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龍,徐達富,范小華,唐 洪,唐敏慧楊 娟,鄭碧容
(1.四川省岳池縣植保植檢站,四川 岳池 638300;2.四川省岳池縣種子管理站,四川 岳池 638300;3.四川省岳池縣農村能源辦公室,四川 岳池 638300;4.四川省岳池縣顧縣農技站,四川 岳池 638300)
岳池縣“綠色植保”工作初探
劉明龍1,徐達富2,范小華3,唐 洪1,唐敏慧1楊 娟1,鄭碧容4
(1.四川省岳池縣植保植檢站,四川 岳池 638300;2.四川省岳池縣種子管理站,四川 岳池 638300;3.四川省岳池縣農村能源辦公室,四川 岳池 638300;4.四川省岳池縣顧縣農技站,四川 岳池 638300)
近年來,岳池縣農業生產主要以糧經作物為主,農作物病蟲預測預報、防治工作主要圍繞糧油生產做文章。但隨著農業業主的大力引進,“公司+農戶+基地”的農業經營模式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導致作物新的病蟲不斷出現,次要病蟲上升為主要病蟲。在現代農業生產中,人們更加重視有害生物監測防控、植物檢疫、農藥管理等的“公共植保”和“綠色田園”的“綠色植保”,以生產出優質的綠色食品。因此,作為縣級植物保護部門(主要從事植保推廣),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變化與特征,適應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全面實施有害生物綜合治理,促進植保事業可持續發展。
綠色植保;農業病蟲害;工作研究
1.1 植保技術到位率較低
1.1.1 信息傳遞方式相對落后 現在主要是以信息網絡的方式將《植保情報》傳遞到鄉鎮,電視預報現剛起步。
1.1.2 防治方式存在不足 主要采用單家獨戶進行農作物病蟲防治,這給發生面積大、危害嚴重的病蟲防治帶來一定弊病,農戶不能準確把握防治時間和防治藥物,導致因病蟲大發生而減產。如2014年水稻穗頸瘟的預防、2013年小麥條銹病的防治工作,未搞統防統治的鄉鎮病害發生程度相當嚴重,個別田(地)塊甚至絕收。
1.1.3 “重蟲輕病”思想根深蒂固 群眾對作物蟲害防治較積極主動,對作物病害幾乎漠然視之。如水稻螟蟲、小麥蚜蟲等,群眾有防治習慣,而對水稻紋枯病、稻瘟病,蔬菜霜霉病等直到發生相當嚴重了才防治,產量已經受損了。
1.1.4 藥械老化 據調查,群眾使用的噴霧器彌霧效果較差,直接影響防治效果。
1.2 農作物有害生物監測存在不足
1.2.1 從事測報工作的人員相對較少 因為測報工作比較辛苦,而待遇沒有很好體現按勞分配原則,因此,不能穩定測報隊伍,并且,個別測報人員事業心不強,人浮于事。、
1.2.2 病蟲監測工具和手段相對落后 影響測報準確率,并且測報不夠規范,代表性存在一些問題。
1.2.3 測報水平有待提高 測報人員對新的病蟲和新上升的病蟲感性認識較少,影響測報質量。
1.2.4 信息傳遞相對滯后 與省、市和周邊縣(市)的信息交流可以在網上進行,而與農業業主、農戶只能靠原始的方法進行,如郵遞資料、科技下鄉等。
1.3 農藥污染較重
部分鄉鎮農戶在防治農作物病蟲時,有意增大用量,而部分農藥經銷商為了賺取豐厚利潤,開處方時別有用心地增大用量,或者防治某一個病蟲時,出售多種藥物混合使用。并且,有的農戶盲目增加防治次數,從而導致部分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
1.4 無公害生產技術把握不夠準
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的農戶對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生產積極性比較高,但個別基地部分農戶對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生產技術不夠熟悉,部分農業業主對品種布局、規范化栽培、田間管理等仍按以前的作法,雖然基地農戶知道不能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但對替代的低毒、低殘留農藥或環保農藥的配套使用知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2.1 保證農產品特別是糧食持續安全供給,植保工作提出高標準、嚴要求
糧食生產安全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各級黨委政府從確保社會穩定大局考慮,對農產品特別是糧食高產穩產的強烈期望,要求植保工作者對重大病蟲、重大疫情、突發病蟲的監測防控不能有任何閃失。而農作物病蟲害防控的預警和應急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缺乏完善的應急處理體系,尚不能完全保證重大疫情不傳入以及傳入后不蔓延。同時,植保也是非常重要的增產措施,如果把損失率在現有水平上降低1%,增產數量就會非常可觀。這也是充分發掘利用其他農藝措施后,確保持續增產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2.2 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植保工作重規范、上水平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焦點和熱點,社會大眾綠色消費的意識日益強烈,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安全比以往更受重視。因此,必需加快由過去側重保質量安全向保產量、質量和生態安全的三位一體方向轉變。雖然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績,但全縣的綠色防控技術體系還不夠完善和規范,農民群眾科學用藥的整體水平還偏低,農藥殘留污染時有發生,容不得任何放松和懈怠。
2.3 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階段迫切要求植保工作轉思路、調觀念
質量和效益是現代農業的核心,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是當前農業轉級升級的中心任務。工作的著力點主是要抓好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同時耕地集中規模化種植、城鎮化進程加快和大量勞動力轉移,務農勞動力老化和農業兼業化、副業化日益突出,誰來防病治蟲已逐漸成為現實問題。這些新形勢要求植保工作者必須進一步拓寬植保技術推廣渠道,加快技術集成和配套,力促標準化生產,還要大力發展新型植保社會化服務,滿足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階段的客觀要求。
2.4 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給植保工作提供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
為保障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安全,促進高效生態農業健康發展,今后的植保工作不僅以糧油作物病蟲草害監測與防治為主,還要向多種經濟作物病蟲草害監測與防治拓展,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這給植保工作提供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也使植保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同時,要生產出優質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甚至有機食品,必須要有先進的植保作后盾。
2.5 抵御農業生物性災害,突出了植保工作的重要作用
農業生物性災害具有突發性、反復性、毀滅性等特點,它與人類的活動密切相關,可以說是一個“人為的生物災害”。如2007年的水稻稻飛虱,2014年的水稻穗頸瘟,2014~2015年的小麥條銹病等的發生均具有“突發性、毀滅性”的特點,但是植保工作者在發生前已作出正確預報,只要在防治適期內搞好了統防統治的鄉鎮,水稻稻飛虱、小麥條銹病、稻穗頸瘟都發生較輕,而未在防治適期內搞好統防統治的鄉鎮,大部分已成災。因此,要抵御“人為的生物災害”,各級領導一定要有先進的植保理念,用科學的發展觀處理植保投入,實現植保可持續發展。
2.6 有關政策支持
在農業生產面臨新的形勢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中央一號文件為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糧食直補”、“糧食保護價收購”、“良種補貼”、“病蟲防治補助”等政策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工作者在服務于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工作中道路更加寬廣,在新的形勢下,確保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生產安全是當前植保工作面臨的重大任務。
縣級植物保護部門面對的主要是具體從事勞作的業主和廣大農民,其工作主要是從事植保推廣。除制訂完善農作物重大生物災害應急預案,落實應急措施外,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杜絕外來危險性有害生物傳入,保護農業生產安全;二是對有害生物的發生作出準確的預測預報,保證在防治適期內進行有效防治;三是植保項目主要落實在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新農村建設區,全面組裝配套植保新技術,提高防治水平,達到新技術充分展示從而得到全面推廣的作用。
3.1 加強植物檢疫,確保農業安全
近年來,由于農產品貿易更加頻繁,進出岳池縣的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和危險性有害生物的概率相對增加,這就要求植檢人員必須認真抓好植物及植物產品的檢疫,全面搞好產地檢疫、調運檢疫工作。并對進入岳池的植物及植物產品要及時驗證、查證,發現可能帶有檢疫性有害生物的必須進行復檢,并且,對于種子和其它繁殖材料種植后,必須定期跟蹤調查,將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3.2 拓寬測報領域
測報工作必須主動服從、服務于現代農業,既要搞好常規的糧食作物預報工作,又要探索開展蔬菜(包括名、特、優蔬菜和食用菌)、果樹等經濟作物病蟲害的預測預報,按照測報規范要求搞好測報工作,提高測報水平。同時,為了提高測報質量,在有害生物發生具有代表性的區域(鄉鎮),要增設群測群報點,提高對有害生物的預警能力。
3.3 搞好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生產,組裝集成綠色防控技術
在整個防控過程中,各項措施要有機結合,尤其是化學防治要符合科學安全的要求,進而采取生態調控、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達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3.3.1 組裝集成綠色防控技術,特別是以作物為主線的綠色防控技術模式 近些年來,我縣的“千斤糧萬元錢”項目區在水稻上實施了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在水稻不同生育期,根據其病蟲害發生危害特點,組裝綠色防控關鍵技術,形成了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得到了省、市相關部門的認可,今后還應將在大面積生產上推廣應用。同時,今后將這種模式應用于蔬菜、柑橘的綠色防控。
3.3.2 普及安全用藥技術,提高農藥利用率
3.3.2.1 加強施藥技術推廣 要全面推行低量彌霧施藥技術,降低單位面積藥液用量。在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新農村建設項目區,舉辦安全用藥培訓班1~2個,開展農藥安全使用和高毒農藥替代培訓。建立廢舊農資回收站1~2個,回收廢舊農資,避免污染環境。
3.3.2.2 開展新農藥、新藥械試驗、示范工作 推廣氯蟲苯甲酰胺、甲維鹽、阿維菌素、紋曲靈等高效低毒低殘留環保型新藥劑。
3.3.3 探索農業生物災害防控推廣機制創新
3.3.3.1 探索水稻、蔬菜病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技術 統防統治是一種病蟲防控的組織模式,不僅僅是統一施藥,在各項防控措施中均可應用。尤其是綠色防控中,許多措施的技術性要求較高,更需要采用專業化的統防統治才能發揮其最大的效用。近年來,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通過集中連片承包農戶的病蟲防治工作,開展全程承包服務,使一家一戶難以實施的綠色防控技術得以大面積應用,成為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應用的有效平臺與載體。
3.3.3.2 探索植保服務組織代防代治 在建立和完善植保服務組織的同時,示范搞好植保服務組織代防代治工作。在植保部門指導下,植保服務組織直接與農戶簽訂防治合同(先防治,后收費),采取自愿的原則搞好專業化統防統治。
3.4 加快實體發展步伐,實施技物配套服務
3.4.1 健全植保服務網絡,優化網絡配置,加強技物配套服務,實施農資系統連鎖經營 充分發揮植保技術優勢,搞好技術指導服務,全面實施品牌戰略。逐步完善制度和措施,以強化服務意識,確保服務質量,更好地服務“三農”,造福于社會。
3.4.2 服務于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走公司+農戶+基地+植保技術的發展之路 推廣植保技術和相關產品,探索出植保技術和產品推廣的新路子,打出品牌產品。同時,促進農業規模化發展,實現規模效益,全面構筑植保產業化。
3.5 采取多種有效途徑,加快植保技術推廣速度
植物保護部門在做到向鄉鎮及時下發《植保情報》的同時,還要搞好電視預報,提高植保技術時效性和覆蓋率。其次,將“植保下鄉”制度化。采用廣播、科技趕場等形式,在病蟲發生重點鄉鎮每月“植保下鄉”2~3次。再次,加強培訓。一是在綠色防控示范園區和新農村建設區舉辦農民田間學校,大量培訓農民技術人員;二是建立村級植保服務組織。負責本行政村農作物病蟲害的調查和普及植保知識,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和物資的配套供應;三是加強對鄉鎮農技干部和農藥經營人員的植保知識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