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小鳳
(南京市高淳區磚墻鎮畜牧獸醫站,江蘇南京211300)
家禽免疫抑制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梅小鳳
(南京市高淳區磚墻鎮畜牧獸醫站,江蘇南京211300)
當前生產實踐中常發生禽類抵抗力差,成活率低,生長受阻,肉料比低,生產經濟效益低下,免疫應答水平低,時有產生典型、持久、復雜的疫苗反應,持久的呼吸道癥狀或其他病癥,投喂藥物難以奏效。而這種免疫抑制給養殖戶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下面就給此種原因的相關問題做一些簡單的介紹。
家禽;因素;免疫抑制病
1.1 非特異性
(1)損害淺層非特異性免疫屏障的因素包括:空氣、污水、冷熱應激、過饑過飽、病原感染及其他科導致上皮細胞發育不良的因素。這些因素主要導致黏膜皮膚的組織結構破壞,pH值改變及微生物環境平衡的失調等。
(2)損害深層非特異性免疫因素有很多,要特別注意不少常見的藥物有一定的破壞作用:如四環素,下泄藥大黃,皮質類激素藥物,黃曲霉素等。
1.2 特異性
(1)傳染性因素:如免疫抑制病(馬立克、法氏囊、白血病、網狀內皮細胞病、傳染性貧血、傳染性腺胃炎、病毒性關節炎、流感、新城疫等)侵害淋巴系統和淋巴細胞,發生退行性或壞死,造成功能減弱及釋放免疫抑制因子(白血病)。
(2)藥物與毒素:如金霉素、氯霉素(對B淋巴細胞的增值有一定抑制作用,有些抗生素類藥物可使活菌疫苗中的細菌滅活或改變菌苗的抗原成分而使菌苗接種時免疫失敗)、黃曲霉素(可抑制禽類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G的合成,是法氏囊、胸腺、脾臟萎縮,毒害巨噬細胞從而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導致機體免疫抑制)等。
(3)營養因素:如缺乏某些營養物質,而營養是機體正常生長發育的基礎,飼料中蛋白質的供給及機體內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的正常代謝對機體抗體的產生起重要作用。如果蛋白質飼料不足,可造成機體在免疫應答中合成免疫球蛋白受影響而造成免疫抑制。某些維生素(如復合VB、VC等)和微量元素(如銅、鋅、鐵、硒等)是免疫器官發育,淋巴細胞分化、增值,受體表達、活化及合成抗體和補體的必須物質,若上述營養性物質缺乏或過多或各成分間比例不協調,必然導致機體繼發性免疫抑制。
(4)應激因素:是對家禽正常生長發育不利的各種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的總稱,包括疫病,饑渴,高低溫,缺氧,捕捉,驚嚇,擁擠,轉群等,而這些應激能夠刺激腦垂體產生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它再刺激腎上腺皮質產生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能損害T淋巴細胞,造成法氏囊、胸腺、淋巴樣組織技能退化,免疫器官對抗原刺激應答能力降低,從而造成機體免疫抑制。
(5)免疫耐受:機體對病原體不產生應答反應稱為免疫耐受。初次免疫接種時因母源抗體水平過高而不產生應答反應。這是因為疫苗中的抗原一進入機體就被母源抗體所包圍,使其不能和相應的B淋巴細胞接觸,導致不能產生應答反應。禽場在進行預防接種時,疫苗的接種量也應嚴格按照廠家推薦用量,因為進入機體的抗原濃度過高或過低都不能產生良好的免疫應答。
(6)抗原競爭: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無交叉反應的抗原同事接種時,機體對其中一種抗原的抗體應答顯著降低,此現象稱為抗原競爭。因此,禽場在制定家禽免疫接種計劃時,各種疫苗盡量不要同時使用。產生抗原競爭的原因是由于所有病毒都能誘導所感染的細胞合成干擾素,這種干擾素能抑制病毒在同種細胞中的復制,但不能抑制在不同種動物的細胞中復制,也就是說干擾素有細胞的特異性,但是不同的病毒對于干擾素有不同的敏感性。
(1)加強家禽的飼養管理:加強家禽的飼養環境控制,最大限度的減少養殖場內的病原微生物。降低各種應激因素,避免飼喂發霉變質、含重金屬、工業化學物質以及含有霉菌毒素的飼料,同時做好禽舍的通風換氣工作,保持禽舍干燥,降低禽舍飼養密度。
(2)注意家禽的營養水平:注意家禽的營養水平,提高自身免疫力。由于免疫抑制性疾病可導致家禽的免疫功能下降,因此營養是影響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飼料質量,保證免疫產生抗體和細胞因子所需的蛋白質,通過提高家禽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水平,避免家禽營養不良或患有慢性營養消耗性疾病所導致的免疫反應地下,對疫苗免疫應答降低,抗體產生也低的情況。
(3)建立規模化禽場的生物安全體系:采用生物安全措施飼養家禽,及采用全進全出的方法來切斷病原在禽場內的傳播,通過嚴格制度將病原拒之門外,每個禽場盡量只養單一品種禽類。為了發揮“全進全出“的作用,可采用分段飼養法,將雛禽、青年禽、育肥禽和種禽分別飼養在不同的禽場,這樣既可縮短全場消毒的時間,又有利于防止家禽發病。日常應將消毒衛生工作貫穿于養禽生產的各個環節,盡最大可能降低禽場內的病原微生物,減少或杜絕禽群繼發感染的機率。
(4)防止家禽免疫抑制病對機體抗體水平的影響。
(5)適當應用藥物控制繼發感染:鑒于一些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感染對免疫功能的損害,易引起一些細菌性疾病的繼發感染,因此在飼料中(如育雛階段添加一些抗菌藥物但禁用一些可能引起免疫抑制的藥物)以防制禽群的細菌性繼發感染。
(6)加強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對于馬立克、法氏囊等疾病的感染,進行疫苗免疫接種是控制他們的主要方法,特別是種群免疫,因為種群免疫能讓其后代獲得足夠母源抗體,從而在低日齡得到被動保護,防治家禽出現早期的免疫抑制感染,有效防治疾病的發生。
(7)加強包括免疫抑制性疾病在內的各種病毒性傳染病的抗體監測工作,如果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發生,必須對免疫程序加以調整。而對于禽白血病、網狀內皮增生癥等疾病,在目前還沒有有效疫苗預防控制的情況下,只能憑實驗室診斷,及時淘汰陽性雞,從而達到良好的防制效果。在臨床上尤其要重視對種群進行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凈化和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控制通過蛋傳播的免疫抑制性疾病。
[1]林炳鍛.家禽免疫抑制的原因及防治對策[J].中國畜禽種業,2010,(9):132-133.
[2]楊忠福.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種類與危害[J].養殖技術顧問,2011,(6):162.
[3]耿樹林,吳錦宏,李志章.家禽免疫途徑的選擇及注意事項[J].中國畜禽種業,201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