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彩云 王渝薇 王金升
(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農牧和科學技術局,寧夏吳忠751900)
雞馬立克氏病的檢疫和防制對策
梁彩云 王渝薇 王金升
(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農牧和科學技術局,寧夏吳忠751900)
雞馬立克氏病是雞常見的一種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以外周神經、性腺、虹膜、各種臟器、肌肉及皮膚的單核細胞浸潤和腫瘤的形成為特征,因此它又有多發性神經炎、內臟型淋巴瘤及皮膚白血病等名稱。它是由皰疹病毒科的B亞群皰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的傳染性。病雞常呈現消瘦和肢體麻痹等癥狀。本病具有高度的病死率,并造成機體高度的免疫抑制,對養雞業的危害很大。
雞馬立克氏病;診斷;防制對策
(1)流行特點:雞是本病的主要宿主,其他禽類很少發病。病雞和帶毒雞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帶毒雞能持續排毒76周;病雞脫落的皮屑、羽毛是主要的傳染物。易感雞與傳染源間主要通過氣源、性途徑傳播病毒。本病在雞群中廣泛傳播,雞于性成熟時幾乎都被感染,但發病率與雞群的狀況、感染病毒的毒力等因素有關。自然感染的病例通常爆發于3~4周齡,但大部分嚴重的病例則出現在2~5月齡。幼齡雞比成年雞易感,母雞的易感性比公雞高。本病的死亡率與發病率基本相當。
(2)臨診癥狀和病理變化:根據臨診癥狀和病變發生的主要部位不同,本病可分為四種類型:神經型(古典型)、內臟型(急性型)、眼型和皮膚型。但有時可以混合發生。
神經型:主要侵害外周神經,如坐骨神經、臂神經、迷走神經、頸部神經、腹神經等,一般都是單側受害或一側輕一側重。由于侵害神經不同,臨診癥狀也各異,如侵害坐骨神經者,出現步態不穩及一肢前伸一肢后伸的特征性劈叉姿勢;侵害臂神經者,則出現被侵害一側翅下垂;侵害迷走神經者,則出現失聲、嗉囊擴張和呼吸困難;侵害頸神經者,則出現頭下垂或歪斜;侵害腹神經者,則出現腹瀉。受害神經增粗,呈黃白色或灰白色,橫紋消失,有時呈水腫樣外觀。組織學變化特點是腫瘤性質的淋巴樣細胞(主要為T淋巴細胞)侵潤。
內臟型:多呈爆發式發生,常見于幼齡雞群,尤其是40~60日齡的雞群。病初大批雞精神委頓、食欲下降、體態消瘦,幾天后部分雞出現肢體麻痹、共濟失調,多數病例表現為脫水。產蛋雞有腹瀉及腹部膨脹現象,病程可達1月左右。法氏囊萎縮,這一病變通常具有診斷意義。內臟器官中以卵巢的受害最為常見,其次是脾、腎、肝、心、肺、腸、腸系膜、腺胃和肌胃,在這些器官組織中長出大小不等的腫瘤塊,呈灰白色,質地堅硬而致密,與原有組織的色彩相間存在,表現為大理石樣的花紋。
眼型:由于眼神經受損,表現為視力障礙,虹膜呈灰白色,瞳孔邊緣不整齊,常稱“灰眼病”。
皮膚型:受害部位多在大腿,形成小結節或瘤狀物,多不被察覺。
(1)病料的采集和處理:①病雞的血液:一般用血液來分離病毒。血液中的病毒是與白細胞結合的,在采血時應加肝素抗凝。在實際工作中,可用全血或白細胞分離病毒。②腫瘤結節:無菌采取腫瘤結節,剪碎,用磷酸鹽緩沖液沖洗,去紅細胞,然后消化制成單細胞懸液,離心沉淀細胞,再以磷酸鹽緩沖液或細胞培養液懸浮,調整細胞濃度為106個/0.2ml,立即進行病毒的檢測。③羽囊和皮膚:感染雞的羽囊和皮膚用于游離病毒的分離。其處理方法是用乙二胺四乙酸鈉緩沖液(蔗糖7.462g,磷酸二氫鉀0.052g,磷酸氫二鉀0.125g,L-谷氨酰胺0.083g,牛血清白蛋白1.00g,乙二胺四乙酸鈉0.200g,用蒸餾水配制成100ml)沖洗、溶解并稀釋成1:5(質量體積比),超聲波裂解2~3min,然后經650g離心至懸液清亮,再用經小牛血清處理的濾膜(0.45μm)過濾。
(2)病原分離鑒定:①雛雞接種:將細胞結合性或游離性病毒材料經腹腔接種易感的1日齡雛雞,2~10周后檢查雞的神經、臟器,如肉眼或鏡檢時見有馬立克氏病毒引起的特異性病變,即可證實有馬立克氏病毒的存在。②細胞培養:細胞結合性病毒常用雞腎細胞(CK)和雞胚成纖維細胞(CEF)分離。待細胞長成單層后,接種病料,24h后更換培養液,以后隔日更換一次,6~8d后計算空斑數。游離性病毒可用雞腎細胞增殖。其方法是將培養24~48h的原代雞腎細胞的培養液棄去,接種病料處理液,每瓶0.2ml,37℃培養30min,然后再加培養液,以后每隔48h更換一次液體。接種6~8d后計算病毒的蝕斑形成單位/ml。③雞胚接種:將經處理的被檢材料接種4日齡雞胚卵黃囊或11~12日齡雞胚的絨毛尿囊膜。接種后分別于12~14d或4~6d,在雞胚的絨毛尿囊膜上產生痘斑。
(3)免疫瓊脂擴散試驗:A.試驗準備。抗原;標準陰、陽性血清。瓊脂板的制備:用含8%氯化鈉的0.01mol/LpH7.4磷酸鹽緩沖液配制1%的瓊脂溶液,置于水浴中加熱,使其充分溶化后制板備用。B.操作方法。用打孔器在瓊脂平板上打7個孔,其中中央1個孔(孔徑4mm),外周6孔(孔徑3mm),孔間距為3mm。用已知抗原檢查未知抗體時,中央孔加入已知抗原,周圍孔分別加入待檢血清和標準陰、陽性血清。用已知抗體檢查未知抗原時,中央孔加入標準陽性血清,周圍孔分別加入待檢病料的處理液及標準抗原。C.結果判斷。被檢材料與標準抗原或抗體孔之間形成清晰的沉淀線,并與周邊已知抗體或抗原孔的沉淀線相互融合者為抗體或抗原陽性,不出現沉淀線的則判為陰性。
免疫接種是有效預防該病的重要手段,因此孵化場要及時對出殼24h以內的雛雞進行免疫接種,馬立克氏弱毒疫苗用稀釋液稀釋后每只雛雞0.2ml頸部皮下注射,為確保疫苗價效稀釋后的疫苗必須在1~2h內使用完畢,如稀釋后的疫苗放置時間過久,其免疫價效嚴重下降。建議7日齡后再免疫一次。
強化日常觀察與檢測,如發現異常應及時進行處理或反映;為有效加強對該病的控制,在飼養過程中應隨機采取血清進行抽樣檢疫,通過羽毛囊髓做瓊脂擴散沉淀反應查看雞群中是否包括陽性患者,如發現陽性雞應對雞群進行凈化處理,嚴防該病傳播與流行。
孵化種蛋用0.1%的新潔爾滅溶液或0.2%的福爾馬林溶液對雞蛋外殼進行消毒;并且對孵化室和孵化設備進行定期消毒,以熏蒸消毒為最佳,孵化室環境消毒可采用10%生石灰水或1-2%氫氧化鈉進行消毒。對引入雞苗時應堅持全進全出的原則,對不同日齡、不同的來源的雛雞要進行分批分群飼養。
動物衛生監督部門要加大相關知識的宣傳,提高養殖戶對雛雞免疫接種重要性的認識,增強防范意識,不購買無免疫證明的雛雞。還要加強育雛點和銷售環節監管,要求育雛點辦證經營、持證銷售,對達不到防疫要求的無證育雛點和未經免疫銷售雛雞的行為要果斷取締、嚴厲打擊,確保養殖戶的根本利益。同時,要定期不定期的對雞場、散養戶綜合性防疫制度及防疫措施落實情況進行檢查,有效預防雞馬立克氏病的發生。
[1]馮元璋,周碧君,古飛霞.雞馬立克氏病的流行特點與防制對策[J].中國家禽,2006,28(2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