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寧寧 葉永安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北京,100700)
“土壅木郁”理論及其在肝病臨床中的應用
孫寧寧 葉永安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北京,100700)
“土壅木郁”為肝脾病理關系中的一種,與眾多疾病的發生發展有關。一些肝病的發病往往首先脾胃受病,進而影響到肝。“土壅木郁”病機可存在于很多肝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如乙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通過對“土壅木郁”的病機理論進行論述,并探討其在肝病臨床中的應用,說明該病機的臨床意義,增加對本病機的認識,最終起到指導臨床、提高療效的目的。
土壅木郁;脾病及肝;肝病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疾病傳變規律為人們所熟知,是肝脾之間病理關系的一種體現,五行之間存在著正常的相克現象,五行中肝屬木,脾屬土,正常相克關系為木克土,病理情況下,如相克太過則會出現相乘現象,即木乘土(肝乘脾),而成肝病傳脾之勢。與此同時,肝脾之間的病理關系還存在著脾病及肝的“相侮”情況,是相克的反向,在肝脾關系中稱為土侮木。臨床中所闡述的“土壅木郁”病機理論即是對脾病及肝、土侮木的概括。“土壅木郁”的病機存在于很多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與肝病的關系尤為密切。在此,筆者就“土壅木郁”病機理論及其在肝病臨床中的應用進行初步探討。
通過整理研究古代醫學文獻,尚未發現對于“土壅木郁”的專門論述,但有與其對應的相關描述。“土壅木郁”是土與木相克關系異常,土反侮木的表現。《素問·五運行大論》中“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足,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是對于五行相克關系異常中相乘和相侮的描述。土與木正常相克關系為木克土,土為木之“所勝”,木為土之“所不勝”,若土有余或木不足,則可出現土侮木之現象,即“土壅木郁”。自內經之后,古代醫學文獻中對肝木乘脾土的論述較多,尤其是《金匱要略》中更是強調了“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理論,但對于土侮木的論述則相對較少。對于肝脾之間的關系,清代《名醫方論》中有:“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氣虛,則九地不升,而木因之郁”的記載;清·黃元御《四圣心源·卷三·脈法解·浮沉大小》中云:“木生于水而長于土,土氣沖和,則肝隨脾升,膽隨胃降,木榮而不郁。土弱而不能達木,則木氣郁塞,肝病下陷而膽病上逆”;以上二者均指出了脾對肝的作用,肝氣需要依賴于脾土運化所產生的水谷精微之氣的滋養,有賴于脾土之升,才能保持正常的升發條達之性及正常的疏泄功能,如若脾不能升,則肝木因之而抑郁。黃元御在其《四圣心源》《四圣懸樞》《素靈微蘊》《長沙藥解》《傷寒說意》等著作中有“土濕木郁”“濕旺木郁”“土陷木郁”“土濕木遏”等記載,則與“土壅木郁”理論有相通之處。而其在《四圣心源·卷七·雜病解下·黃疸根原·谷疸》中記載的“陽衰土濕,水谷消遲,谷精堙郁,不能化氣,陳腐壅遏,阻滯脾土,木氣遏陷,土木郁蒸,則病黃疸”可以看作是對“土壅木郁”病機的闡述。清·張乃修《張聿青醫案》中有“痰氣交阻,土滯木郁,肝木從而不平”所致之痰飲案例,又有“飲停于內,遂致土滯木郁”之脘痛病例;清·石壽棠《醫原·卷中·濕氣論》中:“其病地氣也,濕熱傷脾胃之陰,上而熏蒸肺肝,下而壅塞二腸、膀胱,……或土壅木遏,山有風而成蠱。”二者所提及的“土滯木郁”及“土壅木遏”從字面意思看,亦與我們所說的“土壅木郁”有相似之處。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論黃疸有內傷外感及內傷外感之兼證并詳治法》中所述“人身之氣化由中焦而升降,脾土受濕,升降不能自如以敷布其氣化,而肝膽之氣化遂因之湮瘀”,雖未明確提出“土壅木郁”之說,但其描述也與其涵義一致。秦伯未在《謙齋醫學講稿》中明確提到“土壅木郁”的說法,認為解肝煎適用于土壅木郁的證候,因脾胃濕阻氣滯,影響肝氣調達,必須著重中焦治本,故方中不用柴胡疏肝而用蘇葉,取其能舒肝郁,亦能和脾胃,脾胃健運則肝氣自暢[1]。
后世對于“土壅木郁”理論亦缺乏系統的闡述,但有不少醫家已經認識到這一病機在某些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脾屬土,肝屬木,土壅木郁病位主要在脾(胃)與肝(膽),指由于脾土壅滯,反侮肝木,從而影響肝之疏泄功能所致的肝木郁滯。土壅可由兩種情況產生:一為外邪侵犯脾土,痰、濕、熱、食、瘀等邪壅滯中焦;二為素體脾胃虛弱,一方面脾主運化,脾虛則運化失常,導致濕邪內生,另一方面脾虛則更易感受外邪,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無論是內生之邪還是外來之邪,均可壅滯中焦而成土壅之證。又因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脾土壅滯,一方面氣機升降失常,進而影響肝之疏泄功能,另一方面脾之健運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奉養于肝,均可導致肝失疏泄條達之性,而致木郁[2]。臨床表現可見脘悶、納呆、腹脹、口苦、肢體困倦、脅肋脹痛、甚至身目發黃等。
在治法上,辨證施治,總以運土疏木[3]為法,健運脾胃,舒肝達木。臨床上,土壅以濕邪困遏脾土最為多見,故在治療中應當祛濕運脾,脾運濕除自可解肝木之困。常用方劑有解肝煎、柴平湯[4-5]、逍遙散[6]等。其中解肝煎出自《景岳全書》,方含:白芍、蘇葉、半夏、陳皮、砂仁、厚樸,方中白芍養肝、蘇葉芳香舒氣,其余藥物均屬化濕行滯、調理脾胃之品,因其脾胃濕阻氣滯為本,肝失條達疏泄為標,治病求本,故注重化濕調脾,使脾運濕除而肝木自舒。針對土壅木郁之病機,在臨床遣方用藥時,常用蒼術、厚樸、藿香、茯苓、白術等健脾祛濕之品,配合柴胡、白芍、郁金舒解肝木之郁。臨證時更需根據不同情況,辨病、辨證結合,選用適當的方藥。
根據“土壅木郁”的理論內涵,本病機與多種肝病的發病、發展變化的關系較為密切,對于指導臨床肝病的治療具有一定的意義,以下試以幾種臨床常見肝病為例進行闡述。
3.1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屬濕熱疫毒之邪,侵犯人體后,脾胃首先受邪,濕熱邪氣壅滯于中焦,導致中焦氣機失調,影響肝之疏泄條達,導致肝膽失于疏泄,可發為脅痛、黃疸等,此為土壅木郁的表現。臨床可見食欲不振、腹脹、口干、口苦、脅肋部疼痛或身目發黃等。“正虛濕毒”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核心病機[7],乙型肝炎病毒侵犯人體,大部分可以自行痊愈,但部分患者可轉為慢性,該部分患者多為素體脾胃虛弱者,脾虛則更易受濕熱疫毒之邪侵犯,進一步影響脾胃健運功能,濕熱蘊結于脾胃,導致中焦氣機壅滯,影響肝之疏泄條達,則為土壅木郁;濕熱熏蒸肝膽,肝膽失于疏泄,導致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又可發為黃疸。辨證施治,以健脾化濕疏肝為法,常用藥物有白術、茯苓、蒼術、藿香、山藥、白芍、柴胡、郁金等,如有黃疸者,又可在辨證的基礎上而酌加茵陳、梔子、大黃等利濕退黃藥物。
3.2 酒精性肝病 清·黃元御《四圣心源·卷七·雜病解下·黃疸根原·酒疸》云:“酒醴之性,濕熱之媒”。酒為濕熱有毒之品,本病初期因過量飲酒,濕熱酒毒之邪進入人體,脾胃首當其沖,濕熱蘊結于中焦,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氣機升降失常,致脾土壅滯,土壅木郁,肝失疏泄條達,而致肝脾同病。臨床癥見脘腹部脹滿、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脅肋脹痛等。田德祿教授所創立的調肝理脾方[8-9]含黃芪、土茯苓、虎杖、鱉甲、柴胡、白芍、枳椇子等藥物,其中以黃芪健脾,土茯苓、虎杖清化濕熱,配以柴胡、白芍調肝,使水濕、痰飲得化,土壅散則木郁隨之而解。
3.3 脂肪肝 脂肪肝是一類疾病,所因各異,病機相對復雜,土壅木郁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其病因系長期過食肥甘厚味,化為濕熱蘊結中焦,傷及脾胃,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轉輸,化為濕濁,膏脂堆積,阻滯氣機,氣機升降失調,則影響肝之疏泄功能,而成土壅木郁之證。王文彥教授認為本病的主要病機為脾虛濕滯、土壅木郁,臨證多見患者比較肥胖、倦怠乏力、重濁表現,創脂肝樂治療脂肪肝以健脾化濕、疏肝行氣,藥用焦山楂、砂仁、柴胡、郁金、荔枝核、廣木香、香附、草決明等[10]。
3.4 肝硬化 肝硬化是肝病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很多肝病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等如治療不當或不及時均可能發展成肝硬化。屬中醫的“積聚”“鼓脹”等。“土壅木郁”病機也存在于本病的發展過程中,感受濕熱疫毒之邪,或過食肥甘厚味,或長期飲酒過度,均可損傷脾胃,水濕內生,水濕或濕熱壅滯于中焦,氣機失調,進一步影響肝之疏泄,肝氣郁滯,形成土壅木郁。“氣為血之帥”,氣滯日久,又影響血行,形成瘀血,氣、血、水互結,而成積聚、鼓脹等。王海軍等[11]總結李振華教授治療鼓脹的經驗,認為“土壅木郁”為鼓脹形成常見病機的一種,認為病起于脾,進而導致肝脾失調,水停腹中的鼓脹病機為“土壅木郁”,由于脾主運化、轉輸水液功能失調,所致的水濕壅滯,濕阻氣機,而致肝郁,肝郁日久導致血瘀;脾虛濕勝,由脾及腎,導致脾腎陽虛,肝、脾、腎三臟失常,最終氣滯、血瘀、水停腹中而成鼓脹。
“土壅木郁”病機除見于肝病之外,尚可見于其他多種疾病,如慢性胃炎[12]、膽囊炎[13]、糖尿病[14]、高脂血癥[15]、高血壓[16]等,認識到這一病機的存在,對于指導臨床治療具有一定的意義。
某,男,36歲。2014年1月28日初診。2年前體檢時查腹部B超提示“脂肪肝”,因無明顯不適而未予診治,每年體檢復查腹部B超,均提示“脂肪肝”,較前無明顯變化,2014年1月14日于我院查肝功示:ALT 46.5I U/L,AST 33.7 IU/L,GGT 83.5 IU/L。為求中醫治療就診。就診時癥見:胃脹,乏力,口干,無肝區不適、惡心、嘔吐等,急躁易怒,納可,眠易醒,大便1~2次/d,便軟,小便黃,舌紅,苔白膩,脈弦滑。查體未見明顯陽性體征。飲酒史10余年,平均每日飲50度左右白酒1斤。結合患者病史,診斷為“酒精性脂肪肝”,中醫辨證為濕熱蘊脾、木郁不達,治以健脾運濕、兼疏肝達木,處方:蒼術10 g,藿香10 g,陳皮12 g,炙黃芪15 g,炒白術20 g,茵陳15 g,白芍12 g,柴胡10 g,郁金15 g,當歸12 g,烏梅9 g,炒梔子12 g,草河車15 g,白花蛇舌草30 g,夏枯草15 g,半邊蓮15 g,鉤藤15 g。患者服14劑后再診,訴胃脹癥狀好轉,輕微乏力,口干,納眠可,大便調,舌紅,苔白膩,脈弦。在前方基礎上改蒼術15 g、藿香15 g,加生薏苡仁20 g以加強化濕之力,服7劑后再診,訴胃無不適,口干,納眠可,大便調,舌紅,苔薄,脈弦。繼續口服中藥隨診以鞏固療效,3月14日復查肝功能正常。
按語:本例患者為青年男性,平素因過量飲酒,導致濕熱酒邪蘊結于脾胃,損傷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氣機升降失調,中焦氣機壅滯,土壅木郁,而致肝失條達疏泄,肝氣郁滯。其根本為“土壅”而導致“木郁”,因此審病求因,謹守病機,處方以健脾運濕為主,兼以疏肝達木之法,使濕化脾運,而木郁亦可得解。
“土壅木郁”是肝脾病理關系的一種表現,是脾土對肝木的反克,又可稱為土侮木。由于受到《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理論的影響,后世醫家對于肝病傳脾的重視程度頗高,卻對脾病及肝的關注相對不足。脾土壅滯的現象在臨床較為常見,若缺乏重視,治療不當,日久可導致肝木郁滯,而成“土壅木郁”。由于肝病的發病往往首先脾胃受病,進而影響到肝,因此“土壅木郁”理論在肝病治療中的意義值得重視。本文僅對“土壅木郁”的理論進行初步探討,對其在肝病臨床中的指導意義進行闡述,旨在拋磚引玉,最終將回歸臨床,以提高療效。
[1]秦伯未.謙齋醫學講稿[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114.
[2]楊國紅.李振華教授脾胃學術思想擷要[J].河南中醫,2006,26(11):19-20.
[3]溫潔.《金匱要略》肝病傳脾與肝病實脾初探[J].四川中醫,2014,32(6):1-3.
[4]顧婷婷,費鴻翔.辨證論治脂肪肝驗案4則[J].江蘇中醫藥,2012,44(1):48-50.
[5]錢銳,錢冬梅,王清,等.周常昆主任醫師調治脾胃思路介紹[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4,37(3):78-79,82.
[6]謝鳴.疏肝解郁養血健脾逍遙散[N].中國中醫藥報,2009-04-24(5).
[7]葉永安.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醫結合治療[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28(1):8-9.
[8]馬衛國,張良,葉永安.田德祿教授治療酒精性肝病的經驗探討[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7,17(2):111-112.
[9]鄒芷均.調肝理脾方改善酒精性肝纖維化的臨床試驗與離體實驗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07.
[10]唐樹林.脂肝樂治療脂肪肝100例[J].遼寧中醫雜志,1997,24(4):26.
[11]王海軍,李鄭生,萬新蘭.李振華教授治療鼓脹的經驗[J].中醫學報,2013,28(12):1808-1810.
[12]臧秉媛,張柏林.梔連平胃方治療慢性胃炎及清除HP的觀察[J].天津中醫藥,2010,27(2):120.
[13]邱志濟,朱建平,馬璇卿.朱良春治療慢性膽囊炎的廉驗特色選析——著名老中醫學家朱良春教授臨床經驗(44)[J].遼寧中醫雜志,2003,30(8):606-607.
[14]韋姍姍.仝小林教授運用升陽散火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經驗總結及其他運用[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2.
[15]屈小元.劉華為教授學術思想述要及治療高脂蛋白血癥的臨床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2012.
[16]仝小林,劉文科.論膏濁病[J].中醫雜志,2011,52(10):816-818.
(2014-10-21收稿 責任編輯:徐穎)
“Earth Stagnation, Wood Depress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Liver Diseases
Sun Ningning, Ye Yong’an
(DongzhimenHospitalAffiliatedto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700,China)
“Earth stagnation, wood depression” is one of the pathological relationships of the liver and the spleen, and is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ny diseases. Usually, this mechanism occurs in some liver diseases: the spleen and the stomach are attacked first, and then the liver is involved. The pathogenesis of “earth stagnation, wood depression” exists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ny liver diseases, such as viral hepatitis B,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fatty liver, etc.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earth stagnation, wood depression” pathogenesi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liver diseases,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mechanism can be proved. Increas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pathogenesis guide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improves the curative effect.
Earth stagnation wood depression; Spleen disease affecting the liver; Liver diseases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十二五”課題“慢性病毒性肝炎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優化研究”(編號:2012ZX10005004)
孫寧寧(1986—),女,山東人,在讀博士,從事中醫藥防治慢性肝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
葉永安(1963.3—)男,博士,主任醫師,黨委書記,從事中醫藥防治慢性肝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E-mail:yeyongan@vip.163.com
R256.4;R226
B
10.3969/j.issn.1673-7202.2015.03.021