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清平
(四川省富順縣童寺鎮農業服務中心,四川富順643213)
鴨漿膜炎診斷及治療
符清平
(四川省富順縣童寺鎮農業服務中心,四川富順643213)
就鴨漿膜炎的診斷與治療,在查閱文獻資料,匯總經驗技術要點的基礎上,文章做要要點性闡述,為今后科學防治此病提供理論和技術指導。
漿膜炎;防治;要點
鴨漿膜炎為鴨鴨疫里默氏桿菌誘發的接觸性、傳染性疾病,此病2~3周齡雛鴨易感,臨床典型癥狀:流鼻涕、打噴嚏、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排稀便。伴隨著這些癥狀的出現,可進一步判斷處于病情階段。病變的特點是呈現纖維素性心包炎,以及肝周炎、氣囊炎和腦炎。文章就鴨漿膜炎的診斷與治療,做要要點性闡述,為今后科學防治此病提供理論和技術指導。
根據當地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剖檢病變和實驗室檢查進行確診。
2.1 流行病學
1~8周齡雛鴨易感,3周齡易感性最大,尤其流行肉鴨養殖場,種鴨的育雛期同樣可見。雖然傳染性漿膜炎常見雛鴨期,但并不意味著對成年種鴨不易感。自8月齡死亡的種鴨體內,同樣可分離出6型RA。但是,實際上很多地區此病對成年鴨群不構成威脅,但不能排除存在潛在危害的可能。雛鴨被感染后,同樣可傳染臨近鴨舍的產蛋種鴨群中,誘發感染的可能。
傳染性漿膜炎四季皆發,不單單流行冬春季節,作為條件性傳染病,外界條件存在的不良應激、寒冷氣候的來臨,同樣可導致此病流行嚴重。由此,及時在夏秋季節,飼養管理不善,同樣可加重此病感染率和病死率。
傳染性漿膜炎造成的死亡率高低不一,與疾病流行程度、防治措施合理性等有著直接的關系。如果鴨舍衛生條件差、通風不良、飼養密度高等,均可加重病情,導致高死亡率達30%,甚至超過70%。經感染鴨群,生長發育遲緩,或在鴨皮膚表面形成黃色皮炎,導致殘鴨數量大增,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而且,治療傳染性漿膜炎花費的治療費用可觀,無形中增加養殖成本的輸出
2.2 典型癥狀
感染傳染性漿膜炎的病鴨,典型癥狀為流鼻涕、打噴嚏、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排稀便。伴隨著這些癥狀的出現,可進一步判斷處于病情階段。通常情況下,早期發病,易出現拉稀,呈白色。后期發病,拉稀呈綠色。有縮脖癥狀,表示其發燒感冒。而流鼻涕,可導致鴨鼻孔被黏住。流眼淚,可導致呈現帶眼鏡的外觀。這些癥狀受到廣大養殖戶主的重視,并試圖將其作為判斷的依據。但是,這些癥狀多數傳染性疾病可共有,不具備辨別的價值。除此之外,部分病鴨出現頭頸震顫、搖頭晃腦、轉圈倒退等典型神經癥狀,但是不能將其作為特征性表現絕對化。
2.3 剖檢病理
典型病例病變,集中在“三包炎”——肝周炎、氣囊炎、心包炎,即所謂的包肝、氣囊增厚、包心。而“三包炎”癥狀,可作為與鴨瘟、禽流感、鴨霍亂等病癥的鑒別診斷。此外,必須考慮的是,某些病毒病同樣可導致繼發傳染性漿膜炎的可能,導致臨床診治難度加大。
3.1 涂片檢菌
采取病死鴨肝、脾、血液涂片后革蘭氏染色鏡檢,見革蘭氏陰性小桿菌;用瑞氏染色鏡檢,可見到大多數菌體呈兩極著色。
3.2 細菌分離培養
無菌操作采取病死鴨肝、脾、心血分別接種于普通瓊脂平板、麥康凱瓊脂平板、巧克力瓊脂平板上,置于37℃恒溫箱中培養24~48h后觀察,在普通瓊脂平板、麥康凱瓊脂平板上未見菌落,在巧克力瓊脂平板上長出透明、突起、圓形、奶油狀菌落。在恒溫箱中培養的普通瓊脂平板、麥康凱瓊脂平板觀察96h均無菌落生長。取巧克力瓊脂平板上的菌落涂片,革蘭氏染色后鏡檢,可見小桿菌,單個或成對,有時呈絲狀;瑞氏染色可見細菌兩極著色。
較長的一段時間內,藥物防治在控制鴨傳染性漿膜炎方面,均取得不錯的效果。對200多株鴨疫里默氏菌分離株做藥敏試驗,結果證實90%以上的菌株對紅霉素、林可霉素、新生霉素、阿莫西林、頭孢類藥物等,均有強敏感性。但是,傳染性漿膜炎病毒對卡那霉素有天然的耐藥性,由此遴選應多加注意。所以,可以斷定今后藥物防治,仍然為首選防治措施。經藥敏藥物配伍調配復方制劑,同樣有不錯的療效。
而部分鴨場靠藥物防治,并沒有達到預期的防病效果,傳染性漿膜炎甚至有惡化趨向。很多養鴨戶,將此歸咎為藥物的真假,或耐藥性的產生。而實際上,其他幾方面因素更應多加留意。
其一,此病特殊性。粘膜炎流行整個養鴨周期,僅靠1~2個療程的防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增加用藥周期,則增加生產成本。由此,不少養殖戶對用藥防治持懷疑態度。
其二,此病發病急。很多養殖戶對藥物治療情有獨鐘,而忽視了日常防治,結果導致急性爆發期,及時用藥治療,效果同樣不理想。
其三,診治準確性。確診到位準確,同樣關系到此病的防治。比如:多種疾病混染,傳染性漿膜炎同時發生禽流感,藥物的療效必然受到影響。此外,用法、療程、劑量等,均會影響到用藥效果,都應尤為留意。
目前,流行的鴨病種類繁多,病原菌種類復雜程度加劇,使著鴨病的控制難度是越來越大。常見的鴨病中,傳染性漿膜炎的發生較為突出,成為制約肉鴨養殖場的重要問題。臨床施治此病,需要花費高額的費用,無形中增加養殖成本。文章闡述的為臨床診治要點,結合多年的防治經驗,免疫接種于鴨6~8日齡頸部皮下注射鴨疫里默氏桿菌-大腸桿菌二聯滅活苗,疫苗血清型要與本地流行菌株血清型一致,疫苗注射后15d才產生免疫力,在注射之后15d內每隔3d用10%氟苯尼考按0.1%比例添加在飼料中,可有效預防發病,提高成活率,為現代理想的防病措施。
[1]李尚超.一例鴨傳染性漿膜炎的診治及體會[J].河南畜牧獸醫:市場版,2012,(3):47.
[2]陸濤,胡在鉅.鴨傳染性漿膜炎的診斷與防治措施[J].當代畜牧,2014,(8):63-64.
[3]王瓊秋,黃先南,李世平,等.鴨傳染性漿膜炎的防控[J].中國畜禽種業,2010,(10):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