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花朱 寶裴黨帥謝印乾*
(1.渭南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陜西渭南714000; 2.陜西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陜西西安710016; 3.渭南市動物衛生監督所,陜西渭南 714000)
關于主要人畜共患病凈化的思考
王桂花1朱 寶2裴黨帥3謝印乾2*
(1.渭南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陜西渭南714000; 2.陜西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陜西西安710016; 3.渭南市動物衛生監督所,陜西渭南 714000)
為了推動主要人畜共患病凈化,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和公共衛生安全,結合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控形勢,從公共衛生與社會經濟學、政府及公共支持、宿主特征、病原特征、疫苗與診斷試劑、清除計劃及凈化維持等方面分析了當前人畜共患病凈化需要考慮的關鍵因素,并探討了開展人畜共患病凈化的相關策略,對優先凈化病種的選擇和實施凈化提供參考。
人畜共患病;病種選擇;凈化策略
人畜共患病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非常重要的一類傳染病,發病遍布全球[1]。據報道,世界上證實的人畜共患病200余種,重要的有89種,危害嚴重的有40種,60%的人類感染的病原是人畜共患病,80%的動物病原感染多個動物,75%的新發病是人畜共患病,80%的生物恐怖用病原是人畜共患病[2]。由于我國動物飼養量大、人口密度大、經濟條件局限,人畜共患病嚴重危害畜牧業健康發展、畜產品安全和人的身體健康。
近年來,隨著飼養方式、動物流動、貿易全球化、生態環境破壞,人畜共患病的流行形勢更加嚴峻[3]。禽流感等一些過去對人無致病性或低致病性的病原變異成對人有強致病潛力的病原;布病等一些已經得到控制的人畜共患病又重新流行;新的人畜共患病也不斷出現[4]。在我國,禽流感自2003年發生以來從未間斷;狂犬病的流行范圍不斷擴大,發病居高不下且出現新毒株;布病呈全國流行,正由畜牧業較為發達的北方地區逐漸向農區及南方省份擴散;奶牛結核病呈上升趨勢,且常年散發;包蟲病向農業區和城區擴散加快,并呈由西部和北部向東部和南部蔓延的趨勢;血吸蟲病雖然流行范圍縮小,但由于發生與流行的自然環境因素和生產生活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變,流行的風險依然存在;鼠疫、炭疽、豬鏈球菌病也時有發生;全球一體化進程也使埃博拉、尼帕、尼羅河熱、瘋牛病、猴痘等外來病隨時可能傳人我國;新病原的發生更是難以預測[5]。
人畜共患病品種繁多,特征各異,危害不同,凈化工作實施的必要性、可行性也有所不同,在當前嚴峻的防控形勢和有限的防控資源下,要優先選擇適合的病種開展凈化工作,充分考慮以下方面的因素。
2.1 公共衛生及社會經濟學考量
2.1.1 對公共衛生的影響。所有人畜共患病都會給人類健康帶來一定威脅,但威脅程度不一。要充分考慮疫病的感染性、傳染性以及造成人發病、死亡或勞動力喪失的程度確定優先凈化病種。如布病、結核等疫病及被病原體污染肉、奶等畜產品嚴重挑戰食品安全。
2.1.2 對社會經濟學影響。許多人畜共患傳染病的發生、流行,會造成人們的高度恐慌,對社會穩定造成極大影響,2005年豬鏈球菌病,2013年H7N9流感以及狂犬病、炭疽等嚴重影響消費者心理、造成社會恐慌,影響社會穩定,市場貿易受阻,畜牧業劇烈波動,農民收入下降,畜牧業生產不景氣。在經濟學影響方面,要從減少的收益、增加的投資、增加的收益及減少的投資等方面進行考慮[6][8]。考慮對動物生產性能和畜產品品質的影響,疫病對飼料消耗、防治費用以及疫病帶來的附加收益和減少的投資等方面。
2.2 政府及公共支持
政府及公共的支持是疫病凈化的基礎,為疫病凈化提供良好的環境。政策支持方面,《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2020年)》明確了16種動物疫病為優先防治動物疫病,其中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布病等6種人畜共患病,明確了控制或凈化目標和時間表;農業部獸醫局每年制定印發的《國家動物疫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計劃》將高致病禽流感、布病納入國家事權范圍,同時對血吸蟲、包蟲病、牛結核、狂犬病等制定了詳細的監測計劃和技術措施,為主要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經費支持方面,對動物引種、免疫、監測、撲殺的經費補助以及對防控知識的宣傳和對從業人員的培訓等方面的經費支持是疫病凈化的先決條件。行業自律方面,產業聯盟在動物疫病防控中起到重要的監督和約束作用,產業聯盟或行業協會的支持也有力推動疫病凈化工作的開展。養殖主體方面,廣大養殖場戶是疫病凈化的主體,要充分發揮養殖場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確養殖場戶的主體責任,提供養殖場戶的認識,贏得養殖場戶的大力支持和主動配合至關重要。社會公眾的支持方面,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發揮公眾的監督作用,加大防控意識、防護措施的輿論引導。
2.3 宿主特征是否有利于清除
宿主特征是否有利于病原清除可評價凈化實施的難易程度。根據病原的宿主種類、潛伏期、臨床癥狀及帶毒排毒情況進行評價。如,布病牛、羊、豬、犬、人、野生動物均易感染,多宿主寄生,潛伏期長達14~120d,不引起特定的臨床癥狀,自然感染帶毒時間長,呈間歇性活動等特征[7],難以及時發現病原感染,不利于宿主對病原的清除。宿主單一、潛伏期短、有特征性臨床癥狀、帶毒時間短等特征對疫病凈化提供有利的先決條件。
2.4 病原特征是否有利于清除
病原的種型、在自然環境中的抵抗力以及對藥物的敏感性決定病原是否有利于清除。布氏桿菌有6個生物種,對低溫、干燥的抵抗力強,炭疽桿菌在氧氣充足、溫度適宜的條件下易形成芽孢,抵抗力極強等特征不利于疫病凈化;但布氏桿菌對紫外線、熱和消毒劑抵抗力弱,結核分枝桿菌乙醇、濕熱、紫外線及鏈霉素、異煙肼等藥物敏感,狂犬病病毒對熱、紫外線、日光、干燥的抵抗力弱等特點為凈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2.5 是否有配套的疫苗和診斷試劑
特定疫病的凈化要有理想的疫苗。疫苗要具有安全性高、有效性強、容易鑒別診斷等特點。同時要有開展監測的成熟診斷試劑,可以根據不同凈化階段確定適宜的診斷試劑[8]。在凈化后期要有敏感性高的診斷試劑,能夠盡可能地檢出每一個感染動物,防止個別漏檢導致疫病的再傳播、再擴散。在凈化早期要有特異性高的診斷試劑,能夠盡可能地檢出每一個未感染動物,易于區分自然感染或免疫,減少假陽性的出現,降低凈化成本。
2.6 是否有有效的清除計劃
按照監測-風險管理-監測-撲殺-無疫證明的技術路線,制定有效的疫病清除計劃,分步驟、分階段實施,以種群凈化為主,創立陰性種畜禽[8]。一是要摸清底數,提出風險控制措施。以風險分析為基礎,研究疫病傳播風險因素和市場價值鏈,提出消毒、免疫、隔離、流通控制等疫病發生的風險管理方案。二是要實施基于風險的控制策略。結合風險管理方案,強化風險管理措施,逐步降低流行率,降低對畜牧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學危害。同時,從疫病流行率的變化開展風險管理的有效性評估;開展風險管理地區的社會經濟學分析,開展風險管理的效益評估。三是實施控制和根除的策略,持續開展風險管理。對種畜飼養群實施種群隔離、母子更替的策略,對連續飼養群實施全群檢測,剔除陽性的策略,對商品畜飼養群實施全群淘汰,重建畜群的策略;然后以控制為目標,證明是否達到控制標準,最后以根除為目標,證明是否達到凈化標準。
2.7 是否有凈化維持的措施
凈化的維持從外部來說,就是要開展疫病傳入的風險分析,對野生動物、放牧、車輛運輸、交易市場、屠宰場、毛皮市場及人員流動等環節實施控制。從內部來說,一是要提高養殖場戶防疫意識,倡導自繁自養的養殖模式,落實消毒、隔離及檢疫檢測等風險管理措施,盡量避免外源帶病動物的進入;二是要落實疫苗免疫、強化監測、加強生物安全管理等措施,防止本場動物發??;三是開展定期監測,早期發現發病動物,對發病動物按規定進行撲殺和無害化處理,防止疫病進一步擴散。
畜間人畜共患病防控是人畜共患病凈化工作的根本,但從資源分配上和技術策略上,各級各部門對畜間人畜共患病防控的重視程度不足,畜間人畜共患病防控仍然面臨著部門間合作不力、監測經費不足、防控技術落后、疫病底數不清等諸多問題,需要建立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機制、明確技術路線和落實防控措施等防控策略才能有力推動人畜共患病凈化。
3.1 加強溝通共享,實現同一健康
實現人畜共患病防控由以結果控制為重點向以全程控制為重點的轉變,充分應用疫病防控的全程控制思維[9]。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和凈化涉及獸醫、衛生、交通等多部門,需要對生產、流通、加工、銷售等多環節進行全程控制,樹立“同一健康”理念,建立多部門溝通協作機制,實現互通共享,齊抓共管,形成聯防聯控的工作局面。
3.2 開展風險分析,確定傳播路徑
要深入開展特定人畜共患病傳入的風險分析,明確疫病從外源傳入,內部接觸到感染發病的多個風險路徑,確定高風險環節和疫病傳播的主要風險路徑。加強市場價值鏈研究,明確動物的主要流向和集散場所。
3.3 強化疫病監測,掌握疫病底數
疫病監測是科學掌握疫病底數的重要手段,要做到抽樣方法科學、抽樣數量科學、檢測方法科學、數據分析科學才能掌握疫病是多少、在哪里,為疫病凈化提供基礎。加強養殖場戶的防疫知識宣傳和教育,明確養殖場戶動物防疫的主體責任,自主或積極配合防疫部門定期開展采樣監測及流調工作。
3.4 研究風險因素,落實風險管理
結合監測結果,開展風險因素的調查,通過科學的分析,尋找發病原因,實施風險管理,開展基于風險的控制策略,逐步降低疫病流行率。實施加強動物流通監管,把住流通這道關,逐步減少和控制人畜共患病的發生和蔓延。同時,不斷完善疫病報告系統,積極客觀地進行疫病的報告,針對報告的病例開展緊急流行病學調查,跟蹤風險因素變化,適時調整風險管理方案。
3.5 實施無疫監測,維持凈化水平
以凈化為目標,實施無疫監測,對檢測陽性動物進行撲殺和無害化處理,重新開展監測工作;若未有陽性檢出,則證明已經實現凈化目標。堅持加強出入消毒和養殖場常規消毒;加強病死家畜和胎衣、流產物無害化處理。通過自繁自養,降低飼養密度,推行人工授精技術,減少放牧等方式加強飼養管理。對免疫的病種持續開展免疫工作,適時退出免疫,開展非免疫無疫的監測。不斷加強綜合防控措施,維持凈化水平。
[1]王曉銀.如何做好城市人畜共患病的防控[J]. 獸醫導刊,2013,(S1):53-54.
[2]叢國順.人畜共患病的種類、危害及其防治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2009,(7):109.
[3]倪鴻韜,王瑜.動物疫病發展與防控趨勢分析[J].中獸醫醫藥雜志,2011,(3):78-80.
[4]劉明遠.淺談人獸共患病及其防控[J].內蒙古中醫藥,2006,(6):12-13.
[5]才學鵬. 我國人畜共患病流行現狀與對策[J].獸醫導刊,2014,(10):24-26.
[6]謝仲倫.動物衛生經濟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7]農業部.布魯氏菌病防治技術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
[8]黃保續.獸醫流行病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9]曹勇,王桂花,朱寶. 新常態下動物疫病防控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動物檢疫,2015,(1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