視界綜合版),2015,0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